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地球有了生命之後,正是環境壓力推動了物種的進化。面對新的環境,一個物種必須依仗其成員的遺傳變化來適應,更能適應新環境的個體就能興旺並繁衍後代。隨著後代不斷地適應新的環境,它們的遺傳結構就離它們祖先愈來愈遠。五百萬年前在非洲的乾旱促成了從古猿到人和黑猩猩的演化。儘管沒有什麼化石證據,但我們可以推算很多關於人類和猩猩共同祖先的信息。根據遺傳學的計算,當時的猿的數量在5萬到10萬之間。假定他們的生活方式與黑猩猩相似,他們應該組成百人左右、以雄性為主的群體。
以猩猩社會來推斷,雄性常常與其他群體的雄性殊死搏鬥以保衛自己群體的領地。每個群體的生存取決於是否能保衛儘量大的領地以保證有足夠的果樹來養活雌性。再假定猿與黑猩猩相似,雄猿比雌猿要大的多,它們對雌猿除了交配外並不多加留意,雌雄之間漠不關心,每個性別有自己的階層,雌服從於雄,除了打仗,雄猿整天忙著和其他雄猿結盟,試圖藉此爬到社會的頂層。擔任領頭猿有相當的危險但回報也不小。根據達爾文理論,領頭猿和它的同夥們可以在群體中繁衍很多後代。
五百萬年前非洲赤道東部生活著一群10萬個左右類似黑猩猩的猿。它們日子艱難,森林家園8益縮小,樹木不再生長足夠的果實,它們被迫在地面上尋找別的食物來源。走獸追逐襲擊這些毫無準備的遊蕩者。每一代都面臨這種嚴峻的環境的挑戰,每- -代中的適者得以繁衍更多的後代。有兩類倖存者。一類固守於殘存的樹林中,得以繼續原來的生活方式,這一類變為黑猩猩。因為固守原來的環境,它們的生活方式或形體都沒有改變。
另一類找到新的方式生存。它們學會利用樹和樹間的空間。它們憑藉一種新的能力得以在地面生存,即雙腳行走的能力。用雙腳走路的能力在古人類學術語中叫兩足性,它是走向人類的第一個躍進。實際上直立對猿人來說並不算什麼,它們吊在樹枝下用胳膊交替擺蕩在樹間串遊。猴子則喜歡在樹枝上跑動,當它們必須落地生活變成矮黑猩猩時,它們保留了四腳行走的方式。黑猩猩在地面上以手的關節當前腳來行走。為什麼人類偏愛於兩腳行走?兩腳行走有很多決定性的長處:它省出了手來拿東西,它使人能更好地觀察周圍環境。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直立行走比關節行走更有效:花同樣的能量,黑猩猩一天只能用關節行走6英裡,但人則能走11英裡。兩足性得以進化因為它是更好的移動方式,它的其他好處都是次要的。一第批直立行走的猿人是林地靈長類動物,叫作南方古猿。它們出現在四百四十萬年前的化石記錄中。一百萬年後在坦尚尼亞的利特裡,它們留下了-行震驚世人的足跡:兩人的足跡,也許是一個成人和一個孩子,伸展出165英尺,穿過附近火山留下的灰燼,其間穿插著其他的動物足跡,它們也許也是在逃離火山噴發。
幾秒鐘的時間定格,留下了如此這般足印,宛如人跡。除了行走之外,南方古猿和猿沒有多大區別,它們仍然以長臂遊蕩於樹間。它們的大腦與猿腦相差無幾。像猿一樣,不同性別的形體相差甚遠,雄性遠大於雌性。在靈長類社會,雄性的雄偉體態反映了雄性之間對雌性的競爭。這在大猩猩中尤為突出,雄性比雌性大一倍。雄性黑猩猩比雌性大25%。現代人類中,男人只比女人大15%。雄性南方古猿比雌性大50%,表明南方古猿社會更近於黑猩猩,它們都有雄性之間的爭鬥及雌雄各自的階層。
除了重要的直立行走之外,南方古猿在兩百萬年中與人毫不相像,也沒理由假設它們的社會行為與黑猩猩有多大的不同。大約三百萬年前到兩百萬年前,又出現了一個長時期的乾冷氣候。非洲森林進一步縮小,許多賴以生存的物種頻臨滅絕。氣候的變化迫使南方古猿尋找新的食物來源。根據對它們牙齒的微觀磨損的研判,我們知道它們直到兩百五十萬年前還是以素食為主。南方古猿這時已經習慣在開闊林地生活。化石研究表明它們找到兩種非常不同的方式生存。一類新物種叫健壯古猿,它們有較大的頰齒,適合咀嚼粗糙的樹葉。
另一物種有了一種比吃草更有創意的方案,它們決定試著吃肉。食肉造成了內臟減小、營養增加、大腦增大。這第二個物種叫能人。這裡的「人」字其實有些言過其實,因為它們離完全的人還差得很遠,它們的體形仍是猿樣,仍棲身於樹林,但它確實擁有一個驚人之處。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了,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讚加關注,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