曾經有一位網友在微博上曬出了一道「奇葩」數學題,並稱這是南京市洪武路小學一年級的數學題,題目是這樣的:「一條船上有牛13頭,羊有6隻,船長今年()歲?」微博發出後立刻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這道無從下手的數學題被網友們封為「神題」,紛紛要求「求真相,求答案」。
那麼這道題到底有沒有正確的答案呢?究竟是突破思維定式?還是老師出題失誤?抑或是一個"逗你玩"的玩笑?後來有人分析說:「其實這種題就要打破傳統思維,不要為了解決問題生搬硬套。」
原來這是一道沒有答案的題啊!是啊,那個船長的年齡,跟幾頭牛、幾隻羊有什麼關係呢?可是很多孩子看到這樣的題就會想肯定有標準答案,不然老師為什麼會出這道題呢?然而苦思冥想終究是無果,結果就什麼都沒填、把題空在那。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思維一旦進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針對這道題來說,正是因為很多孩子的思維進入死角,進入定勢,才會鑽進了羊角尖裡出不來。
叔本華曾經在《思想隨筆》裡這樣說過:
「只有獨立思考才是一個人真正的靈魂。他人的思想就像別人餐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只有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一個獨立的小宇宙。」
而我們作為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又有幾個人沒有犯過想要左右孩子思想的錯誤呢?
01、家長自以為的正確,也許是錯的
2011年的時候,英國導演Babak Anvari曾經拍攝過一個7分鐘的微電影,名字叫《2+2=5》,這部電影的主旨是諷刺極權主義者的謊言,但放在現代家庭教育上,卻起到了一定的借鑑作用,讓人一度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問題。
電影裡的學生們穿著統一的白色襯衣,坐在灰色牆體包圍著的教室裡。上課前高音喇叭播放著一個權威男性的聲音,教導學生們要跟隨老師學習知識。
而課堂上有一個西裝革履、面無表情的男人,讓大家跟著他一遍接著一遍讀2+2=5……
有個男孩認為老師錯了,開始據理力爭:「2+2=4,老師是錯的」,老師發怒地說:「你竟敢質疑我?」並且告訴孩子:「我告訴你的就是標準答案,你不需要思考。」最終這個男孩被高年級的學生用看不見的槍當場處決。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這個男老師像極了代表權威和經驗主義的父母們,比如孩子充滿想像力的小腦袋瓜裡會把天空想像成任何顏色,而家長卻告訴孩子:天空是藍色的,你說別的顏色你就錯了,你必須按照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去思考這件事,否則就會被當成異類、被人嘲笑。
這類家長像視頻裡那位男老師一樣,反覆地跟孩子強調:我是過來人,我的認知就是對你最好的,你只需要聽我的,不需要有自己的思考。而那些用看不見的槍處決他的學生,就像是很多固定思維的孩子一樣,被剝奪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他們的內心想的就是:服從老師和父母就好,不需要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很多家長一邊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一邊又要求孩子服從和聽話,最終只能無奈地嘆息:我的孩子缺乏創造力。事實上一味地讓孩子服從,就跟影片裡的男老師一樣,只不過是在灌輸給孩子自以為正確的知識罷了。
02、缺乏獨立思考的孩子只能人云亦云
在現實中,很多父母也會對孩子說:「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只要你聽話,爸媽再苦再累也值得」,於是一個又一個孩子為了成為「聽話」的孩子,寧願收起自己獨立思考的翅膀,生怕自己有一點「越界」的行為,會被父母判定為「不懂事」。
英國劍橋大學迪博諾教授說:「一個人很聰明或智商很高,只說明他很有創造的潛力,但不能代表他很會思考。智力和思考的關係,好比一輛汽車和司機駕駛技術的關係,你可能擁有一輛很好的汽車,但如果駕駛技術不好,同樣不能把車開好。相反,你儘管開的是一輛舊車,但駕駛技術很好的話,照樣可以把車開好。很顯然,智商高和會思考之間畫了不等號。」
而李開復先生也曾經介紹自己的育兒經驗時說過:「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他就不會擁有獨立的人格,只能是別人讓他去做什麼,他就做什麼 —— 被動學習、被動工作、被動做事。試想,這樣的人,能有成功的一生嗎?很難。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地去為了自己的目標而主動學習、主動做事、主動探索,對事情也會有更為深刻、獨到的看法,不是只能人云亦云、成為別人思想的奴隸。
03、如何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思考是什麼?Vincent Ruggiero 曾在《思考的藝術》裡解釋過:
思考是能夠幫助我們闡述或解決問題、做出決定、了解欲望的所有心理活動;思考是探尋答案,是獲取意義。
其實每一個孩子從一出生起,就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只是因為剛開始單一的思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慢慢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而很多父母出於對育兒知識的匱乏、或者出於對孩子未來的過度期許,容易對孩子的事情過於幹涉甚至包辦,希望能用自己的經驗多給孩子一些指導和幫助,以求得孩子不走彎路。
然而,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所走的道路也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終將離開自己走上社會,大人所教導孩子的一些經驗,也可能只是在特定的環境、遇到特定的人和事才能有一定的效果,很多東西必須要讓孩子親自去經歷、去感受、去思考才能有更深的體會,然而作為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應該做些什麼呢?
01培養孩子分析問題的能力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從孩子會說話以來,就儼然成了一個「十萬個為什麼」,對什麼都好奇,對什麼都感興趣。有的家長在孩子問到某樣東西為什麼會這樣時,就會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聰明的家長則會一點點引導孩子去通過答案拓展思維。
比如一個三歲的孩子為什麼媽媽:「為什麼汽車有不一樣的顏色呢?」有的父母會覺得這個問題很無聊,於是不在意地回答:「本來就有不一樣的顏色嘛。」而聰明的父母會回答:「因為不一樣的顏色更好看,就像寶寶的衣服一樣,有許多種顏色,寶寶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來穿。」
這時候孩子就知道:哦,原來汽車的顏色是為了供人們有所選擇,為了迎合人們對顏色的喜好而設計的。而一些聰明的家長此時會不失時機地問孩子:「寶寶的觀察能力真強,那你還知道有什麼不一樣顏色的東西嗎?」孩子可能此時會說:「每個小鳥也是有不一樣顏色的羽毛。」那麼此時父母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既鍛鍊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又拓展了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其實,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就是鍛鍊了自己思考能力的過程,積累了很多經驗,當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時,會充滿成就感,思維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家長千萬別急著回答孩子問題,並且不要給他「句號」,而是要給他「問號」或「感嘆號」。
如果孩子暫時無法獨立解決問題,家長可以示範,通過查閱資料、反覆思考等方法,讓孩子學習思考的方法,這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益。
02經常跟孩子辯論
有的家長為了維護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不允許孩子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提出異議,認為孩子反駁自己就是不尊重自己、不禮貌的一種行為。
其實經常與人爭辯可引發孩子進行認真細緻的思考,且能培養其思維的敏捷性。只要不是不合邏輯、為了爭辯而爭辯的內容,家長就要鼓勵孩子、並積極地參與到與孩子的辯論中去,在辯論中鍛鍊孩子的思維,引導孩子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家長可與孩子爭辯看電視、打遊戲機時間長了好不好,也可以與孩子討論對某一人物或問題的看法。這樣,不僅鍛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還提高了他們對許多問題的認識水平。
03為孩子創造一個思考的氛圍
我們要允許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存在,並且接受兒童對成人的合理建議等。對於家庭成員之間,也要保持和睦相處、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討、共同商量的氛圍,只有讓孩子在平等的氣氛中長大,不給他拘束和壓力,兒童才能有開放的思維、愉悅的心境,才會閃爍出創造的思維之光。
除此以外,父母還要鼓勵孩子去表達自己,哪怕說錯了也不要責怪他,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肯定孩子,然後給予孩子正確解決方案的提示。
父母只有捨得對孩子放手,用包容和開放的心態面對孩子,孩子才能保持足夠的好奇心,願意去拓展自己的思維,不拘泥於世俗的思想,才能變成一個擁有開放性思維、能夠獨立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