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楊徵。(四川大學供圖)
中新四川網9月9日電 (賀劭清 王鵬)「基層幫扶首先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希望更多人從中受益」,談及多年的基層幫扶工作,華西口腔醫院醫務部副部長楊徵如是說。
今年45歲的楊徵,1993年從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畢業,隨後開始了在華西口腔醫院的工作。他回憶,自己在大學時,就時常跟隨老師去基層幫扶。「對醫生來說,去基層幫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沒有人不願意做」,他告訴記者。
「牙疼不是病」,這句一直在民間流傳的話反應了人們對牙科疾病的忽視。在四川的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這樣的情況更為普遍。在楊徵看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牙病知識的宣教缺失,還有基層牙病治療水平低下的因素。
「帶技術進去,提升基層的診療水平。同時,我們還對兒童進行口腔健康知識的宣教,培養他們的健康觀念」,楊徵告訴記者,2011年起,他堅持到汶川、康定、西昌等地舉辦大型義診活動以及開講座,至今共診治患者逾千名,講座50餘場。
楊徵告訴記者,他每到一個地方,總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幫扶內容。比如在愛滋頻發的涼山,除了口腔健康知識,他一定還會組織交叉感染控制的知識宣教。楊徵說:「我一直思考的,都是如何把幫扶的效率最大化。去一趟不容易,只做口腔不划算。」
從2014年起,楊徵開始每年到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進行幫扶工作,涉及臨床、護理、教學、管理和宣教。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在繼續教育班,他往往需要在兩周的時間裡給當地的醫生講20多堂課。對於高原反應,楊徵早已見怪不怪,「我就在高原上會流鼻血,其他沒什麼」。
楊徵說,多年的幫扶工作中,自己也時常受到鼓舞。就在最近,作為眼科醫生的甘孜州州醫院院長去基層巡診眼科病人時,篩查出了20多名唇顎裂病人,隨後給他打電話尋求幫助,他立即組織醫生去康定手術。「有太多這樣的醫生存在,我時常從他們身上受到鼓舞」,楊徵告訴記者。
四川大學120周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楊徵被評選為川大首屆「無私奉獻標兵」。楊徵表示,他希望幫扶能從上往下延伸,組織更多的基層人員培訓,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把愛心傳遞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