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莉
[原標題:致敬!大悲寺]
編者按:2017年5月,遼寧省鞍山市佛教協會與鞍山市文聯等單位共同舉辦了舉辦了「祈福鞍山讚美家鄉——首屆鞍山百名文藝工作者寺院採風大型公益活動」。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來自鞍山作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等18個專業藝術家協會的100餘名專家學者前往千山龍泉寺、海城大悲寺等古寺名剎採風。為期兩天的採風活動結束後,鞍山佛教協會會刊《鞍山佛協》分別陸續刊登了諸位專家學者的主題文學、繪畫、攝影作品。以下為刊登於《鞍山佛教》第4期的作品《致敬!大悲寺》。
海城大悲寺遠眺(圖片來源:《鞍山佛教》 攝影:劉慶業)
「祈福鞍山 讚美家鄉——首屆鞍山百名文藝工作者寺院採風大型公益活動」的100餘名專家學者參訪海城大悲寺。(圖片來源:《鞍山佛教》 攝影:劉慶業)
僧人持缽,下山過齋(圖片來源:《鞍山佛教》 攝影:田琴)
大悲寺齋堂前,立著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妙江大和尚題寫的「一食佛戒」石碑及日晷。(圖片來源:《鞍山佛教》 攝影:劉慶業)
看到過很多出家人或僧侶和現在社會同頻;去過很多寺廟感覺燒香禮拜需留錢。諒之:他們也要生活。
到了大悲寺,僧人們的生活、面貌、規矩,讓我覺得不同。繼續看、繼續聽、讓我覺得感動。接著感覺、接著深受,讓我覺得震撼!這裡建築宏偉,這裡乾淨整潔。這裡如神一般的存在,這裡如仙一般的境界。
妙祥大法師將到,我思維慣性想:一定披著華麗袈裟,肥面垂耳。過來了,映入眼帘的大主持面容略顯清秀,甚至有些清瘦。但目光堅韌且平和、透出慈悲為懷、善良為貴的氣勢。身著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灰色、不,已是灰、深灰、淺灰、深藍、淺藍、米灰等以灰為主色調的百納衣!不是染的色、是破了補上去的補丁!他老人家一直穿著這件衣服至今。
20世紀之交,他為大悲寺,從五臺山一步一步的走到了這裡,靠一路化緣,一路傳經。靠心中的佛,堅守信仰,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來到這裡——大悲寺!
他因天寒、酷暑,身體的一部分有了損失。但是他依然是目光堅韌、神情凝重而淡定;從容而專注。
我眼裡:他已成佛!在當下世風日下、唯利是圖的社會環境中,他是多少人想要的世界;是人們所關注的目標……
這裡的僧侶們,堅守著大悲寺的清規戒律;每日一食、用齋時間到,從遠處飄然過來一條棕色的人龍!飄逸的袈裟、不刻意的整齊有序的陣容,緩緩流淌過來!與那山那水那寺、渾然天成一副畫:壯觀、神聖,嘆為觀止!
整個用齋時間、百餘人整齊落座,聽不到餐具的磕碰聲,沒有話語聲。一個用餐就讓我們肅然起敬!每日睡眠四個小時、每日凌晨兩點起床、誦經、悟道、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所有的建築自己施工。每日一頓飯、四個小時睡眠,要完成這麼多事情!我想告訴那裡所有人:——對他們好些、再好些!
這裡看不到錢:所有的地方,祭拜、上香均不許收錢!清潔、清淨;純潔、純淨!好一塊佛家聖地!好一捧佛教聖土!
作者簡介:王莉,翻譯,遼寧省及鞍山市散文協會會員。退休前擔任國企經理、廠長等職。其作品曾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瞭望雜誌》《遼寧日報》等媒體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