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是知識競爭的社會,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是創新的教育。現代社會,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成了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人們對教育的關注視線也正在轉移,越來越注重基礎教育——幼兒教育已成為被關注的焦點,抓好幼兒時期教育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俗話說:「要想學會做事,首先學會做人!」多年的幼教實踐告訴我,要想教有所獲、學有所成,關鍵的基礎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兒期的德育教育。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的自私、粗暴、無禮任性等行為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家庭中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嚴重。如在幼兒園中爭搶玩具,這種行為大部分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樣樣事情依著自己的孩子,犯了錯也是心疼,不去批評指正,但現在的幼兒是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任何社會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的下一代提出道德方面的要求,社會的發展對人道德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當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到人才、人力資本決定一切的階段,人的素質,國民受教育的程度,人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將直接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許多國家把調整教育目標作為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對策。而在培養目標中,又將培養年輕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從而大大提高國民的素質,增強國勢。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習慣,因此我們應抓住幼兒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使幼兒終身受益。那麼作為家長和幼兒園的教師該做些什麼?如何去做?
一、糾錯誤方法,樹正確觀念
現今獨生子女普遍,家長應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糾正錯誤的教養方式,樹立正確的觀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還他一拳」的錯誤心理。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家庭對幼兒個體的身心發展的影響是通過家長的教養行為來實現的。因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一般是最坦率而無掩飾的。幼兒模仿性強,辨別力差,家長一些不良的、錯誤的言行對幼兒的發展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如,家庭中父母「過度關心、過度替代、過度教育、過度要求」等錯誤的教育方式,結果使一部分幼兒成為依賴性強,缺乏最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約束力,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膽怯、粗暴。因此家長必須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使他健康成長,避免出現心理畸形。
二、家園聯動,經驗共享
由於幼兒園、家庭密切聯繫,使原來的家庭配合幼兒園教育變成為家園同步教育、共同教育。這不但對幼兒的德育發展水平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對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孩子與家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學習;家長與教師在互相溝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對於家長來說,他們畢竟不是專業的教育者,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有著一定的難度,因此,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繫窗、組織相關的專題講座,向家長宣傳幼兒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多種滲透,促幼兒德育發展
幼兒德育內容的確立,不能僅僅依據教育者的主觀願望,而必須研究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與幼兒相適應的德育。
1.將德育滲透於「同齡」和「混齡」的活動之中。
在幼兒園中不難發現同齡兒童中,通常會出現「爭搶玩具」、「粗暴打人」等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勸解指導,而在「混齡」活動中,則會不由自主地出現「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現象,大班的孩子往往會很自然地把中小班的孩子當成弟弟妹妹來護著,和他們共同遊戲、玩耍,一般不太會出現矛盾衝突。混齡兒童在一起活動,可以促進一些新的社會性行為的發展,對年長的兒童來說,能擴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責任心。
2.將德育滲透於教學活動之中。
每個孩子都有著他們不同的特點,當他們出現無理要求、粗暴打人時,我們的教師都應適時適度地介入指導,及時調整幼兒的行為。根據幼兒好模仿的年齡特點,如,給幼兒講講《三隻蝴蝶》的故事,滲透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品德教育,唱唱《讓座》這首歡快的歌曲,使孩子們懂得尊重老人的道理……
3.將德育滲透於「愛」的教育之中。
當幼兒之間出現衝突時,單純的嚴厲訓斥,往往不能奏效。相反,採用榜樣法和情感陶冶法循循善誘,以愛薰陶,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幼小的心靈,從而使其徹底領悟悔改。對幼兒來說,當然不可能形成什麼「信念」,但要使幼兒的道德認識轉化為「行為」,情感同樣起著這種作用。同時,也由於幼兒道德情感和生理發展的某些特點,應更多採用這些方法,要把這些方法當作幼兒德育的基本方法。所以我們的家長對待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千萬不能大聲訓斥或一頓毒打,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或造成他們的逆反心理,而應以理說服。
總之,無論作為家長還是老師,我們都希望孩子們在品德教育上能健康發展,成為一位真正受人歡迎,被社會所接納的二十一世紀人才。對此,這就需要我們家園攜手,站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來重視幼兒的德育,採用「課堂教學主動滲透,課外活動延伸補充,家庭生活薰陶感染,社會實踐鍛鍊成長」的全方位、立體式的模式,從幼兒階段開始共同促進幼兒德育的發展。有針對性、有層次地幫助幼兒認識問題,及時予以教育糾正,使之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習慣,才能更好地面向全體幼兒,實現德育教育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