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決定自身地位的全民公決投票於當地時間16日上午8時(北京時間下午2時)正式開始,投票將於當地時間當天晚8時結束。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全民公決組委會主席馬雷舍夫表示,此次全民公決的最終結果可能於17日公布。
全民公決的問題如下:一、是否贊成克裡米亞在享有俄羅斯聯邦主體權利的基礎上與俄羅斯重新合併?二、是否贊成恢復克裡米亞共和國1992年憲法並贊成克裡米亞作為烏克蘭的一部分?
克裡米亞議會6日通過決議,宣布克裡米亞將以聯邦主體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同時決定把關於克裡米亞地位的全民公決從本月30日提前到16日舉行。烏克蘭當局隨即宣布克裡米亞議會的決定非法。由美國、德國、法國等國組成的七國集團發表聲明,稱克裡米亞全民公決沒有「法律效力」,將不承認公決結果。俄羅斯方面則對公投表示理解,強調將尊重並支持克裡米亞人民的選擇。
克裡米亞位於烏克蘭南部的克裡米亞半島,是烏克蘭境內唯一一個自治共和國,當地居民主要說俄語。克裡米亞半島瀕臨黑海和亞速海,克裡米亞的主要港口塞瓦斯託波爾是俄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
安理會草案未能通過
聯合國安理會15日就美國起草的、有關烏克蘭問題的決議草案舉行投票表決,由於俄羅斯投票否決,決議草案未通過。中國對決議草案投了棄權票。據悉,這一草案稱將於16日舉行的克裡米亞公決「無效」,「不能構成任何改變克裡米亞現狀的基礎」。
在決議草案表決之後的發言中,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表示,外部幹預是導致烏克蘭街頭衝突,國家陷入危機的重要原因。安理會在這個時候搞決議草案,只能造成各方對立,導致局勢更加複雜,這不符合烏克蘭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新聞分析克裡米亞公投的背後
烏克蘭危機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經緯、地緣政治背景和現實因素,但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外部勢力的過度幹預難辭其咎。
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高飛認為,烏克蘭危機背後有三對主要矛盾:一是烏克蘭國內各政黨之間的矛盾,二是東西部民族意識對立,三是俄西之間的激烈爭奪。在亞努科維奇政權被推翻之後,第一個矛盾得以暫時緩解,但隨著安理會決議表決和克裡米亞公投,後兩個矛盾將更加激化。
專家指出,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奉行雙重標準,是出於自身政治目的的考量,按照自己的意願解讀國際法。「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作用是推波助瀾,不是從烏克蘭的政治穩定和發展出發,更多的是基於地緣政治利益,將烏克蘭從俄羅斯身邊拉走。」中國社科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孫壯志說。
專家強調,靠雙重標準解決不了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途徑仍是化解危機的唯一出路。各方應少一些加劇局勢惡化的行動,多一些積極斡旋,共同推動局勢向有利於緩和的方向發展。
(綜合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