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只是簡單的乘法,它能夠將一鍋米飯變餿,也能夠將一鍋米飯,變成甘甜的酒,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年代越久越好的。古董,年代越久遠,價值就越高,但時間也會再古董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一些不能夠長久保存的文物,消失在了歷史上,比如說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也有的東西,能夠保存下來,卻難掩時光的印記,比如那些金屬物件,今天要說的,是有著「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的發現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想必無人不知。勾踐忍辱負重,用9年的時間滅掉了吳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名霸主,而這名霸主的劍,名為「鳩淺」。1965年,考古人員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群中,發現了60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勾踐的「鳩淺」。兩千多年的時間好像沒有在這把劍身上留下痕跡,又或者工匠在為勾踐製作這把劍的時候,用盡畢生所學,所以劍才能夠在兩千多年之後,保持它的鋒利和光亮。根據當時的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考古隊的工作人人員在取劍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被它劃出了傷口,血流不止;有人好奇的想要測試它的鋒利程度,稍一用力,就捅破了16層的白紙。
在場的人無不對這把劍感到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製造工藝,能讓一把古代的劍,保持這樣的鋒利和不朽。之後專家便對劍進行了研究,這把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柄長8.4釐米,重量有875克。起初,人們並不知道這把劍是越王勾踐的劍,是根據劍格上的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乍用劍」,證實劍為越王勾踐的劍。這把劍做工精美,兩千四百多年,劍上的紋飾依舊清晰可見,而且劍身也沒有生鏽,因此被人稱為「天下第一劍」,如今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寶級文物。
越王勾踐劍身上奧秘
沒有任何一件物品,能夠躲過時光的摧殘,那越王勾踐劍是怎麼無視了這個定律的呢?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了解開越王勾踐劍身上的奧秘,他們多次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檢測,也運用了現代的X光技術。經過檢測之後,科學家發現,劍的主要成分為銅、錫、鉛、琉等等,且劍的不同部位,所含有的金屬成分都不同。這就說明了,寶劍在鑄造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金屬一同配比而成,而是分別澆灌不同的部位,最後再將其合在一起。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工匠就已經掌握了這樣的技術,不得不令人佩服。
2500年不腐不鏽的秘密
在一些官方的資料中,說明了越王勾踐劍是因為劍含有琉的成分,因硫化銅而保持將近2500不腐不鏽,但在另外的兩把青銅劍中,專家也檢測出了琉的成分。那兩把青銅劍就沒有能夠保存完好,而且琉的成分越多的地方,生鏽得越是厲害,這就推翻了之前關於琉的猜測。為了弄清楚越王勾踐劍不生鏽的原因,將其放在顯微鏡下放大觀察,這一次,才真正地發現了越王勾踐劍的千古秘密。
在500倍的放大之後,科學家在劍刃處發現了一些像樹枝一樣的條紋,又叫做樹枝晶。在分析合金成分之後,科學家發現,越王勾踐劍所採用的幾乎都是上等的銅料,將其中的雜質層層剔除,到最後只剩下銅,含鉛量更是不到0.1%。而在另外的青銅劍中,專家發現了高達2.23%的含鉛量,由此可見,鉛的含量可能是越王勾踐劍能夠保持兩千多年不生鏽的原因。依賴於現代的科學技術,我們終於分析出了越王勾踐劍身上的奧秘,但兩千多年前的人,就已經能夠製造出這樣的神劍,可見其技藝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