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講解(五十九)
今詳世親著論宗旨,世親菩薩造論的宗旨很清楚,有其兩種:一者顯宗,這個顯宗不是顯宗密宗的顯,而是在外表上很明顯的,讓人一看就能清清楚楚知道的宗旨,這叫顯宗,即一切有,即是一切有部。世親菩薩最後的總結: 迦溼彌羅議理成, 我多依彼釋對法,少有貶量唯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故下文云:迦溼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
迦溼彌羅就是一切有部。一切有部的議和理都是成立的,我造論大部分是依《大毗婆沙》來作解釋的。少有貶量唯我失,裡頭有些評駁和褒貶的意思,這是我的過失,判法正理在牟尼,但是真正的正理在釋迦牟尼和他的上首弟子那,我自己的個人知見一點都沒有的。所以我們以這頌子來看的話,上師以前的教授教戒就是學論以後,它是為了辯駁我們自己內心當中的知見,不是讓我們在這評論誰是誰非的,不是這樣!
所以說,從明顯的部分來看,他的宗旨是以一切有部為宗旨的,所以既言依彼釋對法藏,故知此論,有部為宗。二者密宗,密宗就是隱秘的地方,我們一般不容易發現的,就是內心當中的主張,所謂經部,他是依經部為主的。故下文雲,經部所說,不違理故,他好多地方,把有部評論一番以後,最後把經部觀點也拿出來作比對,說「經部所說,不違理故」。怎麼叫不違理?
不違背佛的正教理,不違三法印,不違四諦理,不違緣起性空理,叫不違理。故此一部論,多將經部破娑婆多。所以這部論當中,好多地方都是以經部的道理來破娑婆多,其實不是破,是用經部的道理來圓滿和補充有部的說法。我初來學時,上師正在講這部《俱舍論》,但那個時候法相基礎差,聽不懂,但這點記住了,就是上師講到這些辯論地方就再三地開示,不讓起其它的思想,就是這個「破」。
是破我們自己內心當中的知見,來建立我們內心當中正確的知見,而不是破有部的宗旨,是這樣子的。「娑婆多」就是一切有部。故知世親,密意所許,經部為宗。所以這個《俱舍論》非常好,這裡頭,我們既知道有部,又知道經部,也知道思想進一步趨向中觀見——空性的思維模式。不然的話,我前面提的,佛教裡頭最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性空為最終的目的,為究竟的志趣。
那這個性空是怎麼來的?所以從前面,先知一切法有,然後再知一切法空,所以龍樹菩薩講「先得諸法智,後得涅槃智」,就是說先對一切法都要清清楚楚了解了,後面才能得空性智。那麼,從一切法的有上,怎麼樣才能趨向空性呢?就在這裡頭矣,通過這個邏輯思維:先開始有——有部三世實有;經部當中把過去、未來沒有了,只剩現在有;唯識當中「離心無外境」。
在中觀當中心也沒有了,一步一步地下去,既不違背因果,也能夠證得涅槃果,所以《上師供》講「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這個就是中觀見,所以學《俱舍論》了,要明白這二句話:「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但是「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那就是有矣,這個「有」可不是有部當中的有,有是緣起,有而不有,是假有;空而不空,有緣起麼;緣起,才叫性空。
此上不同,第二明宗旨竟。這就是這一部論的宗旨,這部《俱舍論》是以什麼為宗旨呢?在很明顯的地方,以一切有部為宗旨;在隱秘的地方,以經部為宗旨;實際來說話,是以正理為宗,誰說的正確,與佛的正理相符了,就以你為宗,不墮黨類。所以,這個《俱舍論》在印度受到學者的好評,被人們稱為聰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