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師表》中揭示漢代興衰的句子是_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②《出師表》中寫出諸葛亮無意於功名的兩句話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③《出師表》中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2.對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的目的是:讓劉禪治理好國家,讓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計劃得以實現。(解後顧之憂,以實現北伐目標)
3.成語「三顧茅廬」今天的意思是::用來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對賢才的渴慕。
4.分析蜀國(益州)當時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
5. 作者分析當時有利的主觀條件: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6. 表達蜀國形勢危機,令人擔憂的語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
7. 形成有利主觀條件的原因是:蓋追先帝之殊遇,與、欲報之於陛下也。
8. 作者提出「開張聖聽」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9. 「妄自菲薄,引喻失義」造成的結果是:以塞忠諫之路也
10. 體現「賞罰分明」的句子: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11.《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12.強調依法辦事的語句(如何具體執行,」賞罰分明」):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13. 第二段中提出怎樣的勸誡: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14.作者認為先漢興隆的原因是:親賢臣,遠小人
15.作者提出」親賢遠佞」建議的原因是:(從正反兩方面概括兩漢歷史經驗教訓的句子)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16.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17.(1)寫作者生活恬淡,無意於功名利祿的語句(表明作者的志趣,抱負,品格高遠,生性超凡脫俗.不求功名,默默為蜀漢效力)
(2)作者自述心志,表明自己志趣淡薄,無意於功名的名句
(3)諸葛亮《誡子書》中有一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表現了作者恬靜寡慾,但又志趣過人,由此可聯想到<<出師表>>中的一句話
(4)與」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句,表達了一種曠達高遠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
(5)表明作者「靜以修身」「淡泊明志」的過人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8.述」三顧茅廬」的故事即」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19.成語」三顧茅廬」出自於<<出師表>>中的原句(唐代詩人杜甫在<<蜀相>>一詩中,寫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其中第一句在本文中的原句是):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21.作者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願為先帝奔走效勞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22.(1)寫作者與先帝患難與共的語句(臨危受命,寫盡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
(2)諸葛亮深情回憶追隨劉備創業時期處境艱難的句子(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句子)
(3)劉備被曹操戰敗,諸葛亮臨危請命,出使東吳,以圖聯吳抗曹大計,在本文中自述為
(4)本文形容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勇挑重擔的句子(讚美那些力挽狂瀾的傳奇人物的句子):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23.體現」白帝城託孤」的句子: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4.受命以來的心情是(北伐的思想基礎):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25.受命以來的行動是: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26.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出師前的有利物質基礎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7.諸葛亮提到「先帝臨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寫出師表的戰略目標,自己的職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28.表達作者思想情感,貫穿全文的句子(諸葛亮一切行動的情感基礎):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29.作者對漢室劉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個字概括為:報先帝,忠陛下
230.作者向後主提出的希望是: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二、問答題
1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表中向後主劉禪陳說了什麼請求和願望?)
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使「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計劃得以實現。
2諸葛亮對劉禪提出的三條建議是什麼?哪一條是主旨所在?為什麼?
廣開言路 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 . 主旨是:親賢遠佞
這樣才能讓後主認識到只有做到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使命。(只有以廣開言路為基礎,用賞罰分明的手段,方可達到親賢遠佞的目的。)
3.全文的抒情線索是什麼? 希望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成實興復漢室的大業
4.本篇開篇有何特點?(為什麼先分析不利的客觀條件,再分析有利的主觀條件呢?)
本文開篇分析不利的客觀形勢,起筆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不利的形勢後又引出有利的主觀條件,即使後主意識到形勢的危急,又樹立興復漢室的信心
5.諸葛亮為什麼要自敘本志和白帝城託孤? 表現劉備的知遇之恩和對他的極度信任,說明了創業維艱,表達了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後主支持北伐。
6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自敘本志和出身的? 對先主劉備的懷念,感激之情,以及對劉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7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為全篇議論作鋪墊
8「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其中「報先帝」一語呼應上文哪兩件事? 三顧茅廬和白帝城託孤
9「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說明了什麼?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這樣寫是為了說明創業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10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陳情的方式為下文作鋪墊? 作者自敘本志,為了突出先帝的三顧之恩,而「出師北伐,」「北定中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報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11請寫出劉備給後主的遺詔,並談談自己的體會。
遺詔: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體會:今天,我們仍要堅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對於小的缺點或惡劣的壞事要防微杜漸,因為小錯不改,慢慢會變成一種惡習,而不斷的積累善行,卻可以鑄造成優秀的品質,形成高尚人格,最終贏得人們的尊重。
12諸葛亮對劉禪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麼?有這條建議我們可以從側面看出劉禪是一個怎樣的人?
親賢臣,遠小人。劉禪親小人遠賢臣,寵信宦官,昏庸無能,不辨忠奸。
1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點出劉備具有怎樣的品質?
有寬宏的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
14、諸葛亮是在向劉禪提建議,但文中提到「陛下」不過七次,而提到「先帝」卻有十三次之多,這是為什麼?
「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
15.談談親賢遠佞在當今的現實意義。
例: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親近賢人,才能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也只有疏遠小人,才能避免他們的不良影響。「孟母擇鄰」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親賢遠佞無論對於領導幹部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6.第五段採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來論證兩漢的歷史教訓? 正反對比論證。
17.諸葛亮的建議在當時和現在有什麼重要意義?
在當時對內政建設方面(用人)有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古今名人對諸葛亮和《出師表》有很多的精彩評論,讀下面的摘錄: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 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陸遊
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陸遊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遊
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劉勰
請從任意一個方面,談一下你讀《出師表》以後的感受,或簡單評價一下《出師表》。
示例:《出師表》實際上是父輩臨行前對子女的聲聲叮嚀
三、創新題
1、「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詩中隱含了一個典故、兩篇文章名,它們分別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三顧」、「天下計」、「出師」三個同來考慮。答案:三顧茅廬 《出師表》 《隆中對》
2. 「有一種人為理想而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出師表》一文來看,諸葛亮的理想是什麼?哪些句子體現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諸葛亮的理想是「報先帝而忠陛下」。(1)「後值傾覆……爾來二十有一年矣。」(2)「受命以來……深入不毛。
3.試簡要說說你對諸葛亮的看法:諸葛亮才比天高,卻有點愚忠。
4、結合選文分析先帝將重任委於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謹慎、才智過人、忠心
5、選問字裡行間蘊涵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報先帝而忠陛下
7第一段話作者分析了當時蜀漢所處的形勢,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觀條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觀條件,並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作者認為如果不這樣做的後果是? 以塞忠諫之路
8、「先帝之殊遇」體現在哪裡?請把它歸納出來。 ①三顧茅廬。 ②臨危委重任。③臨崩寄大事。
9.請從文中摘錄表現諸葛亮對後主殷切希望的句子。 答:陛下亦宜自謀……深追先帝遺詔
10.請用6個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報先帝忠陛下
11.諸葛亮智慧化身《三國演義》很多事例體現這特點, 如擺八卦陣,空城計 火燒赤壁 六出祁山
12.結合選文概括諸葛亮上表出師的原因。 報先帝,忠陛下 南方已定,兵甲以足
13.「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具體指什麼? 北定中原 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14.這兩段文字回顧了對作者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三件往事: 三顧茅廬 白帝城託孤 臨危受命
目的是: 表達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於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並以先輩創業的艱難激勵劉禪。
15、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達了什麼情感和決心: 報答先帝知遇之恩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16、「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選段中最能體現「老臣心」的一句話是: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7.結合選段,用自己的話說說諸葛亮選用人才的標準。 忠誠、細心、能幹、公正,久經鍛鍊和考驗。
18.「願陛下親之信之」。諸葛亮認為「陛下親之信之」的具體做法應當是:
①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②營中之事,悉以諮之。
19.諸葛亮為什麼在出師之前竭力規勸劉禪任用賢能。 為了解除後顧之憂 為了漢室之隆
20.「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此」 指 五月渡瀘,平定南方;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兩件事
21.諸葛亮是一位怎樣的賢臣? 知恩圖報、淡泊名利、忠誠盡職、 聰慧謹慎的賢臣
22.諸葛亮敘述自己的經歷,其目的是: 表明對先帝的知遇之恩對劉氏父子的忠誠。
23、「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麼? 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24、"此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中的"此"指代什麼?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拔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用原文作答)。
25、概括這六、七段的內容。第一段:自敘三顧茅廬之恩 第二段:追憶白帝託孤,並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26、作者強調自己本來的志向的作用是什麼?_突出先帝"三顧茅廬"的恩德
27、古之賢者善於以史為鑑,察治國家興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顧先帝「嘆息痛恨」的情形有什麼意圖?
「借先帝之意,告誡後主要親賢遠佞,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有利於國家強盛發展,有利於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28、陸遊在《感狀》中說「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足可見此文傳唱千古的原因在於作者凜然正氣中所蘊含的耿耿忠心。細讀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答出三點即可)(3 分)
①積極獻言,提岀三項建議②積極薦賢,安排內政、軍事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後方穩定,得以岀師北伐。④積極籌備北伐,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作準備。
29、作者「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摯誠,緣於先帝的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畢生心血履行著自己神聖的職責。請結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談談,在重視責任意識的今天,他的這種精神將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3 分)
答:圍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盡職盡責,盡心盡力作好分內的事」 能圍繞「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等中的任意一個角度來談自己受到的影響即可
30、諸葛亮的「不求聞達於諸侯」價值取向對你有什麼啟示? 從淡泊名利來談,
31、請從內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
內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諸葛亮的一片忠心。形式:結構清晰,語言樸素,情感真摯,中心明確。
(1)、諸葛亮提出北伐的動機是什麼?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2)、諸葛亮出師的戰略目標是 「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3)、作者是怎樣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用原文)答:遂許先帝以驅馳。
(4)、《出師表》一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目的是什麼?
勉勵劉禪「光先帝遺德」「深追先帝遺詔,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業
(5)、文中作者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歷程是什麼?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三顧茅廬、出山效命、臨危委以重任、臨崩寄大事。
作用:追述先帝殊遇,說明進言屬忠諫,叫後主舒心;鼓勵後奮發圖強;以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叫後主不可半途而廢,更不可前功盡棄;勸後主效法先帝;自表心態,讓後主放心,並樂於接受前面進言。
(6)、《出師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細體會,全文洋溢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有感於先帝知遇之恩而圖報,對劉氏父子一片忠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7)、文中諸葛亮向後主劉禪提出了哪三條建議?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條,結合《出師表》和自己的生活談談你的體會? 答:廣開言路、嚴明法紀,賞罰分明,內外一致、親賢遠佞。
可選擇從能廣泛聽取意見,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有則改之,無側加冕角度;
或選擇從各黨派,團體到個人應有一個統一平等的標準,不應有特權角度;
或選擇從人際交往中,或選擇君子,遠離小人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