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雙原子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應隔膜

2020-12-22 電化學能源

【鋰硫電池】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N、O雙原子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應隔膜

鋰硫電池因高的理論比容量和能量密度而備受關注。但是,在使用過程中,長鏈的多硫化物中間產物(Li2Sx, x= 4, 6, 8)會溶解於電解液當中,從正極材料中脫落下來,穿過多孔的隔膜,到達電池負極,造成活性材料的流失、電極結構坍塌。這一過程被稱為「多硫化物穿梭效應」,是限制鋰硫電池發展的關鍵因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研究者致力於硫正極的設計,電解液調控和隔膜的修飾從而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應」。但目前文獻報導的塗層/夾層修飾隔膜往往會堵塞隔膜孔徑,一定程度上限制鋰離子的傳輸,增加了電池內阻。因此開發新型的隔膜材料,在不影響鋰離子傳輸的前提下,調控多硫化物轉化行為,成為一類有益的鋰硫電池隔膜改性思路。重慶大學魏子棟教授、李存璞副教授等報導了一種基於嗎啉N、O雙原子化學吸附、可以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應」的鋰硫電池隔膜,實現對各類多硫化物的等效俘獲。

N、O雙原子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應隔膜

文章要點:

1)多硫化物Li2Sx的x越小,Li-S鍵越接近離子鍵,即鋰的酸性越硬,這一Li本身的酸性硬度變化使得基於單一元素的化學吸附,難以實現對各類多硫化物的等效俘獲。

2)嗎啉含有N和O兩個雜原子,其中電負性更大的O原子電荷集中,電子云硬度大;而電負性較小的N原子電荷分散,電子云硬度小。在兩種原子的調控作用下,實現了對不同硬度多硫化物的等效吸附。

3)單元子(N或O)吸附與各級多硫化物之間的結合能較弱,差值亦較大;而嗎啉則可以等效的吸附三種多硫化物(Eb ≈-1.5 eV)。當長鏈多硫化物經過嗎啉一側時,嗎啉中的N、O雜原子將抓捕其至嗎啉船式構象中間,形成雙原子吸附

4) 在隔膜上引入具有N、O兩種雜原子的嗎啉作為多硫化物調控單元,實現了可溶多硫化物的等效化學吸附,將可溶性多硫化物限制在正極側,保證了Li2S8, Li2S6和Li2S4之間的液-液轉化和後續的Li2S4的液固轉化能夠有效進行,實現了鋰硫電池的高倍率、可持續充放電.

文章信息:

Investigation of a Separator to Grasp Polysulfides with Diatomic Chemisorption.(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DOI: 10.1021/acsami.0c04554)

相關焦點

  • Li–S電池用單離子通道粘結劑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
  • Energy Mater:抑制多硫化物溶解的阻燃耐熱型鋰硫電池隔膜
    但是,多硫化鋰(LiPSs)易溶於電解液,穿梭於正負極之間,從而導致硫化物易於沉積在鋰電極上,加快電池的容量衰減和降低電池的庫倫效率,阻礙了商業化Li-S電池的應用。因此,實際應用Li-S電池具有多硫化物(PS)溶解以及易燃硫和聚合物隔膜引起的嚴重安全問題。
  • 福建物構所鋰硫電池隔膜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Li-S電池的商業化應用仍存在一些技術挑戰,如固體硫化物的絕緣性,可溶性長鏈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以及充放電期間硫的體積變化大等。這些問題通常導致硫的利用率低,循環壽命差,甚至一系列安全問題。如何大幅提高Li-S電池的實際能量密度和循環穩定性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
  • 新型單離子通道粘結劑:有效抑制Li–S電池中的多硫化物穿梭
    傳統的粘結劑(如普遍使用的聚偏氟乙烯粘結劑)鋰離子電導率低、機械穩定性差,且對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幾乎沒有抑制作用,不能適應Li–S電池的要求。 近期,蘇州大學能源學院晏成林教授課題組成功設計併合成了一種具有單鋰離子通道的高性能聚合物粘合劑。
  • 基於MOFs的自支撐鋰硫電池隔膜用來抑制多硫聚物穿梭和鋰枝晶生長
    但是,循環過程中的多硫聚物溶解、穿梭以及鋰負極枝晶生長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鋰硫電池的循環穩定性以及安全性。減少硫正極多硫聚物的溶出以及抑制鋰負極的枝晶生長已成為當今電化學儲能領域的熱點話題。在所報導的研究中,一些功能化的隔膜具備調控電池中離子傳輸的能力,因而有望用來同時改善鋰硫電池的正、負極性能。
  • 3D列印V8C7-VO2雙功能框架同步管理多硫化物和穩定鋰負極
    然而,硫正極緩慢的反應動力學和穿梭效應以及鋰負極枝晶的不可控生長嚴重影響了鋰硫電池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問題,制約了其實用化進程。近年來,同步管理多硫化物和抑制鋰枝晶生長的策略被認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然而,高性能鋰硫電池仍然受困於缺乏兼具雙功能材料的設計和實用化器件製備工藝的開發。
  • 進展|二維原子晶體VTe2的近藤效應
    近藤效應來源於非磁金屬中微量的磁性雜質散射。由於非磁性主體的傳導電子與磁性雜質的局域磁矩相互作用,電阻率在低溫下出現極小值。磁性雜質對電阻的貢獻與溫度成對數關係:Δρ= –clnT,其中T是溫度,c是取決於主體金屬及磁性雜質的種類和濃度的參數。當溫度低於特徵溫度—近藤溫度TK時,磁性雜質的自旋將被屏蔽,形成總自旋為零的多體單重態的基態,即Kondo單態。
  • 上海矽酸鹽所在:三維柔性N,B共摻雜碳泡沫實現有效多硫化物限制
    這種碳結構中的B原子具有正電荷,在形成S n2- …… B時可與S n 2-陰離子相互作用,而N原子形成負電荷,在形成N …… Li 2時與Li +陽離子構成強耦合相互作用S n。此外,瓊脂的自凝膠化製備相應的柔性3D碳形式。當用作S的主體時,這種3D碳泡沫提供連續的導電結構,適應長期循環期間的體積變化並且用作多硫化物溶解的屏障。
  • 天津大學羅加嚴教授綜述:鋰枝晶的抑制、誘導與消除
    從熱力學界面能和機械力的角度,對抑制枝晶、誘導枝晶生長和消除枝晶的幾種方法進行了探討。抑制枝晶生長是物理阻止枝晶生長的最基本策略,可在小電流密度和小容量下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高電流密度和高鋰負載下,枝晶仍會生長並刺穿隔膜,通過控制鋰的成核位置、鋰離子擴散通道和枝晶生長方向來誘導光滑形貌的枝晶。最後從機械力的角度探討了枝晶的消除。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01 單原子催化劑的結構調控和支撐偶聯效應 可通過各種不飽和化學位點或空間限制作用,將SACs上單獨的金屬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成果簡介 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王超教授和Tim Mueller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雙金屬催化劑還原CO2的協同效應,這項工作發表在J. Am. Chem. Soc.期刊上。
  • 【計算】光化學中激發態重原子量子隧穿效應
    上發表文章,該研究首次揭示重原子量子隧穿效應在激發三重態Zimmerman Di-π-Methane(DPM)重排反應中的重要作用。Zimmerman等課題組研究發現,光能催化多環分子實現DPM重排,進而合成非常有價值的環丙烷衍生物,這類反應因而引起化學家的廣泛關注。
  • 高中物理知識,原子物理
    (2)當軌道半徑減小時,庫侖引力做正功,原子的電勢能減小,電子動能增大,原子能量減小。反之,軌道半徑增大時,原子電勢能增大、電子動能減小,原子能量增大。(3)一群氫原子處於量子數為n的激發態時,可能輻射出的光譜線條數。
  • 獨家區分前攝抑制、倒攝抑制、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作為一組進行區分,一提到「幹擾抑制說」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以下兩種抑制。前攝抑制:前邊學習的內容對後邊學習內容產生的幹擾。(漢語拼音學習在前,英語學習在後)倒攝抑制:後邊學習的內容幹擾先學習到的內容。例如:總是學習英語,再複習漢語拼音的時候,總是把漢語拼音字母讀成英語字母的發音。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作為一組進行區分,一提到「系列位置照應」,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以下兩種效應。近因效應:最後看到或聽到的材料不容易遺忘。例如:聽力考試中,我們總是能記住錄音中結尾的部分。
  • 物構||對原子軌道雜化理論的再認識
    比上述的6種,多了一個直線型的pd雜化,及一個四方錐型的sp3d雜化(與三角雙錐的sp3d相比較,其參與雜化的d軌道有所不同)[2]。 應該承認,這兩種雜化類型,肯定都有量子力學計算結果的支撐。 但是,對於pd雜化所列舉的XeF2,即便把它看作是一般的sp3d雜化,它也會有「三角雙錐」電子云構型。
  • 雷射冷卻和操控原子:原理與應用
    由於自發輻射光子的方向隨機,原子n次(n足夠大)作用自發輻射的累積平均動量為,而經歷n次受激吸收,原子的速度變為ν-nћk/m,實現雷射對原子的減速。以鈉原子為例,室溫時初始速度為105cm/s,n次作用原子的速度變化為3ncm/s,單次作用時間為32 ns(與鈉原子激發態的壽命有關),單次作用的加速度約為105g(g為重力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