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幸?育兒失敗?也許你是中「毒」了

2020-08-27 蘇爾的世界


提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大家很容易想到電視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外表美麗,精明能幹,卻被母親牢牢操控,成為「扶兄魔」;

亦或是被母親捲走救命錢,而後告上法庭,事業一落千丈的張韶涵;

還有替母還債,委身富豪的蔡少芬……

父母也不過是普通人,雖然有很多問題,但都可以原諒。但是以上父母,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

這些就是傷害型父母,也就是「有毒」的父母。

人不可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如果遇到這樣的原生家庭,我們該如何自救?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是由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和影視編劇兼製片人克雷格·巴克聯合所著。

作者通過對大量真實案例的分析,發現原生家庭對其子女的生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作者希望通過本書去幫助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希望他們有勇氣打破舊有家庭的束縛,走向自我療愈的幸福之路。

我將從「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卸下責任和退出鬥爭三個方面來解讀這本書,同時也來學習如何擺脫「有毒」的原生家庭,重獲新生。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蔣欣飾演)

1.關於「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你究竟知道多少。

「我不值得被愛。」

「我真沒用,我是個廢物!」

人人都有負面情緒,但如果你經常產生以上想法,也許你該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中「毒」了。

有些家長會持續性地對子女施加負面情緒和行為,比如肢體上的暴力、言語上的辱罵、精神上的折磨,這種持續不斷的傷害被作者稱為「有毒」,而這類父母被稱為「有毒父母」。

01.「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讓我們看到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①冷酷的父母

桑迪十五歲的時候懷孕了,她的父母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勒令她打掉孩子,並對她說這是失去天恩的大事。父母一直認為她不是好女孩,而現在的麻煩都是因為那次流產導致的。

在桑迪受傷的時候,父母本應當給予關懷,在現實中卻無情地將她推開。

②不稱職的父母

萊斯年少時,父親經常出差,母親病重,本來由父母承擔的重擔就落在了還是孩子的他的肩頭。

他瞬間長大,變身「小大人」,沒有時間玩耍,也無法擺脫焦慮。

原本應當是父母承擔的家庭責任,一併都推給了孩子。

③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對孩子有的是直接控制,比如威脅、恐嚇和羞辱。「按我說的做,否則我就不活了!」

有的將金錢作為操控子女的有力武器,讓子女依附於自己。

還有的把子女當作能力不足、什麼事都做不好的小孩子對待。

更為隱蔽的方式是將子女與其他孩子作比較,促使孩子不顧一切去迎合父母的想法,以得到認同和喜愛。

這樣的父母通常將操控偽裝成關心,而孩子的獨立會讓他們感覺到遭到背叛和遺棄。

④酗酒型父母

格倫的父親酗酒,母親囑咐他要保守秘密,對外擺出「一切都很好」的樣子。面對酒後失控的父親,他成了替罪羊,然而他還要保護和安慰母親。

這樣的父母強迫孩子與自己結盟,讓孩子產生扭曲的忠誠感。

⑤身體虐待型父母

凱特的父親對外是位受人尊敬的銀行家,而實際上卻是「虐童家長」。他將婚姻中的不滿發洩到女兒身上,然後再通過責備妻子來將自己的暴行合理化,為自己開脫。

凱特不僅對此要守口如瓶,還要保護母親。

這樣的父母,讓孩子變成自己不良情緒的替罪羊。

⑥言語虐待型父母

「你真沒用」

「他們分配大腦的時候,你一定沒在家。」

「真希望你從未出生。」

這樣的父母會直接地、公開地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孩子,或者長期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綽號或是拐彎抹角的羞辱來對孩子發起攻擊。

⑦性虐待父母

亂倫或許是最殘酷、最令人難以啟齒的經歷了,這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摧殘了孩子的感情。保護者變成了迫害者,現實變成了囚禁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的牢籠。

亂倫摧毀了童年最寶貴的本質——純真。

蔡少芬

02.「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的真正動機是什麼

①否認過錯、推卸責任

「有毒父母」最普遍的行為是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會為推卸責任找各種藉口和理由,甚至讓孩子成為替罪羊。

比如經濟困難怪孩子花錢多,沒工作怪孩子拖累自己,家暴怪孩子不聽話、欠揍。

②三角關係、建立盟友

「有毒父母」之間發生爭吵後,一方會向子女抱怨另一方的不是,煽動或強迫孩子成為自己的盟友,共同對抗另一方。

或者本著「家醜不可外揚」的目的,強迫孩子保守秘密。

這種把孩子當情感垃圾桶、強迫孩子必須站隊的行為,會導致孩子內心充滿痛苦和壓力,從而引發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張韶涵

03.「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導致的後果

「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讓孩子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創傷:

失去價值感,極度自卑,自暴自棄;

關閉心門,以此來對抗孤獨感和情感缺失;

自責、抑鬱、破壞性行為、性障礙、自殺傾向以及藥物濫用;

要麼投降,要麼叛逆。投降的就成了巨嬰,叛逆的就消失的杳無音訊;

變成「有毒父母」的翻版。

毛曉彤

2.卸下責任,終結「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我們介紹兩種方法。

「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是受祖輩影響而成的,它像遺傳病一樣,代代相傳。

幸運的是,社會在進步,這類毒素並非無藥可解,關鍵在於你要卸下背負的責任,還給應該承擔的人——父母。

01.羅列痛苦清單

將由父母引發的痛苦經歷列成清單:

  • 他們忽視你;
  • 他們讓你覺得自己沒人愛;
  • 他們殘忍而冷漠的嘲笑;
  • 他們對你的侮辱稱呼;
  • 他們的不快;
  • 他們自己的問題;
  • 他們選擇不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 他們酗酒;
  • 他們酗酒後的暴行;
  • 他們對你的毆打;
  • 他們對你的猥褻;

……

任何讓你痛苦的事情都可以這樣羅列下來。

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不必覺得內疚或因為他們年老而產生同情,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都不是刻意為之,但卻給孩子造成了一輩子的陰影。

陳松林

02.化解憤怒

由於長期壓抑自己,「有毒」家庭的子女成年後內心積累的憤怒比一般人多,而且,越壓抑就越可能導致失控。

①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任何感受都是正常的,無關對錯。憤怒也只是一個信號,給你傳遞重要的信息,意味著你需要做出改變。

②表達你的憤怒。

你可以打枕頭,對你生氣人的照片大吼大叫,和你信任的人聊天。必須將自己的憤怒找一個發洩渠道,當然不是暴力或言語侮辱。

③增加運動量。

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幫助你釋放出內心的緊張情緒。你可以從事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這樣可以增加體內的內啡肽的分泌(大腦分泌的化合物,能促進愉悅情緒產生)。

④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不要因為生氣而變得卑劣或者愧疚,大聲說:「我很生氣。我有權利生氣。」

⑤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你的憤怒可以幫助你認清自己在親子關係中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意接受什麼,幫助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不要因為悲傷而停止生活的腳步,仍然要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仍然要正常的生活。好好照顧自己,悲傷總會結束,儘管過程會漫長,但傷口總會結疤。

當你接受了不需要為悲痛負責任這一事實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好一些。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姚晨飾演)

3.退出鬥爭,不要再讓「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傷害你。

「有毒家庭」的子女在成年後會有自己的生活,有些會和他人組成家庭,有些卻始終不敢踏入婚姻;有些會通過和下一代的磨合來改變自己,有些卻繼續循環著那些有毒的行為模式。

如果你苦苦掙扎也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認可,至今都沒有得到父母的感情滋潤,那你很可能永遠都得不到了。

試圖改變父母註定徒勞無功,繼續忍受也會讓我們痛苦不堪,只有放棄和退出鬥爭,才能阻止毒素的代代相傳。

退出鬥爭不是自我放棄,也不是斷絕關係,而是主導自己的生活,掌握人生的主動權,放棄那些「希望得到父母認可和關注」的想法,放棄「期待他們幡然醒悟、態度轉變」的想法。

比如,他們逼你和相愛的男友分手,你可以告訴他們:「爸媽,你們有權給我建議,但這是我的人生,我有權決定跟誰一起生活。」

比如,他們經常埋怨你沒出息,認為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你可以告訴他們:「爸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我對自己很滿意,我不允許你們這樣傷我自尊。」

也許剛開始你會不適應,甚至會內疚、痛苦,而你的父母可能會驚訝、失望和不滿。他們也許會抗拒你的改變,甚至做出反擊,不管怎樣,你一定要堅守原則,不要讓他們幹涉和控制你的生活。

退出鬥爭,將精力集中在經營婚姻和尋求個人發展。真正的決定權在自己手中,當你真正放棄鬥爭時,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也會順利起來。

能否從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的關鍵還是在於你自己。

父母的過錯不該由我們承擔,更不該讓我們的下一代遭受同樣的傷害。掌握人生的主動權,將自己從有毒的環境中解救出來,同時也是在解救我們的下一代。

或許是生平第一次,你將擁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註:文中圖片選自網絡,圖片中的人物都曾深受原生家庭的困擾,但是她們都勇敢地走了出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願所有曾經或者正在受到困擾的人們,學會解救自己,重獲新生。

相關焦點

  • 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多少家庭不幸的開始
    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近些年越來越多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出現在大眾眼裡。都說幸福的家庭靠兩個人不斷的經營,而不幸福的家庭有一個人不努力就夠了。對於有了孩子的家庭,守寡式婚姻更讓人絕望。因為他不但不管你,也不管孩子,整天還覺得自己是孩子,根本沒有一個做父親的責任。
  • 「你的婚姻不幸,其實是命中注定的」
    萬千人海裡,幸好遇見你。點擊右上角「關注」,你的心事有我願意聽。有人說,婚姻的幸福或者不幸福,要看和對方合不合得來。如果找不對人,那麼婚姻就是不幸的,也是命中注定的。因為婚姻不只是一種搭夥過日子,更多的是理解、包容、體諒和相互關心照顧。
  • 婚姻是幸福還是不幸,誰說了也不算!
    好像在婚姻中,幸福只是個例,不幸才是真相。我們拿出各種各樣的數據去佐證,想要證實婚姻不幸的普遍性,也可以拿出很多的數據去證明,男人或者女人,都在婚姻中處於半隱忍狀態。這個社會,有太多的人閒著沒事兒去統計別人的不幸,但很少有人會記錄那些依舊幸福的家庭。
  • 不破不立|女人有過失敗的婚姻,也能重獲幸福
    幸福的婚姻大多相似,不幸的婚姻卻有太多種。很多女人都對婚姻充滿了自信,所以當一段婚姻走到盡頭的時候,都不肯面對自己的失敗。為了孩子,甚至放下自己的尊嚴,試圖挽回對方的心。尤其對中年女人來說,婚姻帶來的傷害,是無法想像的痛。一旦遭遇錯的婚姻,就會一直活在曾經的陰影裡,走不出來,很難再開始新的感情。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經營家庭是門學問,沒人教,沒地方學習,有的人也懶得學習。尤其在現在這樣一個追求自由的年代,據說2019年離婚率達到了驚人的44.1%。這個統計數據雖然有點問題,卻從側面反應了真實的婚姻狀況。
  • 「為什麼不幸的婚姻都一樣,幸福的婚姻卻是各有各的幸福?」
    文:專注感情生活圖:來源網絡託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婚姻都一樣,不幸的婚姻卻是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似乎很有魔力,被很多人崇尚,甚至被奉為至理名言。當然這是名人效應,既然是託爾斯泰說的,這句話就有著一定的道理,也被很多人所認可。
  • 思文:我從小就覺得婚姻不幸是常態!父母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思文:我從小就覺得婚姻不幸是常態!父母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文/毛豆豆前不久,脫口秀女王思文和程璐結束了婚姻關係,從夫妻變成好哥們。兩人都是講脫口秀的,離婚時也是調侃的畫風。表面上看來,離了婚還能繼續做朋友,但在婚姻裡受的傷,也許只有當事人心裡最清楚。
  • 如何拯救失敗的婚姻 這樣做才能和好如初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但有些婚姻一開始就選錯了路,導致這段婚姻越來與不幸,最終走向失敗。那麼,如何拯救失敗的婚姻呢?除了用心經營之外,還需要哪些方法?下面就跟小編看看挽回拯救失敗的婚姻方法吧。
  • 失敗的婚姻讓我懂得了,緣分如此,該放手時就放手
    作者:寶寶知道 藍天下的石頭我也有一段失敗的婚姻,這不免又勾起我的傷心事了,我和第一個老公也許就那麼一點緣分吧!那時候歲數還小,認識他的時候覺得他就是可以給我幸福的那個男人!當時什麼都不考慮我就決定嫁給他了。三年,短暫的三年婚後生活讓我對他越來越沒有信心了!因為他!
  • 「不幸的婚姻是一種災難」婚姻中的三大硬傷,你記住了嗎?
    董卿曾說:「不幸的婚姻是一種災難。」每個人都憧憬自己有一個好的婚姻,找一個好的人相守到老,幸福一生。可是生活就是喜歡開玩笑。你越是追求的完美婚姻,越愛掉入婚姻的陷阱。一旦掉入,等待你的將是不可修復的心靈創傷。下面這三種婚姻的硬傷值得我們格外注意!
  • 婚姻中吃虧的總是女人?這碗「毒雞湯」不要再喝了
    從來沒有吃虧的婚姻,只有錯付的感情。結婚後女人買菜煮飯、帶孩子,迷失在家務的漩渦中蹉跎了歲月,讓曾經的少女變成黃臉婆;男人則吃飯喝酒、打麻將,日子過得快活似神仙。資訊時代的女性也早已不是專職的家庭主婦,社會上很多公司要職都是女性在擔任,比如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聯想副總裁喬健、蘋果大中華區總經理葛越等等,她們帶領各自團隊在市場中競爭,領導力十足。據統計,早在五年前我國企業中女性擔任高管的比例就超過30%,更別說在服務行業更是女人挑大梁,人數遠多於男人。
  • 心理學家: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卻各有各的不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婚姻是兩個人互相磨合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小事上:一杯溫暖的熱茶,一聲細心的問候等。婚姻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如果一直都是一方在付出,那麼婚姻就會失衡,兩個人就會開始有矛盾,有爭吵。凌晨兩點叫醒老公,你敢嗎?
  • 從你成長的遺憾中尋找育兒良方
    群裡朋友讓我推薦幾本科學育兒的書籍,我學習過的類似書籍版本較老,市面上也許找不到了。於是利用周末去新華書店逛了逛。很久沒去書店了,這一逛讓我大吃一驚!吃驚一:大家說懷揣100元,不敢進超市;我改一下:懷揣100元,不敢進書店。書買不起了。吃 驚 二:各類書籍太多了,就是育兒類,就讓你下不了手,不知該選哪本。隨手翻幾本,每本都有理,每本又都似曾相識。吃驚三:誰都敢寫書,誰都敢出書。
  • 思文:我從小就覺得婚姻不幸是常態!父母婚姻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文/毛豆豆 前不久,脫口秀女王思文和程璐結束了婚姻關係,從夫妻變成好哥們。兩人都是講脫口秀的,離婚時也是調侃的畫風。表面上看來,離了婚還能繼續做朋友,但在婚姻裡受的傷,也許只有當事人心裡最清楚。
  • 奧黛麗·赫本的不幸婚姻背後,是一個不健康的原生家庭
    奧黛麗·赫本的不幸婚姻背後,是一個不健康的原生家庭01奧黛麗·赫本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美麗的容顏就像被天使親吻過,像一顆精美切割的鑽石一樣閃閃發光。赫本情路坎坷,一生經歷兩次失敗的婚姻,直到51歲才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愛。02第一段婚姻:1953年,在《羅馬假日》倫敦首映式上,經派克介紹,24歲的赫本和離婚多次,當時已36歲的梅爾·費勒相識了,並迅速墜入愛河,次年結婚。1958年生下兒子肖恩。
  • 婚姻的不幸,從不性開始
    請點擊文章頂部右上角關注我,看看作者其他文章評論區的評論比內容更精彩,點讚讓更多的人看見正能量的文章愛情中的情侶,婚姻裡的伴侶,在關係裡存在一種互信,不需說出,只要默默遵循。婚姻是個漫長的磨合過程,由於周期長,不定因素更多。好的婚姻,夫妻有摩擦,有爭吵,有不合,只是偶爾的,一過性的,不會影響到生活的大方向,婚姻的前途。況且,沒有遺憾的人生,反倒無趣。愛一個人,感情是發自內心的。
  • 陝西父親抱摔幼童致其死亡,為什麼不幸的婚姻買單的卻是孩子?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骨肉,都是虎毒尚且不食子不幸的是孩子搶救無效去世了為什麼一段不幸的婚姻,最後卻要孩子買單呢?為什麼一段不幸的婚姻,最後受傷害的永遠是孩子?作為一個父親,劉某的所作所為確實讓人髮指。在孩子被摔的時候,你在哪?為什麼不阻攔?你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你難道心安麼?
  • 第二次也很美:安安第一段婚姻失敗,女人類似行為暗示關係出問題
    其實安安的第一段婚姻失敗,已經有很多預示了,只是她沒有察覺到罷了,雖然婚姻的失敗兩個人都有責任,但不得不提醒很多女性,當你在婚姻中和安安有很多類似的行為時,你們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你們之間的婚姻也不是那樣的牢不可破了,甚至於裂痕已經很大了。
  • 脾氣暴躁的女人,婚姻大多不幸
    文:五月01中了抖音的毒,最近閒來無事又重溫了一遍《蝸居》,裡面有個情節再次觸動了我。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暴躁的女人,大多婚姻是不幸的。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而真正讓一個溫柔如水的女人淪為一個暴躁的黃臉婆的,卻不是貧窮的婚姻,而是一個男人的"不作為"。凡事不知道搭把手,事事甩給妻子的男人,是讓一個女人變成"潑婦"的真正元兇。
  • 35歲拖著孩子明知生活不幸,卻害怕離婚的女人,原因你曾想過?
    對於這個結果凡心的心裡還是有些吃驚的,因為現實情況離婚的其實佔據不到一半的比例,對於自己婚姻的不辛,有的女人選擇放任自己聽之任之;有的女人選擇認命;而更多的女人選擇是沉默,痛苦煎熬的堅持著。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一句戲謔的玩笑,卻是多數不幸女人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