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知識圖譜可以說是一個資料庫,在如今大數據時代,知識圖譜已經是企業中能夠起到很大作用的一個環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等;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構建知識圖譜以及問題的解答,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知識圖譜作為大數據內容的搬運工,在知識算法和使用上,能夠放大組織沉澱數據應用價值;目前搜索巨頭、購物網站均已經通過應用知識網絡,實現了更深層次的「千人千面」。
知識圖譜,讓用戶能夠查詢到更多潛在內容,為組織節省了大量的知識重複和調閱工作,提升隱形競爭力。
本文,將從知識圖譜概念和應用兩個角度,幫助看到的您,了解熟悉知識圖譜工具,為工作過程降本增效提供新的選擇。
知識圖譜,是一種複雜網絡型知識工具,在2012年由谷歌公司提出,當時的目標是——讓搜索找到答案;到如今,隨著大數據應用深入大街小巷,知識工程算法能力的得到優化,知識圖譜已經成為一家企業能夠整合內部資源,更好服務於客戶的重要一環。
一、概覽知識圖譜
概念:本質上看,知識圖譜,是一種大規模語義網絡,可以算作是知識工程學科的代表。
形式:網鏈結構,有核心節點,是大數據的價值載體。
應用:知識圖譜的使用較為靈活,一方面,可以單獨進行使用,作為數據的加工方,直接對接原始數據,從源頭進行數據清洗和知識數據圖譜關聯呈現;另一方面,還可與其他系統進行對接,在有數據沉澱一方,進行實體抽離,在知識圖譜端進行知識加工,最終將知識網絡和潛在關係,提供到知識使用人員。
二、舉個例子
如果說,目前的感覺還不是很直觀的話,讓我們來一起接受一項知識圖譜的構建任務:
1. 任務場景
現在,一家企業求助到你,通過與他進行深度訪談和業務調研,企業面臨著以下幾點問題:
1)企業人員流動性高,包括新員工和培養了一段時間的經驗員工,人員流動的背後,代表著工作經驗、知識沉澱的流失,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去做好整理和傳承工作;
2)企業知識紛繁複雜,關於工作的相關知識內容,尚未形成體系,很多員工經常需要尋找老員工進行請教,或者想要自學,卻總學到的邊邊角角,難以系統了解知識體系;
3)企業知識成本較高,企業最重要的浪費,就是知識經驗的浪費,而企業將知識轉化為工作內生動力的過程太過複雜,將潛在影響到企業的運行效率。
2. 解決方案
針對分析出的幾項內容,提出利用知識圖譜來解決問題,有以下幾點優勢:
1)打造知識網鏈化:對沉澱下來的非結構化知識(音視頻、圖片)、半結構化知識(FAQ)、結構化知識(文檔),進行數據梳理,對適合進行FAQ拆分的知識進行二次拆分。
2)實現知識譜系化:對拆解好的知識內容,利用知識關聯算法和圖譜算法等,構建知識譜系,形成圖網,對實體、概念和語義關係進行抽離,讓知識之間形成關聯。
3)構建知識協同化:對已經整理好的內容,進行數據整合,將知識內容與沉澱數據進行匹配,生成供前、後臺企業人員均可以使用的知識資源;前臺人員利用知識圖譜,識別到客戶畫像和營銷內容之間的匹配,後臺服務人員利用知識圖譜,識別到客戶想問的,和潛在要問的,進一步實現精準服務。
3. 優勢
知識圖譜的使用優勢,總結為以下三點:
1)搜索優化:讓每一位知識的使用人員,在搜索時,能夠匹配到精確的搜索內容和拓展的相關性、聯想性知識內容。
2)知識學習:讓每一位知識的使用人員,能夠在搜索出結果以後,推薦相關知識,供其調用和使用,並且通過圖譜網絡的方式,展示出知識之間的譜系關係,提升知識的自學能力。
3)數據匹配:將知識網絡中的內容,和其他系統沉澱數據,進行深度優化匹配,並且加工形成更加精確的知識數據,提升場景應用範圍,例如關聯行為圖譜、數據關係圖譜等。
三、Q&A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知識圖譜,作為一件知識工具,將知識內容,梳理成為知識圖譜能夠識別的格式,並能夠加以應用。
現如今,知識圖譜已成為大數據知識工程的代表,但是大部分人在使用的時候,會陷入幾點誤區,而這個誤區,會成為能不能用好知識圖譜的關鍵內容:
1. 知識圖譜是不是整理文件夾?
很多人將知識圖譜的應用和知識整理的過程聯繫在一起,這一點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把知識圖譜的應用僅僅當作是知識整理的過程,就會縮小知識圖譜的價值。
從邏輯上看,知識圖譜與整理文件夾是包含關係,或者說整理文件夾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知識圖譜應用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能夠更好的放大知識圖譜的作用。
2. 知識圖譜是不是需要很強大的系統支撐?
對於絕大多數的知識圖譜,需要有算力提供支撐,系統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系統內的知識體系是否足夠清晰,是否能夠被知識算法合理高效的抽離和應用,對於知識的處理更加重要。
很多組織的知識存儲,要進行改良,將線性的知識,轉化為二維、族譜式知識,能夠幫助新員工更快了解組織的核心知識,迅速開啟工作內容,創造更大的價值。
入了知識圖譜的門,才發現知識圖譜的深奧,神秘的面紗下,是大量知識基礎工作的沉澱,積跬步方至千裡。
本文由 @汪仔沒有奶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