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專家完成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打破傳統禁忌

2020-12-20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2日電(陳靜 胡楊)記者2日獲悉,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一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植入了上海首臺具有全自動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的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大大節省醫生和患者的時間。

  據介紹,對於需要起搏治療的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 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後有進行磁共振檢查的需求,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會發生參數紊亂、電極穿孔甚至死亡風險。近年來雖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問世,但其核磁檢查流程非常繁瑣,為醫護和患者帶來很大不便。

  今年73歲的黃先生(化名)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被診斷為房室傳導阻滯,植入起搏器是救治病人的唯一有效手段。考慮到黃先生的年齡和基礎疾病狀況,市一醫院心內科(南)執行主任汪芳決定為他植入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

  「磁共振檢查能多方位成像、對解剖結構細節顯示好、組織解析度優越,在診斷腫瘤、骨關節病、大腦脊髓疾病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檢查手段不可替代的。」汪芳告訴記者,「而我國植入起搏器患者的平均年齡是65-70歲,正是上述疾病的高發年齡,磁共振檢查很難避免。」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汪芳團隊為該患者植入全自動抗磁共振雙腔起搏器,手術十分順利,術後測試各項參數均滿意。

  傳統起搏器植入後行磁共振檢查是絕對禁忌。近年來,抗磁共振起搏器的問世,讓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也能接受磁共振檢查。但傳統的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做磁共振檢查之前需要手術醫生、工程師及放射科醫生共同會診守候,開啟磁共振工作模式,磁共振檢查完畢之後再切換至起搏模式。如果患者需要分時段做不同部位的磁共振檢查,則起搏器需要多次程控,給醫生、患者、技術工程師均帶來很大的工作不便。

  全自動抗磁共振技術的出現大大簡化了磁共振檢查的工作流程。據汪芳教授介紹,全自動核磁功能起搏器是起搏領域的又一大進展,它不僅完全改變了植入起搏器後不能行核磁共振檢查的禁忌,還能一鍵式開啟14天的「窗口期」。在這14天內,患者可自由進出磁共振室,起搏器會自動識別並轉換為預先設置的「核磁模式」,離開磁共振室即刻轉換為原設置。患者在此期間可根據需要無限制行磁共振檢查,無需反覆程控,在確保安全的同時最大程度節省醫生和患者的時間,提升診療效率。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附屬市一醫院完成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一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植入了上海首臺具有全自動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的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大大節省醫生和患者的時間。
  • 媒體聚焦 | 市一醫院完成上海首例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媒體聚焦 | 市一醫院完成上海首例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一鍵開啟」14天核磁檢查「窗口… 2020-12-02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市一醫院完成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一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植入了上海首臺具有全自動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的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大大節省醫生和患者的時間。
  • 首臺抗磁共振起搏器手術在滬完成 醫保報銷約四成
    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一位房室傳導阻滯患者植入上海首臺具有全自動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具有可「一鍵開啟」的「核磁模式」,開啟後14天內,患者可根據需要無限制接受磁共振檢查,在確保安全的同時,節省了醫生和患者的時間。
  • 海慈心臟中心心內二科成功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老年患者對核磁共振兼容型起搏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抗核磁起搏器優勢在於能夠真正做到「起搏共振兩相宜」,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療。近日,海慈醫療集團心臟中心副主任、心內二、三科主任崔國方主任醫師、範廣慈副主任醫師成功為兩位老年患者植入抗核磁起搏器,取得了非常好的臨床效果。心臟中心抗核磁共振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標誌著海慈醫療集團在起搏器的植入和臨床應用再上新臺階。
  • 裝了心臟起搏器不能做磁共振檢查?·都市快報
    按常識,裝了常規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是不能做磁共振檢查的,而這位患者如果要確定骨折的部位,做磁共振檢查很重要。 骨科醫師打電話給醫院副書記、心內科項美香教授,諮詢這位植入心臟起搏器的專家。 項教授做了檢查,「這位患者安裝的是常規的心臟起搏器,貿然做磁共振,可能導致患者起搏器故障和嚴重心率失常等後果。」 「但現在有磁共振兼容的心臟起搏器。
  • 高場強磁共振成像手術麻醉專家共識|磁共振|麻醉科|共識|手術|患者...
    團隊成員必須了解各類磁環境下工作的潛在危險,了解常規鐵磁性物品及常見體內植入物的性能,了解麻醉相關物品的磁兼容性。應接受規範的安全培訓,了解iMRI環境下工作的特殊性,熟悉工作制度並進行嚴格的安全篩查,對於體內有鐵磁性物品的醫護人員(如安裝起搏器、植入藥物泵等)一般應限制進入iMRI-OR工作。
  • 國際領先 天津市胸科醫院完成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
    央廣網天津8月1日消息(記者王漪 蘇平)日前,天津市胸科醫院成功獨立完成該院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該例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標誌著天津市胸科醫院心內科心律失常診治邁入國際領先水平。  接受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的患者王奶奶(化名)今年81歲,出現間歇心悸症狀已有兩年,近期病情加重後來到胸科醫院就診後收治入院。經診斷,王奶奶患有心律失常,包括陣發房顫、竇性停搏、竇性心動過速、高血壓三級(高危)等情況,需植入永久起搏器進行治療。
  • 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成功實施
    7 月 8 日,記者從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近日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醫院的介入手術室內,在董建增院長的指導下,邱春光教授團隊完成了河南首例無導線 ( Micra ) 起搏器的植入手術,開啟了我省心律失常無導線起搏治療, 將為更多患者送去福音。
  • 威海首例Micra無導線起搏器植入完成
    日前,山東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院心內科成功完成威海市首例Micra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標誌著該院起搏器植入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該患者為91歲女性,因「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房纖顫」已先後植入及更換起搏器3次。
  • ...奶奶心臟跳不動,長達5秒一跳不跳,高齡老人能否植入心臟起搏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魯青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副書記、心內科主任醫師項美香教授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老齡化社會,80歲以上是日常,90歲以上不稀罕,順利完成95歲老太太起搏器植入,目標120歲!」
  • 莆田第一醫院完成首例高端起搏器植入手術
    近日,莆田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完成了首例CRT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合併有除顫功能的起搏器)植入手術,這是該院一項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新技術。CRTD屬高端醫療產品,手術操作複雜,對於植入技術要求非常高,術後還需要細緻嚴格的隨訪及起搏參數調節,需要有豐富經驗的起搏器植入技術及專業團隊進行操作。本例患者為男性,59歲,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心功能IV級。
  • 進博會上走紅的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今天完成上海首例手術
    12月18日上午,在經過了一年的臨床研究後,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成功完成上海首例、全國首批Micra無導線起搏器植入。這標誌著瑞金醫院心內科心律失常診治水平邁入國際領先水平。手術現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瑞金醫院獲悉,凌先生入院時被診斷為「竇性停搏」,反覆頭暈甚至還有暈厥的狀況,更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出現四五秒的心臟停跳。這些異常情況已經對凌先生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傷,對記憶力也產生影響。安裝心臟起搏器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 患者裝了心臟起搏器,能不能做磁共振
    可一聽說周阿姨3年前安裝了心臟起搏器,醫生有些犯難了。接診的骨科專家打電話諮詢心內科的項美香教授,她是專門做心臟起搏器的。了解情況後,她告訴骨科醫生,周阿姨的情況不能做磁共振。「病人植入了起搏器,把做磁共振的權利剝奪了。」
  • 我院心病科完成首次國產心臟起搏器手術
    我院心病科完成首次國產心臟起搏器手術 2020-06-19 05: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9歲大爺裝上國產心臟起搏器,上海企業打破進口主導局面
    近日,一位99歲的老大爺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成功植入了上海企業研發、生產的心臟起搏器,刷新了植入國產起搏器患者的最高年齡紀錄。患者術後三天即出院回家,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醫院專家團隊經過會診,認為要通過植入永久起搏器,為患者進行起搏治療。手術順利完成後,起搏器隨即讓患者恢復至正常心跳。術後的各項監護指標均正常,困擾老大爺多年的心動過緩問題得以解決。植入心臟起搏器,是目前唯一能有效降低心動過緩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質量的治療方法。過去30多年來,因為未完全掌握核心技術以及缺乏產業化經驗,我國心臟起搏器市場99%以上的產品是進口品牌。
  • 我好像做了一個「假手術」:92歲老人成功植入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
    綜合考慮了患者的情況,謝玉才認為,安裝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是目前最適合李爺爺的方法。「老人血管條件不太好,而且卵圓孔未關閉,手術中要避免心臟承受過大的壓力……」雖然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已是駕輕就熟,但手術前一天,瑞金醫院心內科主任吳立群主任團隊還是進行了仔細的預案分析,確保萬無一失。
  • 動畫演示起搏器植入
    1962年,經靜脈導線應用於臨床,植入心臟起搏器無需開胸手術。1964年,出現了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避免了固定頻率起搏器不同步性可能引起的嚴重室性心律失常。1978年植入了第一臺雙腔起搏器。1973年我國成功植入了第一臺經靜脈起搏器,幾十年來也有了相當的發展。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2002年進行的全國起搏器使用調查得出的數據表明:我國大陸至少有279家醫院開展了起搏器植入術。2001年植入起搏器總數10857臺。每百萬人8臺。其中雙心腔起搏器佔36.3%,心室單心腔起搏器佔56.2%,其它包括AAI(R)和VVI(R)佔7.5%。
  • 梅州市人民醫院完成粵東西北首例 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近日,梅州市人民醫院成功完成粵東西北首例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無導線起搏器(Micra)的植入,這標誌著該院心血管內科的心臟器械植入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植入最小心臟起搏器 解決心率問題 患者賴伯今年75歲,因患有間歇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到市人民醫院入院治療。
  • 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成功
    7月8日,記者從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近日該院心血管病醫院成功實施河南首例無導線(Micra)起搏器的植入手術,給更多心臟病患者帶來了福音。據悉,接受手術的是一位兒童患者,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跳嚴重過緩,引發了心慌、疲勞、頭暈等一系列症狀,植入心臟起搏器是目前最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鄭大一附院心血管病醫院邱春光教授說:「患兒處於快速生長發育期,且活動較多,帶導線的起搏器會給其生活帶來很多不便,所以選擇植入無導線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