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大家很容易想到電視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外表美麗,精明能幹,卻被母親牢牢操控,成為「扶兄魔」;
亦或是被母親捲走救命錢,而後告上法庭,事業一落千丈的張韶涵;
還有替母還債,委身富豪的蔡少芬……
父母也不過是普通人,雖然有很多問題,但都可以原諒。但是以上父母,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存在的,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
這些就是傷害型父母,也就是「有毒」的父母。
人不可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如果遇到這樣的原生家庭,我們該如何自救?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是由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和影視編劇兼製片人克雷格·巴克聯合所著。
作者通過對大量真實案例的分析,發現原生家庭對其子女的生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作者希望通過本書去幫助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希望他們有勇氣打破舊有家庭的束縛,走向自我療愈的幸福之路。
我將從「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卸下責任和退出鬥爭三個方面來解讀這本書,同時也來學習如何擺脫「有毒」的原生家庭,重獲新生。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蔣欣飾演)
「我不值得被愛。」
「我真沒用,我是個廢物!」
人人都有負面情緒,但如果你經常產生以上想法,也許你該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中「毒」了。
有些家長會持續性地對子女施加負面情緒和行為,比如肢體上的暴力、言語上的辱罵、精神上的折磨,這種持續不斷的傷害被作者稱為「有毒」,而這類父母被稱為「有毒父母」。
01.「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讓我們看到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①冷酷的父母
桑迪十五歲的時候懷孕了,她的父母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勒令她打掉孩子,並對她說這是失去天恩的大事。父母一直認為她不是好女孩,而現在的麻煩都是因為那次流產導致的。
在桑迪受傷的時候,父母本應當給予關懷,在現實中卻無情地將她推開。
②不稱職的父母
萊斯年少時,父親經常出差,母親病重,本來由父母承擔的重擔就落在了還是孩子的他的肩頭。
他瞬間長大,變身「小大人」,沒有時間玩耍,也無法擺脫焦慮。
原本應當是父母承擔的家庭責任,一併都推給了孩子。
③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對孩子有的是直接控制,比如威脅、恐嚇和羞辱。「按我說的做,否則我就不活了!」
有的將金錢作為操控子女的有力武器,讓子女依附於自己。
還有的把子女當作能力不足、什麼事都做不好的小孩子對待。
更為隱蔽的方式是將子女與其他孩子作比較,促使孩子不顧一切去迎合父母的想法,以得到認同和喜愛。
這樣的父母通常將操控偽裝成關心,而孩子的獨立會讓他們感覺到遭到背叛和遺棄。
④酗酒型父母
格倫的父親酗酒,母親囑咐他要保守秘密,對外擺出「一切都很好」的樣子。面對酒後失控的父親,他成了替罪羊,然而他還要保護和安慰母親。
這樣的父母強迫孩子與自己結盟,讓孩子產生扭曲的忠誠感。
⑤身體虐待型父母
凱特的父親對外是位受人尊敬的銀行家,而實際上卻是「虐童家長」。他將婚姻中的不滿發洩到女兒身上,然後再通過責備妻子來將自己的暴行合理化,為自己開脫。
凱特不僅對此要守口如瓶,還要保護母親。
這樣的父母,讓孩子變成自己不良情緒的替罪羊。
⑥言語虐待型父母
「你真沒用」
「他們分配大腦的時候,你一定沒在家。」
「真希望你從未出生。」
這樣的父母會直接地、公開地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孩子,或者長期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綽號或是拐彎抹角的羞辱來對孩子發起攻擊。
⑦性虐待父母
亂倫或許是最殘酷、最令人難以啟齒的經歷了,這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摧殘了孩子的感情。保護者變成了迫害者,現實變成了囚禁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的牢籠。
亂倫摧毀了童年最寶貴的本質——純真。
蔡少芬
02.「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的真正動機是什麼
①否認過錯、推卸責任
「有毒父母」最普遍的行為是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會為推卸責任找各種藉口和理由,甚至讓孩子成為替罪羊。
比如經濟困難怪孩子花錢多,沒工作怪孩子拖累自己,家暴怪孩子不聽話、欠揍。
②三角關係、建立盟友
「有毒父母」之間發生爭吵後,一方會向子女抱怨另一方的不是,煽動或強迫孩子成為自己的盟友,共同對抗另一方。
或者本著「家醜不可外揚」的目的,強迫孩子保守秘密。
這種把孩子當情感垃圾桶、強迫孩子必須站隊的行為,會導致孩子內心充滿痛苦和壓力,從而引發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張韶涵
03.「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導致的後果
「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讓孩子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創傷:
失去價值感,極度自卑,自暴自棄;
關閉心門,以此來對抗孤獨感和情感缺失;
自責、抑鬱、破壞性行為、性障礙、自殺傾向以及藥物濫用;
要麼投降,要麼叛逆。投降的就成了巨嬰,叛逆的就消失的杳無音訊;
變成「有毒父母」的翻版。
毛曉彤
「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是受祖輩影響而成的,它像遺傳病一樣,代代相傳。
幸運的是,社會在進步,這類毒素並非無藥可解,關鍵在於你要卸下背負的責任,還給應該承擔的人——父母。
01.羅列痛苦清單
將由父母引發的痛苦經歷列成清單:
……
任何讓你痛苦的事情都可以這樣羅列下來。
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不必覺得內疚或因為他們年老而產生同情,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都不是刻意為之,但卻給孩子造成了一輩子的陰影。
陳松林
02.化解憤怒
由於長期壓抑自己,「有毒」家庭的子女成年後內心積累的憤怒比一般人多,而且,越壓抑就越可能導致失控。
①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任何感受都是正常的,無關對錯。憤怒也只是一個信號,給你傳遞重要的信息,意味著你需要做出改變。
②表達你的憤怒。
你可以打枕頭,對你生氣人的照片大吼大叫,和你信任的人聊天。必須將自己的憤怒找一個發洩渠道,當然不是暴力或言語侮辱。
③增加運動量。
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幫助你釋放出內心的緊張情緒。你可以從事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這樣可以增加體內的內啡肽的分泌(大腦分泌的化合物,能促進愉悅情緒產生)。
④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不要因為生氣而變得卑劣或者愧疚,大聲說:「我很生氣。我有權利生氣。」
⑤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你的憤怒可以幫助你認清自己在親子關係中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意接受什麼,幫助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不要因為悲傷而停止生活的腳步,仍然要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仍然要正常的生活。好好照顧自己,悲傷總會結束,儘管過程會漫長,但傷口總會結疤。
當你接受了不需要為悲痛負責任這一事實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好一些。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姚晨飾演)
「有毒家庭」的子女在成年後會有自己的生活,有些會和他人組成家庭,有些卻始終不敢踏入婚姻;有些會通過和下一代的磨合來改變自己,有些卻繼續循環著那些有毒的行為模式。
如果你苦苦掙扎也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認可,至今都沒有得到父母的感情滋潤,那你很可能永遠都得不到了。
試圖改變父母註定徒勞無功,繼續忍受也會讓我們痛苦不堪,只有放棄和退出鬥爭,才能阻止毒素的代代相傳。
退出鬥爭不是自我放棄,也不是斷絕關係,而是主導自己的生活,掌握人生的主動權,放棄那些「希望得到父母認可和關注」的想法,放棄「期待他們幡然醒悟、態度轉變」的想法。
比如,他們逼你和相愛的男友分手,你可以告訴他們:「爸媽,你們有權給我建議,但這是我的人生,我有權決定跟誰一起生活。」
比如,他們經常埋怨你沒出息,認為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你可以告訴他們:「爸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我對自己很滿意,我不允許你們這樣傷我自尊。」
也許剛開始你會不適應,甚至會內疚、痛苦,而你的父母可能會驚訝、失望和不滿。他們也許會抗拒你的改變,甚至做出反擊,不管怎樣,你一定要堅守原則,不要讓他們幹涉和控制你的生活。
退出鬥爭,將精力集中在經營婚姻和尋求個人發展。真正的決定權在自己手中,當你真正放棄鬥爭時,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也會順利起來。
能否從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的關鍵還是在於你自己。
父母的過錯不該由我們承擔,更不該讓我們的下一代遭受同樣的傷害。掌握人生的主動權,將自己從有毒的環境中解救出來,同時也是在解救我們的下一代。
或許是生平第一次,你將擁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註:文中圖片選自網絡,圖片中的人物都曾深受原生家庭的困擾,但是她們都勇敢地走了出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願所有曾經或者正在受到困擾的人們,學會解救自己,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