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我的千山遊記。在我前往鞍山之前,就有朋友提醒我,一定要到千山一遊。並說:「不到千山,就算不得到過鞍山。」我終於有幸來到了遼東半島的脊梁——千山。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真沒料到,中國的鋼都,竟有這樣美好的旅遊勝地!我遊覽過祖國不少名山大川,就景色來說,可稱各有千秋。但平心而論,千山的山石、廟字、泉水、樹木,具有別處無可比擬的特色,並且都有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千山的山石千山在鞍山市的東南。距市中心二十五公裡,屬長白山支脈。
猶記得,在去千山的路上,導遊熱情地向我介紹了千山的歷史沿革。千山,古稱積翠山。傳說在遠古洪荒時期,山上有位神女,名叫積翠仙子。她決心用九霄雲彩織繡千朵蓮花,當繡至九百九十九朵時,繡花針失落在山潤,嵌在石縫裡。於是蓮花朵朵落地,化為九百九十九座山峰。人們為了紀念她,又堆土成山,湊成千峰,把積翠山改稱為「千朵蓮花山」,簡稱「千山」。這美麗動人的傳說,使浩瀚而又秀巧的千山充滿了神奇色彩。
而千山麓架的形成,大約在六千萬年前。經過漫長的地殼變遷和風霜雨雪的雕蝕、衝刷,巨大的花崗巖形成了各種形狀變幻的天然景觀。峰頂深谷,綠樹叢中,到處麟峋怪石點綴其間。有的如刀削斧劈,險峻挺拔;有的石上壘石,磅礴盤踞,真是險奇幽,天公造化。這些巖石取名別致貼切。有的因歷史典故而得名,如「振衣崗」,是秦王李世民東徵時在此巨石上抖過甲。有的以神話傳說而得名,如「財神出相」、「觀音倒背」、「石堆羅漢」、「薄町長春」等。有的整座山峰是一塊巨石,依其形而叫淨瓶峰、梯子峰、筆架峰、海螺峰、臥虎峰等。
還有金蟬石、木魚石、鸚鵡石,遠遠望去,口眼清晰,維紗維肖,那「石棚臥虎」、「佛手拿空」、「碧桃獻壽」、「金剛坐鎮」、「犀牛望月」、「寶劍刺魚」,更是傳神逼真。「龜石朝日」、「象山晴雪」、「獅吼鐘聲」,則又富有畫意詩情。從臥虎峰南下,有一著名的「一線天」,這是巖石斷裂形成的巨大石婢,縫寬不及一米,高十餘米,長三十二米,縫底石階一百三十八級。置身石縫中,仰首一望,藍天一線,故名「一線天」。石解上夾著一塊懸石,傳說就是積翠仙子失落的「繡花針」。
有趣的是,「一線天」旁,有一石峰,上有一塊巨石,只有一點著地,浮於峰上,每逢地震雷擊,巨石微微抖動,發炭欲墜,名為「無根石」。據地質學家說,這是冰川時期留下的巨大浮礫。在無量觀東側,有「夾扁石」、「一步登天」、「天上天」等巨石形成的奇景。要過夾扁石,須經「八步緊」,就是峭壁上的八個蹤印,腳蹬石印,身貼巖壁而上,又過兩塊巨石擋道。巨石中有一石縫,縫寬不足二尺。
說來也怪,無論胖瘦,只要側身,都能通過。遊人到此,欲攀高峰,都得進去夾一夾,無不以此一夾為快。過「夾扁石」,又是一塊巨石,上鐫「一步登天」,巨石上垂有鐵環,拉環登崖,一躍而上,上面就是「天上天」。此時,憑欄遠眺,煙巒千丈,碧波萬頃,令人心胸豁然,確有「一覽眾山小」之慨。千山的泉水千山不像東北其它的山。這裡水源涵養條件好,地下水自然露頭七十多處,幾乎溝溝有水,幾百條溝岔匯成了十四條小溪,終日流水塗蹤。曲徑清泉、月牙井、八寶琉璃井是千山有名的風景點。
值得一提的是,中會寺前有一西湖井,山坡下有一石洞通入井中,人從石洞而入,站在洞井交又處,上看天有井大,下看水中有天,真是別有洞天。龍泉寺中有一山泉,蜿蜓如龍,水甘冽涼爽。相傳李世民當年喝過此水,讚不絕口,因而後人稱之為龍泉。龍泉下有一湖綠水,名碧水龍潭。從山上望去,可見遊人乘坐扁舟,伴琴輕歌,情趣盎然。更奇異的是,在香巖寺石猴峰下,有一絕壁,壁上有石洞,深不可測。
據說,嚴冬季節,洞中噴放騰騰熱氣,但每到酷暑,洞口結上雪白的冰霜,氣溫竟降到零下五度以下,這就是千山著名的冰洞。它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還不清楚。至今,還吸引很多遊人前來探險,但無人敢進洞內,只是在洞口取冰解暑。千山的樹木由於水源充沛,千山植被繁盛,處處鬱鬱蔥蔥。據普查,千山共有植物八百多種,僅人參、天麻等各種藥材就有二百多種。山裡紅、板慄、蘋果、梨滿山皆是。著名特產南果梨,肉嫩味香,清朝時就是貢品。
這裡,早春時節,有穿過冰層開放的金色的冰凌花,爾後就是粉紅的杜鵑、紫色的三月蘭、白色的芍藥、黃色的報春花;五月的梨樹層層花浪,香氣襲人。盛夏,鹿鳴翠谷,貂竄林叢,丹鶴翱翔,參果豔紅。千山,真不愧是一座寶山!這裡古木參天,數百年的大樹比比皆是,形狀婆娑多姿。什麼旗杆松、掃帚松、蟠龍松、正直松、千頭松、探風松......真可謂蒼松翠柏,歷盡滄桑,每一棵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在無量觀,導遊遙指對面絕壁上的一棵小樹說,它已生長了三百多年,至今才粗不過三寸。峭壁上沒有水,沒有土,生長十分不易,故名「可憐松」。我舉起望遠鏡看去,樹上掛著一個木牌,上面卻寫著「頑強松」三字。我正欲發問,導遊忙解釋說,幾年前,一位將軍到此,見這棵樹俯視狹谷,傲對白雲,說:「可憐松,不可憐,頑強生長几百年……」從此,樹名改為「頑強松」。
我不禁驚嘆,「頑強」二字改得好!誰聽了這個故事,不在想:樹尚有這種精神,更何況人乎?每逢盛夏,千山遊人摩肩接踵。最多時,一天可售出門票七萬張。我們去遊千山那天,上午九時剛到門前,就已經有兩萬名遊客進山了。聽說,今年二月美國一家旅行社的經理專程考察了千山,留下極為深刻的印像,盛讚這是一處極好的旅遊勝地。
有道是:「不上仙人臺,千山算白來。」仙人臺上,可晨觀日出,暮賞晚霞,遠眺渤海,近攬群峰。每座山峰,是多瓣狀或橢圓狀的淡紅色花崗巖峰頂,下面襯託著密林綠濤,宛如浮水蓮花。清人姚元之有詩云:「明霞為飾玉為容,山列遼陽巒峰重;欲向青天數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這詩句不正和積翠仙子的傳說相扣嗎?
最後由於時間關係,筆者此行沒有登上仙人臺,一百八十多處景點也只看了幾個。然而,我並不覺得白來。導遊的介紹勾起了我重上千山,登仙人臺的決心。我暗暗地許願:下次結伴再來,一定登上仙人臺,以償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