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蓬溪縣吉祥鎮彭井村的村民都高高興興到場鎮採購年貨去了,54歲的李華英和往常一樣,將需要採購的年貨早早帶回家,她要趕在中午前到張裕才家進行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老兩口上次就在問我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事情,我得去告訴他們。」李華英邊走邊說。
村民張裕才老兩口正在家裡打掃房間,見李華英到來,連連招呼坐下。「我就是來給你們說,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會上說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下子你們應該放心了吧……」「那就好,那就好,那我得趕緊給兒子說一聲。」說完,張裕才趕緊進屋與兒子通起了電話。「你過年回家後,也可以在家裡整點產業,以後就不去城裡打工了……」
臨行前,李華英聽著張裕才與他兒子的通話,很是欣慰。「太陽出來了,我得把老伴推出來曬曬太陽。」李華英告訴記者,2012年丈夫張裕全因高血壓引起腦中風癱瘓,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長期需要人照料生活起居,一家人生活貧困。好在趕上了脫貧攻堅好政策,通過系列扶貧利好政策的幫扶,2016年順利脫貧。
看著李華英一個麻溜地雙手環抱張裕全,將其攙扶著站立好後,立即轉身進屋拿輪椅,還揮手向記者示意不需要幫忙,整個過程熟練又流暢,一氣呵成。兩夫妻就這樣你推著我,我靠著你,穿梭在家門口前的水泥路上,沐浴在冬日的陽光下,一路上與村民們熱情地招呼,李華英還特意邀請路過的村民們到她家院壩休息、喝水。
「老李,我聽說你又編了順口溜呀,拿出來讀讀,讓我也聽一聽噠。」與村民們一道從田地裡幹完活路過的李安碧突然說道。「走嘛,院壩裡坐下說,順便給你們宣講十九大精神。」只要有群眾願意聽,李華英就特別高興,趕緊從家裡又拿出筆記本。「十九大開幸福花,香飄萬裡百姓家;鐵錘鐮刀來領導,光芒閃耀興中華;精準扶貧民安康,不忘初心共產黨;攻堅治汙劍高擎,百年圓夢宇宙驚……」說著嘮著,只一會兒工夫,院壩裡已擠滿了鄉鄰。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會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什麼意思呢?說白了就是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好政策往我們農村來,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以後城裡人都會羨慕我們農村人……」話音剛落,大夥立刻你一句我一句。「可不是嘛,你看看,黨和國家給了我們多少好政策,有新房住,家門口土地承包出去又能賺錢又能打工,就連生病住院也花不到啥錢了,國家對我們老百姓真是好呀!」聽完李華英的宣講,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各項惠民政策,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從我自身來說,難掩對國家的感恩之情,我寫了很多關於歌頌黨的順口溜,只要有時間我就會給大夥讀讀。」宣講中,李華英用樸實的語言,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化為簡單易懂的鄉土語言,傳唱到千家萬戶,贏得了村民點讚。
「最開始想到編寫順口溜其實就是為了感謝國家這一好政策。我們家是貧困戶,沒有什麼經濟收入,但是卻趕上了好政策,解決了基本的吃穿住以及醫療,所以我們的生活也算滿足了,我就想著應該做點事情,感謝黨和政府。」李華英說,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她用心學習,通過看電視、看新聞、聽廣播了解知識,然後利用閒暇之餘,編寫順口溜,自創「打油詩」,向村民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我只是想用大家喜歡的方式,說些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進行宣講,為更好地建設農村貢獻自己的力量。」李華英說。
採訪中,記者恰巧遇見該村第一書記付華僑到村走訪,他告訴記者,「李華英是一位熱情善良的農村婦女,在村子裡也算讀書較多的人,在照顧丈夫的閒暇之餘就熱衷於義務宣傳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正因為有了她這種『接地氣』的宣傳,整個村對十九大精神的知曉率得到了提高。」付華僑說,李華英的義務宣傳基本結合自身實際,用身邊近幾年的變化和事例,用百姓的語言,樸實地宣傳十八大以來的發展成就、城鄉巨變,以及老百姓吃穿住行方面的深刻變化,讓群眾真切感受到農村的發展面貌。
村民李安碧聽完李華英的宣講後,對十九大精神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她說:「我們平時都在務工,很少看電視,更沒時間去關心國家的惠民政策,通過李華英把相關政策改編成通俗易懂的順口溜,這樣大家都能聽明白,也喜歡聽。」
從環境整治講到農村面貌,從公民道德講到遵紀守法,從惠民政策講到十九大精神,李華英以最接地氣的語言宣傳黨的政策、了解群眾的願望,在黨群之間發揮著「橋梁」作用。她用實際行動和飽滿的熱情表達出對黨的感恩之情,展現了一名「草根宣傳員」的精神風貌。(全媒體記者 楊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