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下的機器人動畫:不僅是動畫,也是商業

2020-12-16 騰訊網

作者:煌言

封面:《魔神Z》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摘要

波瀾壯闊的時代,風雲變幻的世界,忍者、怪獸、妖怪、體育根性、變身、機器人、宇宙,歷史的交匯,歷史的傳承,超級英雄、戰鬥美少女、少年漫畫。

時代現象,機器人動畫風潮

驚聞2019年3月8日,時隔約45年的新作劇場版《魔神Z / 無限》要在我朝上映了。《魔神Z》這個在中國知名度低到幾乎確定電影撲街的名號,如果對初識的局外人用簡潔直白一句話介紹,最常見的說法那就是日本機器人動畫的始祖。雖然如果較真字面定義這句話有破綻,不過「機器人動畫」這個概念成為一個片種在行業內站穩腳跟,的確是《魔神Z》的人氣大爆發後確立的。

這是個超越了作品本身內容之外的歷史問題,甚至說是歷史現象。諸如哥吉拉、奧特曼、鬼太郎、魯邦三世、哆啦A夢、海螺小姐、假面騎士等等,魔神Z也已經和這些更早誕生且至今不衰的名號一樣,成為日本的幻想虛構角色這個世界中,歷史道途上具有象徵性意義的一座豐碑了。

1972年底在富士電視臺開始放送的東映動畫作品《魔神Z》,誕生為止的歷史淵源,以及出世之後帶來的影響力,都具有複雜的線索。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在日本,是動畫在電視上黃金檔的一個黃金時代。早了還不夠,上遊沒形成完整的硬體條件,晚了也不行,下遊都開始向少子化老齡化社會邁進了。

對觀眾來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同時對於從業者也就意味著,戰事激烈風雲變幻的環境。眼看著樓起樓塌潮漲潮退,電視上收視率至上主義,商場裡好輪迴速興驟亡。拿不出人氣作日子不好過要發愁,拿出了人氣作一時日子好過了也要愁,愁隨時下個季度甚至下星期就可能落入地獄的風險。整天見的就是這些,那時輪迴周期短多了,趨勢變換快多了。

這個時代在日本的影視界,尤其面向孩子的作品中,捲起過接連一陣又一陣的風潮。風潮的牽引者火了之後,同類型的企劃在短時期內扎堆爆發出現。日本最早的每周放送半小時形式的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自這部作品標誌性地於1963年出現算起,1963年到1966年當時流行的是忍者風潮,支柱是TBS的宣弘社製片廠作品《隱密劍士》。

1965年到1968年流行怪獸風潮,支柱是TBS的圓谷特技製片廠作品《奧特Q》和《奧特曼》。1968年到1969年流行妖怪風潮,支柱是富士電視臺的東映動畫作品《咯咯咯的鬼太郎》。1969年到1971年流行體育根性風潮,支柱有讀賣電視臺的東京電影作品《巨人之星》,TBS的東映東京製作所作品《柔道一直線》,讀賣電視臺的東映動畫作品《虎面人》。

1971年到1974年流行變身風潮,支柱是MBS的東映東京製作所作品《假面騎士》和TBS的圓谷製片廠作品《歸來的奧特曼》。1974年到1977年流行機器人動畫風潮,支柱是富士電視臺的東映動畫作品《魔神Z》和《蓋塔機器人》。1977年到1980年流行宇宙科幻風潮,支柱有讀賣電視臺重播後東映發行劇場版的《宇宙戰艦大和號》,和富士電視臺的東映動畫作品《銀河鐵道999》。

風潮除了引發相似題材同時期扎堆外,事實上也是一環扣一環。因為每一輪風潮的牽引者,是在新風潮尚未捲起的狀態出現的,自己也不會完全預測時代的走向。所以企劃階段時無論在創作上或是經營上,身為後來者有意識地參考總結過去風潮的成敗得失,甚至無意識地也會參考進各種要素。

諸如在怪獸風潮的引領者《奧特Q》正式開播前,圓谷製片廠本身就企划過忍法題材的電視劇,事實上奧特系列還接檔了忍者風潮的嫡系《新隱密劍士》。妖怪風潮的發祥源《咯咯咯的鬼太郎》,動畫化的前身是怪獸風潮中,東映的跟風作《惡魔君》。體育根性風潮的支柱《柔道一直線》,直接接檔妖怪風潮的小尾巴《妖術武藝帳》。

變身風潮的象徵《假面騎士》採用了《柔道一直線》的班底,而且企劃時從體育根性風潮的另一代表作《虎面人》找啟發。機器人動畫風潮鼎盛期的《蓋塔機器人》,刻意參考《假面騎士》而企劃了最初的變形合體巨大機器人。宇宙科幻風潮晚期的集大成之作《機動戰士高達》,準確表達其實是70年代末的富野喜幸三部曲,片種也還是機器人動畫。最後進入80年代的《龍珠》尤其是其巔峰期,更是集結吸取了前幾代人各種風潮之中的人氣要素。

套用名詞可以是民族融合,所以也能反過來。過去風潮延長線上的作品,反過來加入新風潮要素的也層出不窮,形象地體現著時代潮流的接力棒。比如忍者題材作品在進入怪獸風潮的時代後,誕生了以怪獸為賣點的《假面忍者 赤影》。怪獸風潮的嫡系《奧特賽文》完結後,讓同班底製作妖怪風潮路線的《怪奇大作戰》接檔。同一個檔也造就了體育根性風潮的臺柱《柔道一直線》,而完結後同一年在變身風潮的環境下,這個檔還是轉換成了變身英雄題材的《銀假面》。

變身風潮的嫡系《假面騎士X》,後期加入大巨人黑暗王這一角色是因為意識到,《魔神Z》已經引領起了機器人動畫風潮。機器人動畫風潮的嫡系魔神系列三部曲,完結後接檔的《行星機器人 丹加德A》雖還是機器人題材,也已經是由《銀河鐵道999》的原作者松本零士負責的宇宙科幻路線。最大的炸彈還是機器人動畫風潮的漩渦之中,已經迎來20周年的老牌巨星哥吉拉的紀念作,以《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的面貌登場了。

動畫巨大機械影像的先驅

那麼對於《魔神Z》這個機器人動畫風潮的引領者來說,過去的歷史曾經給它帶來過什麼,從而促成誕生進而影響前途的呢?首先是忍者風潮,給機器人動畫風潮帶來的是技術和演出上的先驅。

忍者風潮中1964年有一大人氣電視劇《忍者部隊月光》曾放送長達2年半,打滿10個季度全10×13=130話,原作者吉田龍夫就是著名的龍之子製片廠的創始人。進入70年代,龍之子製片廠自產出另一動畫《科學忍者隊》,連放送的電視臺和時間檔也是當年《忍者部隊月光》完結的地方。電視動畫中第一次對巨大機械進行完整的影像表現,就是從這個《科學忍者隊》出現的。

《魔神Z》口語上簡潔說是機器人動畫,完整些表達實際意味著「搭乘操縱型巨大機器人」。這裡面就包含2大要素了,第一是機器人,第二是巨大機械,尤其是架空幻想的巨大機械。《魔神Z》把這2項結合起來了,可問題就在於1972年以前,兩項無論在企劃創作上還是影像表現上,一般是分開的。其實還有第三項,就是「動畫」,也不要太小看這項如今看起來屬於理所當然的要素。

如果光說機器人,早在1963年正式的電視動畫的歷史一開始,這年登上屏幕的多達3作《鐵臂阿童木》《鐵人28號》《8號超人》就全都字面定義上符合,本世紀最火的機器人動畫一直是《哆啦A夢》你造嗎。不但是完全以自己意識行動的機器人,就算操縱也是拿個遙控器這種程度。

而巨大機械的影像表現,其實早在《魔神Z》之前15年就開始興起,但一直是以實景影視為核心的。當然如果是現實中不存在的機械,實景攝影也不可能,所以這實際意味著特攝。所謂巨大機械的影像表現,說起來像是簡短半句話,其實還意味著一套完整的演出。諸如移動、就位、格納庫、點火噴射、發進、飛翔、合體、分離,等等一連串的場面,像下面這段60年代的例子。

特攝的本家圓谷英二和圓谷組,即東寶特殊技術課,看家技術本質上最粗略分也是兩大條軌道,生物和機械。生物方面怪獸火了哥吉拉火了,導致機械方面在一般大眾之中似乎不佔主要印象。而圓谷特攝成長於戰爭片,這條的知名度還是不小的,其實就是機械這條線的源頭。戰爭片需要用影像表現和描寫大量複雜的巨大機械,各種機、艦、車、艇,不過戰爭畢竟還是現實存在的,進一步發展就會走向科幻片的道路了。

1957年到1962年圓谷組接連產出了東寶科幻大片三部曲《地球防衛軍》《宇宙大戰爭》《妖星戈拉斯》,1963年再上映集大成之作《海底軍艦》。這些古董如果東拉西扯類比一下,以便現代中國人較大概率聽明白,大致可以是《機動戰士高達》《星球大戰》《流浪地球》《宇宙戰艦大和號》。實際不僅是巨大機械,當時直接的巨大機器人也已經出現在日本的影像作品史上。

但是到了電視動畫中,像這樣完整表現巨大機械的一連串場面,要到1972年的《科學忍者隊》才開山。機器人動畫的粉絲誰都知道的名字大河原邦男,當年就是龍之子製片廠出身,《科學忍者隊》是他生涯中第一次擔任機械設計這個概念職務的片子。《科學忍者隊》出現後緊接著到了《魔神Z》,便第一次實現了搭乘操縱的巨大機器人。

《科學忍者隊》與《魔神Z》的距離,僅在於開播日子早2個月、放送時刻早1小時,兩作同在1972年亮相於富士電視臺的星期日晚間。這同時還能形成一隊強力聯軍,《科學忍者隊》在晚上6點放送,《魔神Z》在晚上7點放送。其間6點半的中路軍,更是當下仍在穩佔這塊地盤的國民級動畫《海螺小姐》,再更可怕的是7點半還有動畫史上著名的《世界名作劇場》。這樣一來在70年代,星期日晚間的收視率市場在有孩子的家庭中,就是富士電視臺的天下了。

怪獸風潮的遺產

忍者風潮之後的怪獸風潮給《魔神Z》留下過什麼遺產,是2項關鍵要素,時間檔和腳本家。

星期日晚上6點到8點,這種對於一般家庭屬於黃金檔中的黃金檔,富士電視臺能於70年代在這片地帶組成長達2小時的聯軍,最困難的一路軍就在後來誕生了《魔神Z》的晚上7點整這個檔。這話的緣由起源於60年代中期,曾經震驚了漫畫界、動畫界、電視界、特攝界的一次事件。

自古以來在動畫類節目方面,富士電視臺御用的製片方就是2大製片廠,手塚治虫的蟲製片廠和吉田龍夫的龍之子製片廠。手塚治虫原作的《驚奇三人組》照例由蟲製片廠製作成動畫,1965年6月起就在富士電視臺的每周日晚上7點放送。收視率有20%以上的高水準,然而1966年1月TBS開始在這時間段放送《奧特Q》,就在第1話那天直接導致《驚奇三人組》的收視率墜毀成一位數,富士電視臺舉臺震驚。

連手塚的兒子手塚真和女兒手塚留美子都反水了,一家人吃晚飯時開著電視,被新番組《奧特Q》勾了魂了,最後甚至差點發展到手塚和太太悅子吵架。2月份第一周,《驚奇三人組》就被撤到了別的時段去放送,這件事成為富士電視臺史上著名的臺恥。之後就在展開一連串雪恥對抗TBS的行動,諸如找美帝引進《蝙蝠俠》去懟《奧特Q》,又拿手塚的《巖漿大使》拍成特攝去懟《奧特曼》。

可《奧特Q》不是單一的,後面是TBS連續至少5作的正宗特攝路線。而且怪獸風潮過去後這個檔又出了《柔道一直線》,成為體育根性風潮的臺柱,也是長期維持20%以上的收視率水準。因此意味著富士電視臺經那一敗後,5年多都沒緩過勁來。最後把這個檔已經是半放棄搞放置狀態了,要打翻身仗得拖到了70年代初,在《魔神Z》登場的前夕。

另一方面,以《魔神Z》為首的機器人動畫風潮中的名作,跨界吸收了大量怪獸風潮的引領者,TBS奧特系列的腳本家。TBS當年連續至少5作的硬特攝路線,依次是《奧特Q》《奧特曼》《奧特艦長》《奧特賽文》《怪奇大作戰》。《魔神Z》的主筆腳本家是《奧特曼》《奧特賽文》《怪奇大作戰》的藤川桂介,在特攝方面最大的名作大概是2話連續的前後篇《賽文暗殺計劃》。《魔神Z》的導向腳本兼輔筆腳本是《奧特艦長》的高久進,後半再加一客座腳本是《奧特Q》《奧特賽文》《怪奇大作戰》的山浦弘靖。

順帶一說,系列導演和系列構成這之類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興起80年代才徹底成形的。魔神Z的敵役當然也是機器人,起名叫機械獸,巨大機器人對機械獸的圖式也具備巨大宇宙人對怪獸的輪廓。「械獸」的日語發音跟「怪獸」一樣,對於當時的孩子們具有相當的親切感,低門檻能夠自然地成批加入《魔神Z》的觀眾群。《魔神Z》成為機器人動畫風潮的引爆劑,機器人動畫風潮的本家也就由魔神系列三部曲當仁不讓。

魔神系列合計放送了4年又1個季度,第一作《魔神Z》為期7個季度,第二作《大魔神》為期1年加1個月,第三作《UFO機器人 古連泰沙》為期6個季度少1個月。《大魔神》繼續由藤川桂介和高久進坐鎮舊任,後半再加一客座腳本安藤豐弘,是非奧特系列的圓谷製片廠超級英雄3作《鏡子人》《火焰人》《詹伯A》的腳本家。到了《UFO機器人 古連泰沙》除了藤川桂介繼續傳遞接力棒外,更是直接由圓谷製片廠文藝企劃室出身的上原正三就任主筆腳本家,這是熟悉特攝和日本超級英雄的粉絲就無人不知的名字。

腳本家跨界的秘密

僅說東映動畫,在機器人動畫風潮中就有3條主線同時作戰,其中第一條當然是風潮的嫡系魔神系列。第二條是史上初的變形合體機器人動畫,1974年開始的《蓋塔機器人》及其續作《蓋塔機器人G》。

同樣在富士電視臺的黃金檔,同樣與漫畫家永井豪合作。《蓋塔機器人》的主筆腳本家就是上原正三,到《蓋塔機器人G》加入高久進執筆導向腳本,魔神系列的第三作《UFO機器人 古連泰沙》實質是蓋塔系列的陣容前來會師。蓋塔系列兩作品結束後,接檔的東映動畫機器人動畫名作《大空魔龍凱王》,仍是上原主筆、高久起頭。

第三條是1975年在日本教育電視臺(NET,今天的朝日電視臺)開始,以《鋼鐵傑克》開端的磁力機器人三部曲。魔神系列由蓋塔系列的陣容接手,這邊則由魔神系列的陣容負責。《魔神Z》和《大魔神》的那3人圓谷製片廠作品的常客腳本家,藤川桂介、山浦弘靖、安藤豐弘,就在磁力機器人系列連續3作3人協作。親自第二作還加入客座腳本星山博之,在向下一個時代傳遞接力棒了,就是《機動戰士高達》的主筆腳本家星山博之。實際上他連續5年參加那個檔的日升機器人動畫,後3年在挑大旗,《機動戰士高達》也不過是其中之一。

《UFO機器人 古連泰沙》的同一年,上原、藤川、高久3人還在《秘密戰隊五連者》會師了。藤川桂介和上原正三本就是自奧特系列以來多年的好友,在時期完全重合的東映機器人題材喜劇,收視率超過20%放送2年半的長壽大人氣電視劇《小露寶》中,也是與上原搭檔。機器人動畫風潮之後,宇宙科幻風潮的起爆劑《宇宙戰艦大和號》,又是藤川參加企劃並擔任主筆腳本家的作品。

當年圓谷英二在東寶製作《海底軍艦》後,1966年曾提案進化版的企劃《飛空戰艦》,並讓金城哲夫的老師關澤新一起草大綱,第一期奧特系列的特殊美術監督成田亨擔任機械設計。但是由於怪獸風潮的席捲,機械題材和科幻路線都被迫擱置了。到1968年圓谷製片廠才以電視劇形式,進化出萬能戰艦題材的《萬能傑克號》,卻又不得天時慘遭滑鐵盧。

這些藤川也都看在眼裡,種子被他多年後帶進了動畫界開花結果,連與《宇宙戰艦大和號》的製片人兼監督西崎義展相識,也是經過了成田亨的介紹。《宇宙戰艦大和號》1974年才面世,不料在那時仍不得天時,到了後幾年再重播時才終於慢熱起來。人氣高漲後西崎義展試圖把總集篇以劇場版形式上映,可電影行業的關鍵在於要有發行商,最後還是靠東映賣個人情接下了發行權。

在1977年暑期檔上映《宇宙戰艦大和號》後,從此便給這波慢牛行情加了把火,徹底引爆了從機器人動畫風潮過渡來的宇宙科幻風潮。漩渦中引領新風潮的便是東映動畫的《銀河鐵道999》,原作者是《宇宙戰艦大和號》的美術監督松本零士。動畫版由經歷了魔神系列和磁力機器人系列的製片人、演出家、腳本家等這一班陣容製作,腳本又是幾乎由藤川桂介和山浦弘靖2人交替合作。

宇宙科幻風潮中比《銀河鐵道999》更早,東映動畫還製作了松本零士的另一原作《宇宙海賊哈洛克船長》,這邊主筆腳本家又是上原正三。這就叫流水的風潮,鐵打的支撐者。如上原正三這般,怪獸風潮中在圓谷製片廠企劃室,體育根性風潮中是《柔道一直線》的核心腳本家之一,變身風潮中先參加了《假面騎士》的企劃又在《歸來的奧特曼》扛起大旗,機器人動畫風潮中更是稱霸一方。還連續主筆了超級戰隊系列的最初5作,緊接著又連續主筆東映的金屬英雄系列最初5作,在日本觀眾中崇拜者無數腦殘粉成排。

當年金城哲夫給藤川改稿,介紹山浦共事,甚至強拉上原來給他打副手,那時可當然想不到在70年代,這一個個都成了巨人。不過多年後到了他們的腳本家生涯晚期,他們也都追本溯源又曾經回到了奧特系列,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黑幕的關鍵,廣告代理商

再往下妖怪風潮和體育根性風潮,給《魔神Z》鋪了什麼路。前面已經提到過放送時間檔的話題,不過其實還有更基本的東西需要擺在《魔神Z》的道路上,那就是電視臺和廣告代理商。

妖怪風潮的發祥源《咯咯咯的鬼太郎》,是富士電視臺和東映動畫第一次的合作,這在商業意義上也照樣是裡程碑式的作品。1968年1月新番《咯咯咯的鬼太郎》戰了5個季度後,1971年10月新番又出第2期連戰一年,從這以後富士電視臺與東映動畫的合作就一年也沒停過了。

並且第2期的待遇提升,這回是東映動畫作品第一次登上了富士電視臺的黃金檔。鬼太郎還在這裡打下了一片基業,成為將來機器人動畫風潮時,魔神系列的兄弟檔。此後10年間這裡成為東映動畫的專屬地盤,就是接下來誕生了《蓋塔機器人》《大空魔龍凱王》《銀河鐵道999》的那個檔。

妖怪風潮帶來了電視臺,體育根性風潮則直接給後來的《魔神Z》帶來了廣告代理商。這概念聽上去有點陌生,所以似乎比起電視臺和放送檔的事無關緊要。但是永遠不要小看廣告代理商的能量,或忽略他們的行為。這存在的重要性能排在萬代這樣的玩具廠之前,這就是資本家的世界。

體育根性風潮的發祥源是讀賣電視臺的《巨人之星》,廣告代理商叫作旭通信社。當初旭通信社把《巨人之星》的動畫化企劃在東京推銷,跑了3大電視臺人家都不收,跑去大阪找上讀賣電視臺這才成了。這波操作順便給《巨人之星》的製片廠東京電影,和讀賣電視臺做了個媒,往後這兩口子的金婚生育了諸如《魯邦三世》和《名偵探柯南》,這裡就不再多說。旭通信社見《巨人之星》大成功於是想再撈一票,拉上東京電影和這片的獨家贊助商大塚製藥,打算平行另搞一個體育競技題材的動畫出來。

這目標差點就盯上了《柔道一直線》,因為原作者與《巨人之星》同為梶原一騎。但是史實是《柔道一直線》被東映搶到手,製作成了電視劇搬上TBS。東映拿下時確實阻力很大,是在聽說梶原一騎已經許給東京電影製作成動畫的情況下,背水一戰搶下來的,這是另一段一波三折的故事了也不再多說。沒能拿下《柔道一直線》那麼旭通信社怎麼辦,找上了另一個漫畫《排球甜心》。獨家贊助商有大塚製藥、製片廠有東京電影,這都是沒問題的,關鍵是要找電視臺要有節目檔,最後找上富士電視臺。

富士說你想要哇?喏,那個放置狀態的星期日晚上7點鐘,被TBS的奧特系列往死裡揍過的,我反正佛了,你隨便拿去玩兒吧。結果1969年開始的兩作,在TBS的《柔道一直線》和在富士電視臺的《排球甜心》,都放在了星期日晚上7點鐘。而且兩個檔的獨家贊助商還都是製藥企業,造孽啊,現實比藝術好玩。不過即使是同為體育根性風潮的跟風作,一個是柔道一個是排球,一個是男性主人公一個是女性主人公。還算是相安無事,兩方都獲得了大人氣。

《排球甜心》播了2年完結了,旭通信社的另一主力《巨人之星》在2個月前也完結了,這時變身風潮也已經來了。旭通信社身為一個廣告代理商,每回為了奔波新作出什麼好,把以前電視臺幹的事都幹了,然後自己還去拉贊助商,真是累成狗。下一波營業之路,是去推銷圓谷製片廠託付給他的跳票企劃《鏡子人》,這玩意兒企劃出來都過2年了,奈何圓谷製片廠一個小企業自己沒門路。旭通信社先推給讀賣電視臺,想讓《鏡子人》接檔《巨人之星》,結果讀賣不收。

於是旭通信社轉而又推給富士電視臺,接檔《排球甜心》,也依然由大塚製藥出任獨家贊助商。時代變了,看好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星期日晚上7點這種黃金檔中的黃金檔,當年富士電視臺被TBS擠壓得束手無策。當年TBS靠的什麼,第一期奧特系列,打著圓谷英二這塊招牌。可現在富士電視臺得到了什麼,圓谷製片廠製作的《鏡子人》,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然後真的在變身風潮中用《鏡子人》擊潰了TBS的《銀假面》,大塚製藥也順便在武田藥品工業面前風光了一把。

富士電視臺打完翻身仗了,但是不能高興得太早,《鏡子人》之後的新番組又該怎麼辦?旭通信社的專務董事長谷曉,決定親自去拜訪東映,找上了東映電視營業部的部長渡邊亮德。哦呀哦呀這還真是稀客,渡邊笑了,因為我司製作的《柔道一直線》和貴司代理的《排球甜心》,好歹到去年為止還算是對手陣營立場。再加上《柔道一直線》的原作者梶原一騎,當年本來已經許諾給東京電影動畫化了的,卻被東映半路殺出搶下然後製作成了電視劇,這事背後的具體出力人就是渡邊亮德。

不過這都是舊事了,大資本家的世界裡還糾結這種表面上的仇怨嗎。長谷曉說了,富士電視臺已經習慣性放置,這個檔基本上可以算是旭通信社主導了。所以之前《鏡子人》雖然富士電視臺派了製片人,卻連職員表上的製作一欄裡都沒打上企業名,相反旭通信社這種原本只是廣告代理商的還派了製片人。接檔《鏡子人》的兒童片,東映桑能有什麼好主意給我用用嗎?渡邊聽了大喜拍板,與貴公司匹配的作品正好現在就有哦,有賀健剛搞了個駕駛機器人的新企劃!

當然,這個所謂的新企劃,就是後來的《魔神Z》。在這塊地盤的恩怨外患和後顧之憂都已經掃除後,接檔《鏡子人》堂堂登場,在變身風潮的鼎盛期之中開始為下一波新時代種田了。因此《魔神Z》也延續了前番組的腳本家,這就是為什麼以《魔神Z》為首的後來機器人動畫風潮,有一眾與圓谷製片廠關聯的奧特系列腳本家的緣由之一。

旭通信社的製片人春日東本是東映出身,負責《鏡子人》後接著在《魔神Z》就任,點名讓腳本家藤川桂介過來《魔神Z》的前線扛大旗。中期開始加入山浦弘靖,到《大魔神》加入安藤豐弘,直接由來都是《鏡子人》。他們之所以晚來了一些,因為在同時期就比《魔神Z》晚一個月,連圓谷製片廠自己也搞起時代的先驅來了。即是巨大機器人題材的特攝《詹伯A》,現場的製作班底延續《鏡子人》的人馬,這邊腳本方面就以山浦為主、安藤為輔。

《魔神Z》企劃始動!

至於渡邊亮德說的,那個叫有賀健的是什麼人,是當時東映動畫的企劃課長。這就是再往下的事了,離得最近的變身風潮給《魔神Z》帶來了什麼?這回是直接導致《魔神Z》的企劃項目啟動。

變身風潮的引領者《假面騎士》由關西的MBS製作,MBS與關東首都圈的日本教育電視臺(NET,今天的朝日電視臺)有聯播關係,所以《假面騎士》在各地放送使用朝日系列的聯播網。放送時間在每周六晚上7點半,火了引發變身風潮之後,NET開始在這片身上打主意了。因為緊隨其後的星期六晚上8點起一小時的時段,NET正在經受無論如何頂不住的災難。

老對手還是那個,大boss=TBS。70年代初TBS在周六晚8點的收視率,別說超過30%了,連40%也是時常就來那麼一下。所以NET的編成局長齊藤安代一個電話打給東映的渡邊亮德,表示NET要想從這種處境中撕開一條活路,那就讓假面騎士緊接著在8點繼續播。當然這只能是個比方,《假面騎士》又不是NET自己製作的,本身也不可能真的在同一天繼續再連播1話甚至2話。但是齊藤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你懂了嗎,渡邊是懂了,好滴這個事交給我來辦。

渡邊找來《假面騎士》的企劃陣容,要求像假面騎士這樣超級英雄變身戰鬥的片,給我再來一個。後來這齣企劃的成果,就是變身風潮中的名作《人造人機械士》。但是目標是晚上8點到9點的一小時,光這一個填不滿,所以8點半還上另一個超級英雄變身戰鬥題材的新番組,這邊交給東映動畫。設計原案起用永井豪,永井是做過石森章太郎助手的人,這回是永井與東映動畫的第一次合作,為此而誕生的新企劃就是《惡魔人》。

《人造人機械士》和《惡魔人》一起,1972年7月起在周六晚上緊接著《假面騎士》而放送,企劃者兼製片人分別是平山亨和有賀健,都是東京大學出身的東映王牌高材生。2個新番組合稱「變身大會」,就像30多年後超級戰隊系列和假面騎士系列在星期日早晨開始合稱「超級英雄時間」那樣的性質。NET用這招把原本才個位數的收視率,翻了番達到15%左右的水準,自己也非常滿意。

有賀健是1963年東映動畫最初的電視動畫《狼少年肯》的製片人,也是至今作為東映動畫商標的「佩羅貓」的來源,1969年長篇動畫電影《穿靴子的貓》的製片人。60年代末就任東映動畫企劃課長,數碼寶貝系列和小魔女DoReMi系列的製片人關弘美,當年是有賀親手帶出來的最後一批新世代員工,現在已經在東映動畫的企劃營業本部監修各種企劃開發了。

永井豪此前一直還在漫畫界,通過這次契機參加動畫後,與有賀健結識的永井向他提出一個新企劃的構想。永井說可以操縱的機器人怎麼樣,我以前經常幻想堵車時,我的車長出腳來,就跨過前面的車子了。讓主角騎機車,登上巨大機器人的頭頂,合體然後操縱駕駛吧。但是有賀作成了詳細的企劃書後,遞給渡邊亮德時被渡邊否決了。因為騎機車這不假面騎士剛乾過的嗎,《假面騎士》當初在東映方面的最高幕後負責人就渡邊啊,所以你再想想別的合體方式。

不讓用機車,好吧永井繼續開腦洞,那直接乘個雪佛蘭科爾維特上去怎麼樣,還要紅色的。渡邊無語了,你看看,你們構想的操縱機器人的位置,在頭頂對不對。這是挺好滴,方便俯瞰,查清敵方的動向。但是上那個高地方去,一般怎麼上,總在想用車子上去,怎麼看都是不正常吧?就算是車,那也得是飛天車吧。好,那就駕駛飛天車到機器人頭頂去,然後合體直接變成操縱室,新作的企劃《魔神Z》這才誕生了!

趕早不如趕巧,所以渡邊向旭通信社的長谷曉推薦了這個新企劃。但是當時畢竟還是前所未有的搭乘操縱巨大機器人,長谷聽了一臉懵逼。渡邊說來來來,你聽我說,總之玩具廠萬代是肯定會來做贊助商的,雖然我還沒跟他說這事。萬代桑你懂的,前兩年經營不善差點撲街了,但是我批准把《假面騎士》的玩具給他賣,從此原地滿血復活而且還人氣大爆發,所以跟東映信賴關係很深的。

長谷決定,好,信你一回,於是引薦給旭通信社的電波聯絡部部長關谷豬三男。所謂電波聯絡部,就是專門跟掌握電波的對象,也就是電視臺,直接打交道的。然而關谷把企劃書拿去富士電視臺營業部,立馬就吃癟了,蘿蔔頭是什麼鬼,不已經是古董玩意兒了嗎!關谷只好掏心掏肺嘴炮,是滴,機器人本身不是什麼新東西了,但是人跟機器人合體然後操縱機器人,不覺得這很嶄新嗎!對方就一句話,你光嘴炮我沒看片,也不知道是啥感覺。

關谷灰頭土臉回來了,渡邊亮德一看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給力,瞧好了,大佬我親自出馬。渡邊就去找武田信敬喝酒了,這人是富士電視臺編成企劃部的副部長,《咯咯咯的鬼太郎》的時候就被渡邊灌醉過的。這回又一來二去,武田最後只能丟下一句話:我拿亮德桑真是沒轍了。好了萬事俱備,有賀構想的身高18公尺的巨大機器人《魔神Z》,第1話的樣片在1972年10月底完成了,然後12月份正式放送開始。

這就是東映與旭通信社的第一次合作,這件事,一定要記好了。作曲由《人造人機械士》的渡邊宙明擔任,這是渡邊宙明第一次參加動畫的作曲,將來還是上原正三主筆的10作金屬英雄系列和超級戰隊系列的作曲擔當。這次新作電影《魔神Z / 無限》的音樂,由渡邊宙明的親兒子渡邊俊幸負責,還經手了當年父親作曲的原主題歌新編曲版本。

玩具業界大地震

附圖表:殘存史料的1972年7月至1974年6月,2年間富士電視臺星期日晚間6點至8點的世帶收視率。《科學忍者隊》1972年10月開始,《魔神Z》1972年12月開始。

《魔神Z》除了在電視的業界最高收視率突破30%,並且捲起機器人動畫風潮之外,在玩具市場的人氣爆發還使得萬代的至少3個產品品牌名揚全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超合金」模型玩具。超合金本不過是《魔神Z》片中設定的特有名詞,但是萬代把它一步步做成了一個玩具品牌,以後在《魔神Z》以外的作品也照樣生產超合金玩具。當初萬代自造假面騎士的腰帶以來,思路就是那樣,電視上怎麼演的我就真給你造出什麼來。《魔神Z》的超合金設定得逼格再高,我們也可以擺給你看,叫你不買都不好意思做人!

超合金魔神Z狂賣了100萬個,從此長年用在其他多種角色玩具身上。1976年東映電視事業部出了機器人動畫《超電磁機器人孔巴特拉V》,萬代由此發售的超合金孔巴特拉V,賣了80萬個以上。1977年又有《大鐵人17》,是東映時隔10年的巨大機器人特攝,由此發售的大鐵人17賣了160萬個以上。這一步一步徹底確立了機器人玩具的地位,以及東映集團與萬代集團在巨大機器人題材這方面的經驗體系,以後在超級戰隊系列中延續繼承到現在。

像這樣把既存作品中的虛構角色製造成玩具,在玩具行業稱為角色玩具,賣角色玩具屬於做角色生意,不依賴他界的原生玩具則叫純玩具。角色玩具50年代晚期就在萌芽了,但是到70年代初仍然地位很低,市場佔有率也低。第一因為這玩意兒依賴他界,被很多從業者看不起。第二因為角色玩具有速興驟亡的特點,幾乎沒人敢碰了,這就是依賴性帶來的惡果。因為角色玩具的銷路不代表玩具本身的人氣,而代表那個角色的人氣。

但是到1973年,角色玩具已經成長到佔了玩具市場的20%。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多種行業開始大幅滑坡,玩具也普遍漲價了30%。但在年末玩具行業就率先迅速復活了,塑料不足於是金屬玩具多產,並且大賣。《假面騎士》和《魔神Z》的接連爆發性大人氣,至少帶來了2個轉型級的影響。第一,再也沒有角色玩具受鄙視的這種業界氛圍了。第二,玩具商對兒童片開始滲透了。

過去無論是不是兒童片,贊助商主要是財大氣粗的大型公司,以食品廠為主,再就是家電廠或製藥廠等等。贊助商平時該生產什麼還生產什麼,跟贊助了什麼節目沒關係,因為贊助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形象,宣傳某件特定商品是次要的。但是玩具廠開始積極做節目贊助商了,這時跟以前就有決定性區別了,也導致兒童片的贊助商與非兒童片的贊助商,出現了根本性質的差別。

第一,玩具廠是角色生意的先驅,所以他們的產品跟贊助的節目息息相關,宣傳某件特定商品也變成了主要目的。要拿到角色的商品化權,不一定要做贊助商,但是來做贊助商後,商品化權的價格會有優待,並且還能有廣告檔,來宣傳與這個節目緊密關聯的特定商品。第二,小企業也開始大批地做贊助商了,因為角色生意為他們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過去他們做贊助商,既沒意義也沒足夠的資本,而現在都有了。

1974年起,已經開始有玩具廠從企劃階段時就插手新作的現象了。他們不再只是片中有什麼就照著出商品,而是在片中有什麼還沒完全定下來時就參加討論,考慮在片中出什麼東西更適合自己出實體商品。這種如今聽起來很耳熟的現象,一切都是在70年代中期的機器人動畫風潮之後,徹底在日本確立成為行規的。1975財年結束之後,經營角色玩具的萬代集團已經成了玩具業界的老大,尤其在男童角色玩具的領域地位不可動搖。

《魔神Z》開闢的傳承

同時旭通信社×東映動畫×富士電視臺的強強聯合也完全穩固,連隔壁《蓋塔機器人G》的檔完結後接上的《大空魔龍凱王》,旭通信社也跑來負擔起廣告代理商了。至於原本的嫡系富士電視臺星期日晚上7點這個黃金檔,更是整個70年代都成為旭通信社和東映動畫專屬檔,1980年起移動到星期三晚上7點去。

緊接著1981年春天,在這裡出現的便是長達18.5年的鳥山明原作系列。《阿拉蕾》戰了5年,《龍珠》戰了3年,《龍珠Z》戰了7年,《龍珠GT》再戰1.5年,回過頭來又出《新阿拉蕾》還戰2年。到了似乎要發愁誰能接檔的這時,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冉冉新星《海賊王》,然後,然後就到現在了。

旭通信社與東映動畫還發展出另一條鐵打戰線。1975年在機器人動畫風潮中,NET緊急把一個空出來的檔星期五晚上7點,委託給旭通信社解決。旭通信社找上東北新社出主意,同時當然找萬代賣玩具。東北新社則下單外包給創映社,結果東北新社和創映社都打了雞血,喊著口號要超越《魔神Z》。創映社就是後來的日升,新番組就是日升製作的最初的機器人動畫《勇者萊汀》,同時也是富野喜幸第一次經手機器人動畫。

《勇者萊汀》結束後旭通信社還是找上東映動畫來接檔了,結果從此這裡也成了東映動畫專屬檔,還從1976年秋天起題材大轉彎製作給小女孩看的動畫《小甜甜》。旭通信社方面的製片人依然是《魔神Z》的春日東,不料《小甜甜》成了小女孩動畫中的超級爆款。給小女孩看的片得到人氣比起給小男孩看的片本來就不容易,給女童的玩具也長年不如給男童的玩具好賣,但是這一切印象被《小甜甜》打破了,參考一下70年代後期萬代集團的角色玩具年度出貨額:

《小甜甜》之後這下旭通信社×東映動畫面向小女孩的片也穩了,然後曾在1966年誕生的東映魔女子系列,於1979年在這塊地盤展開第三期,其中第一彈是中國大陸也見過的《花仙子》。再到1981年,朝日電視臺×旭通信社×東映動畫的這個小女孩動畫檔稍微向後移了點,從星期五晚上7點移到同一天的7點半。7點則遷移來旭通信社擔任廣告代理商的另一動畫,就是如今仍在這個時間,處於現在進行時的《哆啦A夢》。

旭通信社移到星期五晚上7點半後,這裡本是東映電視製片廠跟朝日電視臺(EX)出電視劇的檔,是名作《小露寶》奠定的檔。於是1982年起這個檔也從動畫路線更改成了電視劇路線,變為朝日電視臺×旭通信社×東映電視製片廠的《宇宙刑事賈班》。金屬英雄系列從此誕生,走到盡頭後1999年再把小露寶復活翻拍成《燃燒!!小露寶》,接著2000年輪到復活假面騎士系列。

那原本的小女孩動畫路線去哪裡了,旭通信社有個1977年就開始的另一檔,合作電視臺是朝日電視臺在關西地區的聯播小夥伴,朝日放送電視臺(ABC)。於是1984年再把東映動畫接到這裡來,形成朝日放送×旭通信社×東映動畫的專屬檔,並在同一年移到星期日早晨8點半安家。

如今的每周日早上,8點半是ABC×ADK×東映動畫的光之美少女系列,9點是朝日電視臺×ADK×東映電視製片廠的假面騎士系列,9點半是富士電視臺×ADK×東映動畫的《海賊王》。這就是由《魔神Z》牽上線的旭通信社×東映這對組合,活在當今世人眼中的模樣。

臨了本文附贈一個ED,《魔神Z》主題歌4版本:

啊,最後還有一點(伸手指),新電影《魔神Z / 無限》的監督,是具有「光之美少女劇場版最早的監督、最多的監督」履歷的志水淳兒。

相關焦點

  • 《未來機器城》機器人軍團曝光 打造腦洞動畫
    將於8月17日上映的動畫電影《未來機器城》今日發布機器人角色海報,六款天馬行空的機器人組成了「腦洞奇趣團」,連番上陣帶你體驗近未來世界的高能生活。家用機器人Q寶6是IQ智造公司的巔峰之作,在未來機器城中可以說是「全民愛豆」級別的存在,不僅是家庭生活的服務者,更是陪伴你的心靈管家。全自動牙刷機器人有一身超厲害的中國功夫,是幫助家長解除不愛刷牙的「熊」孩子們牴觸心理的好幫手。梳子機器人以「溫柔好似媽媽的手」的觸感著稱,除了可以幫你設計專屬髮型,防脫防禿、減少髮根出油更是不在話下,是你的專屬「TONY老師」。
  • 《喜羊羊與灰太狼》算是低幼的動畫?網友:林更新也是說實話而已
    《喜羊羊與灰太狼》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近日更是讓喜灰上了熱搜,原因是林更新發表了一條關於網友評低分星的說說,但因為他在言語上表達了一些對喜灰不好的語句,這就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而目前喜灰官方最新的視頻似乎也是反擊了林更新說過的話,正好今年是喜灰的15周年,也給了喜灰一個很好的臺階
  • 我看過最好的兒童向動畫,也是最不像兒童向動畫的動畫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動畫公司之一,迪士尼的電視動畫無論質還是量都相當優秀,也有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星際寶貝》、《米奇妙妙屋》之類——被引入大陸。然而它的電視動畫,大多借用了已經成功的動畫電影角色,以此作為主題即便不會大獲成功,但是也不會失敗。對企業來說,盈利是最重要的,打安全牌倒也無可厚非。
  • 《機器人瓦力》同時滿足「劇情」與「畫面」的經典動畫電影巨作!
    一部動畫電影怎樣才能算是精品佳作,怎樣才能被人們從心認可?這是一個恆久不變的問題,同樣也是值得動畫製作者們用心鑽研的問題。也許,單獨這樣說顯著很空洞,那麼,我就以2008年由安德魯·斯坦頓編導的科幻動畫電影《機器人瓦力》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動畫的背景是在2700年,人們所製造的生活垃圾早已將地球汙染成一顆死星,而當時的人們為了更好的生存,則建造宇宙船在太空中尋找一顆新的藍色星球,而廢置的地球則由垃圾清理機器人,周而復始的清理著巨量的垃圾。
  • 蝴蝶效應:大自然的連鎖反應機制
    常見的連鎖反應舉例——多米諾骨牌、機關王、蝴蝶效應、核裂變、保齡球、魯布哥德堡機械、畢德哥拉斯開關、中國古代機關術等等。大家有沒有看過日本一部經典的動畫:三個小球的故事呢?在一座小村子裡,住著彈珠三兄弟,名字叫做B太,B助,B五郎,三兄弟一直幸福的生活著,直到有一天…其中兩兄弟被壞人抓走了,B助,該怎麼辦呢?彈珠B助的大冒險開始了…Di-B助,你們的兄弟被關在塔頂,敵人還沒發現你,祝你好運!去吧!
  • 遊戲動畫技術嘗鮮——體驗商業遊戲動畫軟體Spine試用版
    題記:在國內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從業者扮演著「工蟻」的角色,其中很多人不得不去學習新的動畫技術,為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賺錢花),儘管幾乎所有這些動畫軟體及技術都來自歐美,奈何我們極少能研發出這樣的軟體,多數且主流的情況是「洋為中用」。
  • 《幻鏡諾德琳》能為同人動畫開闢出新的商業路徑嗎?
    儘管裡面出現不少模仿影視作品、熱門動畫以及迎合當下熱點的搞笑梗,但是仍不妨粉絲給予其極高評價。也因此,《瘋味英雄》更新周期長達1年,仍積累下一批忠實粉絲。正傳《幻鏡諾德琳》上線後,在b站國創頻道一大群新上線的大IP國產動畫中,第一集82.9萬的點擊量也屬於中偏上。
  • 千億規模下如何打造優質動畫IP?揭秘碰碰狐品牌爆紅背後的商業模式
    萬億規模的市場下,近年來兒童產業亦逐漸呈現出跨行業橫向延伸的特徵,動畫、教育、消費品市場互相交織滲透,兒童經濟覆蓋領域越來越多,為消費者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 這一系列的變化轉型體現在了兒童產業的一些新的特徵上:一些兒童品牌往往從單一的產品生產商到商業模式轉變為利用產品帶動周邊及衍生品,直至覆蓋到產品的全產業鏈。
  • 雲上展 | 設計學院17級二維動畫班《動畫片頭設計》線上課程作業展示
    2017級二維動畫班的同學們以釘釘課堂為主要學習陣地,微信群、QQ群為課下交流的主要場所,通過小組合作形式為選題影視、綜藝、遊戲作品完成了開學第一門專業課《動畫片頭設計》的作業。我們參考的作品有史匹柏導演的電影《貓鼠遊戲》以及美劇《貝蒂與瓊》,以平面剪紙的動畫風格進行演繹。
  • 《超級機器人大戰OG》動畫監督:想要拍攝新作
    《超級機器人大戰》系列在明年就要迎來30周年紀念了,該系列在遊戲和動漫等領域均有涉獵。雖然該系列裡的高達、蓋塔、魔神、超時空要塞和EVA這些常客本身就有自己的動畫作品,但機戰自身也有著「原創世代」(OG)角色。
  • 中國動畫音樂的商業化出路在哪裡?
    這種動畫角色即歌手的創作方式,雖然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動畫角色與動畫音樂的綁定,但對配音演員的唱功也會提出很高的要求。比如花澤香菜演唱的《化物語》OP《戀愛循環》,這就是用動畫角色聲音(非聲優本音)來演唱的歌曲。   當然,邀請一些唱功比較好的演員來為動畫配音,也是一種比較直接的方式。
  • 動畫《全職高手》第二季熱播 閱文全產業鏈開發續寫榮耀
    9月25日,由閱文集團、企鵝影視聯合出品,彩色鉛筆動畫製作,改編自閱文集團白金作家蝴蝶藍同名小說的動畫《全職高手》第二季在騰訊視頻正式開播,每周五12:00更新1集,VIP搶先看1集。
  • 《超蛙戰士》新生力量創作 十大熱播機器人動畫
    之後,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機器人形象紛至沓來,它們有的擁有神奇的百寶袋,有的能變形為汽車飛機。保護人類,匡扶正義,懲惡揚善,機器人成為了人類的忠實夥伴,也成為當時小觀眾夢寐以求的朋友。30年過去了,當年看動畫的孩子早已長大成人,他們中的一批人,因為對童年所看動畫的留戀與喜愛而走上了動漫之路。
  • 盤點奇幻動畫之機器人歷險記,網友:放棄夢想,你會懊悔一輩子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奇幻動畫之機器人歷險記,網友:放棄夢想,你會懊悔一輩子,下面一起和小編看一下這部電影的簡介和部分網友的評論吧。與此同時,一夥破壞分子卻正在策劃著摧毀「機器人城」……網友部分熱門短評:雖然故事的創意和新鮮度不夠,人物形象也不是很討喜,但三維動畫技術和某些個情節設計還是有點小驚喜,那麼多的機器零件和雜物在大屏幕上的清晰呈現就能將國產許多不忍直視的三維動畫甩在後面
  • 唯一被稱作「名作之壁」的動畫!改變了動畫業界的「神作」?
    第三位凰鈴音(右二),中國來的妹子,充滿了刻板的中國印象,甚至名字都這麼刻板,不過性格上和鄰家小妹沒啥區別,特別普通,甚至標籤也是「青梅竹馬二號」,這種都能有二號了?第四位法國代表右一黃毛夏洛特·德諾阿,花澤香菜配音,剛一出場女扮男裝搶佔了男主舍友地位,當時的香菜還沒有暴走,大家可以想像千石撫子的那種感覺,稍微有點男孩子氣,有點微弱的那種可愛的感覺。
  •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日本百年動畫簡史(上篇+下篇)
    當時的日本連電影產業都還沒有發展起來,更別提動畫了,看過動畫的人更不在多數。在當時,動畫就像現在的虛擬實境那樣不可思議。有聲電影時代的發展動畫製作不僅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是一項耗費巨大成本的藝術工程。創作者和廠家要堅持下去需要勇氣。
  • 高達系列對日本動畫的影響有多深?富野為什麼沒法和宮崎駿齊名?
    而在富野創造的《機動戰士高達》誕生後,其真實感強的世界觀,刻畫層次豐富的角色,和與眾不同的演出,帶來的獨到觀感,讓日本的機器人動畫煥然一新,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成為了日後很多機器人題材動畫片的參考之本。
  • 「插畫改編」類動畫 能否成為日本動畫的新方向?
    前段時間,根據日本畫師40原的插畫改編的動畫,《一臉嫌棄》的第二季開播了。在當今這種是否能出第二季完全看商業價值的時代,這種成本低廉的「插畫改編」動畫竟然能出續作,讓我意識到了這類動畫的潛力。我想通過這篇文章來分析「插畫改編」動畫的優勢及劣勢,並進一步探討其是否會成為日本動畫的一條新的發展方向。
  • 「插畫改編」類動畫,能否成為日本動畫的新方向?
    前段時間,根據日本畫師40原的插畫改編的動畫,《一臉嫌棄》的第二季開播了。在當今這種是否能出第二季完全看商業價值的時代,這種成本低廉的「插畫改編」動畫竟然能出續作,讓我意識到了這類動畫的潛力。我想通過這篇文章來分析「插畫改編」動畫的優勢及劣勢,並進一步探討其是否會成為日本動畫的一條新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