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9月10日電題:特寫:「郭老師」的講臺接力
新華社記者熊家林
「郭爺爺教師節快樂!」
「感謝郭老師像父親一樣的關懷,祝您教師節快樂!」
……
9月10日,93歲的郭斯行手機裡不斷蹦出來自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問候。
1954年,郭斯行退伍後回到家鄉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成為一名小學老師,講臺一站就是近30年。
遂川縣地處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年近70歲的學生劉雅場回憶說,她8歲那年高燒不退,郭老師把她背到衛生院,還把從部隊帶回家一直捨不得喝的牛奶給她補營養。
曾經農村教育條件落後,師資力量短缺。1981年,郭斯行因身體原因走下講臺,但退崗不退休,繼續擔任免費的課外輔導員,義務輔導並資助貧困學生讀書。
郭斯行家的平房中擺著幾套桌椅,最多時擠滿30多位學生。房子雖有些老舊,卻整潔雅致,柜子上擺著一排大小不一的罐子。郭斯行說,孩子們正在長身體,罐子裡裝著各種口味的堅果,給他們補營養。
「90後」郭斌燕小時候也是郭老師義務輔導班的學生,今年大學畢業的她主動申請到遂川縣深山裡的堆子前鎮久渡小學任教,立志成為新任「郭老師」。
直至今日,郭老師仍堅持對學生義務輔導,他把授課的地方稱作「開心園」。幾十年來,郭斯行累計輔導學生近2000人,累計捐出助學物資和現金十餘萬元。
其實郭斯行家並不富裕,他平日生活也十分簡樸,家裡毛巾用到脫色還捨不得扔。就是這樣一位勤儉的老人,卻立下遺囑,去世後兒女要繼續用他的存款資助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
在郭斯行的言傳身教下,兒女郭雄飛、郭淑芬以及孫女郭莉莉紛紛站上三尺講臺。一個個「郭老師」接力,讓這個稱號在山區孩子的口頭不斷響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