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作為一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對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非常的深刻、透徹。而談到如何辨認「窮人家」的孩子時,李教授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她表示,這些孩子的身上一般會有這3個特徵,想藏也藏不住,讓人一眼就看出來了。
1、內心自卑
雖然家庭的經濟狀況不是決定孩子是否成才的關鍵因素,但是貧窮的生活卻會影響孩子的內心和性格。
窮人家的孩子,很多內心都比較自卑,打心眼裡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因此,他們害怕和人打交道,也常常因為不夠自信,而錯失了很多好機會,這個特徵對於孩子的人生影響非常不利。
解決辦法1:
家長多關心、陪伴孩子,是保證孩子內心、性格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雖然說家長的工作很忙,但也不可能忙到一點空閒的時間都沒有,不是嗎?
上班之前、下班之後,也有不少的空餘時間,家長可以留下一些精力,多陪陪孩子。輔導孩子寫作業,跟孩子做遊戲,陪孩子聊天,都是不錯的做法。
要知道,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母愛缺一不可。家長耽誤了孩子的發展,即使賺到了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2、眼界太小
因為家中貧窮,所以孩子從小的物質生活就比較拮据,父母為了賺錢養家,也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來培養孩子的內心和格局。
首先,因為缺乏金錢,所以孩子可能會變得太過節省,即使有了儲蓄,也不知道合理的利用、投資。
其次,因為家裡沒有好的經濟條件帶孩子出門,所以對於外面的世界和風土人情,孩子可能一點都不了解。而這兩點,都會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解決辦法2:
雖然多帶孩子出門旅遊,的確有利於增加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但窮人家的父母,真的不一定能做到這一點。
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退而求其次。首先,多買一些書籍給孩子看,通過書籍了解外面的世界和風土人情,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其次,遠的地方不能去,可以去近的地方。多帶孩子去去公園、圖書館、博物館一類的地方,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和外面的世界,總比呆在家裡強。
3、過度節儉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過度節儉」就不是了,一般來說,這種人會被形容成「摳門」,最嚴重的時候,還會被叫做「吝嗇鬼」、「守財奴」。
而窮人家的孩子,雖然沒到達吝嗇鬼的地步,但相較於富裕家庭長大的孩子來說,消費觀念卻是保守的,生活中也常常太過節儉。買個東西,總是比來比去,生怕自己吃虧。
雖然不能說這種做法不對,但的確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些小氣、摳門,也會因此導致別人不高興。
解決辦法3:
即使家中貧困,家長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還是應該適當的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並且,對於孩子的壓歲錢,也不要私自挪用、處理,而是交由孩子自己進行管理。
另外,家長還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正確的示範,生活中不要太摳、太省,這樣對於孩子的金錢觀的建立和人生的發展,不是好事。
1、不能「窮教育」
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是改變孩子人生的最佳途徑。即使家裡貧困,生活再拮据,家長也該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
要知道,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來說,「讀書」是最好的,也是代價最低的一條路,只有堅持走下去,才會有「寒門出貴子」的一天。否則,孩子沒背景、沒資源、沒文化、沒金錢,靠什麼出人頭地?
2、不能「窮精神」
生活中遇到困難不可怕,只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就有改變現狀、改變人生的機會。所以,即使家裡再窮,父母也要努力鍛鍊孩子的內心和精神世界,將孩子培養成一個不怕吃苦、不怕挫折的人。這樣的孩子,哪怕起點再低,也會有「翻盤」的一天。
3、不能「窮父愛」
養育、教育孩子,媽媽的角色很關鍵,爸爸的角色同樣必不可少。然而現在的很多家庭,媽媽做到了這一點,爸爸卻失職了。
不管爸爸們再忙,都應該抽出時間來多陪陪孩子。要知道,童年沒有爸爸參與的孩子,內心會極度缺乏安全感,性格上也會自卑、內向又害羞,這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所以,再窮也不能窮父愛,爸爸們謹記了!
李玫瑾教授和所有家長一樣很關注兒童成長問題,特別推薦了這套兒童情感管理和性格培養的畫冊。全套共10卷,中英文對照。在培養兒童情商的同時,對其英語啟蒙有很大的幫助。
本系列叢書共有十個主題,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博學,分享快樂,有能力做,養成良好習慣。
三歲之前,父母可以給孩子讀睡前故事書。當孩子3-6歲的時候,是一本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培養良好的性格。
好習慣決定好未來。家長要抓住3-6歲的黃金時代,培養孩子的情商、習慣和情緒管理能力,讓孩子終身受益。
它能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成長,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性格,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