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期的菠蘿罐頭,不過期的食慾;過期的底片,不過期的創作欲;過期的《PlayBoy》,不過期的性慾;過期的舊書,不過期的求知慾。
初次聽說誠品書店,是流傳很廣臺灣文案教母李欣頎為誠品書店寫的這份二手書拍賣文案。
這也讓我對誠品書店有了很大的好感。
第一次去蘇州,就去逛了誠品書店。回來後興奮地給朋友推薦誠品書店,我說,「你有機會一定要去誠品看看!」滿意與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01閱讀,不止於書籍
走進誠品,最先看到的是一方大大的階梯,階梯兩旁是各色的廣告牌,上面印著一些經典語錄,廣告牌的顏色搭配讓人舒適無比,遊客們則在階梯上歇息或是拍照留念。階梯不僅僅是用來行走的地方,更是心靈的歇息處。我喜歡這樣的一種設計,就像在外面走累了,有一處落腳的地方會覺得可以暫時把所有的疲累卸下了,一下子就輕鬆起來。
階梯上的廣告牌並不是終年不變,不同的時期,會換上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名言,顏色也會有所變化,不變的依舊是色彩的搭配讓人感到很治癒。這樣一種用心,讓我恨不能每一次換廣告牌都要去打卡一次,如同小時候收集小浣熊泡麵裡面的卡片一樣,每集齊一張就感覺非常有成就感。
走入誠品,依舊能夠感受它每一處都是用心設計過的,木質結構讓人很有家居的感覺,一下子就拉近了與遊客之間的心理距離。誠品分為很多個區,它不局限於賣書,包括各種生活用品、創意文玩、音像品,簡直是包羅萬象,這些東西就這麼和諧地放在書店裡,讓人絲毫不感覺到突兀。
走入音像專區,看到臺灣很多歌手珍貴的唱片,每一張都是古老的記憶,喚醒我童年聽臺灣歌手的記憶,年少不知歌中的意思,卻卻懂得一點點淡淡的愁。逛各種文玩區,被它們的精緻所打動,激發我內心的想要呵護的心理。看見一個地方賣碗,那是碗,也是藝術,這些物品都在告訴我,只要用心,生活可以充滿了文藝,物品也不只有實用功能看,也有藝術功能,也有治癒心靈的功能。
「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這一次,我終於讀懂了這一句話。「閱讀」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是從書籍中閱讀,可誠品卻告訴我們,「非書」也可以閱讀,閱讀生活,閱讀人文,閱讀各種可能的東西。是的啊,誰規定只能閱讀書呢?生活處處其實都是閱讀啊,只要有心,總能在生活中尋找到各種精神上的共振。
02 鬧與靜的完美融合
誠品很熱鬧,遊客走走停停,穿梭於各種物件之間,也在書店門外尋找各種美食,舉起手機記錄各種美麗瞬間;誠品也是安靜的,在書架與書架之間,總能找到安靜的地方,也能看到有遊客在一隅安靜地看著書,不打擾世界,世界也不忍打擾他。
沒去誠品之前,我向來不喜歡這些網紅書店,總認為它們背離了閱讀的本意,不安靜的書店能叫做書店嗎?到了誠品之後,我的這種想法改觀了。隨著城市的發展,書店也需要求新求變,傳統的書店模式不一定是好的。而誠品,給我們開闢了一個新的書店運營模式。書店賣的不僅僅是書,還有其他的物件,它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書籍」,賦予我們與傳統書籍一樣的精神享受。
誰說讀書就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就應該「頭懸梁錐刺股」,為什麼讀書不可以是邊喝著一杯咖啡,或者是手邊捧著愛吃的冰淇凌,另一隻手翻閱著喜愛的詩篇,這般詩意且美好。在誠品區行走,我看到了各種創意的小物件,各種有趣美麗的地球儀,還有各種新奇的文玩,以及外表與味道都絕佳的食物,誠品的每一個角落都讓人感受到用心設計的驚喜,教會了我如何打造一個喜愛的環境,如何去開發生活中的各種驚喜,比如一個碗也能夠讓人感到非常喜悅。
到誠品書店的時候,客流量特別多,年輕人尤其多,難怪別人會說,誠品是文藝青年的打卡地。如果別人問我,誠品書店為什麼值得一去,我會借用李欣頻的話,」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去誠品,去閱讀詩意、美好的生活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