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美軍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這件事,經過數年時間醞釀,終於在2017年進入實施階段。美韓不顧中國的安全關切,將這一系統部署到韓國,引起了我國民眾的憤慨。我國通過外交、經濟等多方面,對美韓進行了必要的回應。在最近的國防部記者會上,我軍也義正辭嚴的表示:反對部署「薩德」,中國軍隊絕不是說說而已。
那麼,我們該如何對付「薩德」呢?
「薩德」對中國的威脅有多大
首先當然我們還要再澄清一下,「薩德」究竟對我國產生多大威脅。
AN/TPY-2是目前美國性能最好的精確跟蹤反導雷達系統,在作為火控雷達使用時,其可以在600公裡範圍內同時追蹤數十個目標;而在將波束能量集中到極為狹窄方向上,在其他大型雷達提供的目標搜索指示下,它甚至能夠在2000-3000公裡上精確跟蹤尚未頭體分離的飛彈。此外,它還能在1000-2000公裡上,分辨多個軌道目標的性質,可以判斷其究竟是作為誘餌的氣球、還是彈頭。所以,「薩德」確實能夠在,「看到」我國發射的飛彈和火箭的部分彈道。
不過,有很多人,包括在網上激烈發言反對「薩德」的人,對於這種威脅也有些誇大。
例如,有人聲稱「薩德」部署後,其AN/TPY-2雷達能夠「監控半個中國上空的任何飛行器」。
TPY-2雷達體積就這麼大,要能看2000公裡,就不能進行搜索,只能將波束能量高度集中進行跟蹤識別,此時需要與其他雷達聯合工作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AN/TPY-2雷達是一種多用途相控陣反導雷達,它的主要任務是對高空目標進行探測,其一般探測的目標是幾十公裡到幾百公裡的高空乃至太空中的目標。對於飛行高度一般不超過30公裡的飛機,它是沒有遠程探測能力的。
實際上,AN/TPY-2雷達的天線還呈45度角向上,就是避免波束指向地平線方向,接收地面回波影響其探測遠程高空、軌道目標的能力。因此,它實際上只能看到上升到接近宇宙空間的飛彈,而無法「低頭」來探測飛機。
既然其實AN/TPY-2雷達的性能並非那麼可怕,那我國對「薩德」系統的主要擔憂在哪裡呢?
在3月22日上海召開的一次中美學者交流會上,我軍退役少將,原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關係研究中心姚雲竹博士對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佩裡明確表述了我方對於「薩德」系統對我國的威脅。
姚雲竹博士表示,美方及其盟友所謂的「飛彈防禦計劃」,實質上是在構建日本、韓國、臺灣、澳大利亞一線包圍中國的「反導網絡」。中國所擔心的,正是這一系統的長遠影響,這將會加強美國的影響力和威懾力,本質上是美國從戰略上壓制中國的工具。同時,中國主要擔心的是「薩德」系統的雷達能夠探測中國深遠內陸發射的飛彈,對其部分彈道進行精確測繪,從而讓美國獲得「更早期的早期預警能力」。
換言之,我國目前對於薩德系統的反對,不單單針對在韓國的部署。包括在日本、澳大利亞、乃至未來可能在臺灣部署這種雷達,都是我們堅決反對的。尤其是在臺灣部署這種雷達,將意味著直接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徹底推翻美國「一個中國承諾」,將毫無疑問的引起戰爭。
面對我方的這一態度,臺灣方面表示「即使美國給,我們也不敢要」。
韓國在2010年黃海事件後,對中國問題上採取了較為投機的態度,但畢竟這不是一個完整主權的國家,如今它發生轉變,把自己再次綁在美國的戰車上,並不奇怪。中國民間對韓國的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從軍事角度來說,我們還是要客觀看這個問題,應該意識到,美國在韓部署AN/TPY-2雷達,不過是對其在亞太已有反導系統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並非「從無到有」的建立新的反導系統。我國的反對,也不僅僅是針對「薩德」部署到韓國這一件事,而是針對美國在亞太部署反導系統的整個行動,乃至是針對「重返亞太」的整個戰略的。
美國在亞太部署反導系統,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美國自己的政治智囊,很清楚,中國、俄羅斯這樣大國對美國本土實施的洲際飛彈攻擊,靠GMD系統是防不住的。在這種條件下,前推雷達探測系統,對於抗擊來襲飛彈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
而另一方面,2010年的黃海,東風-21DS飛彈的「首秀」,2016年南海危機,美國衛星發現整旅的東風-21D飛彈開始起豎。
反艦彈道飛彈、精確制導中程彈道飛彈、核常兼備中遠程彈道飛彈系統的陰影完全籠罩著美國亞太地區的所有前置兵力。有了這些「東風快遞員」,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才能更好的實施。
隨著現代精確制導技術的進步,中程彈道飛彈、中遠程彈道飛彈早已不再需要核彈頭即可形成強大的威懾能力,這對於在海空軍總體實力上仍對中國佔有優勢的美國感到非常「氣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