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大人在兩歲以前,一直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帥小夥,聽話、軟糯、陽光、有愛心,每天我都巴不得親他一百遍!
然而進入兩歲,話也說溜索了,有了自己的小思想了,再也不是我穿在身上的小棉褲了。最喜歡說的就是「不」!你越是要讓他做什麼,他越是要反著幹。「寶寶,洗手手吃飯咯~」「不!要!」「小陽,今天做了你最愛的西紅柿炒雞蛋」「我喜歡的是雞蛋炒西紅柿!!」(有區別嗎?)"今天我們睡前看這本書好嗎?「「不好!我都聽膩了,快給我買新的」
如果只是上面的否定語句都算小case了,我最怕聽到的是「重來」!積木搭到一半,我順手幫他拼了一塊,糟糕,急哭怒吼推翻積木「你碰到我的積木了,重新來!」;買了蛋糕給他,裝在盒子裡不小心弄花了,急哭,「重新買一個,我不要這個醜蛋糕!」;吃飯的時候碗筷沒有擺放成他要的順序(鬼知道什麼順序),直接原地爆炸!
我當時都驚呆了,像換了個兒子似的,完全不認識!後來才知道,幼兒到2歲左右會有一個反抗期,對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說「不」,經常任性、哭鬧、 難以調教。英語中有一個詞來形容這個階段,叫做the terrible twos,「可怕的兩歲」。
按照心理學的說法,人一生會遭遇三個叛逆期,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6~8歲左右,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在12~18歲,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大家最常見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其實,我認為,孩子的叛逆期不是根據年紀來判別的,不能說怎麼他才兩歲就這麼叛逆了,叛逆這個詞不是貶義,是一個動態的,有意識地,去挑戰世界的活生生的心理行為變化。
無論孩子正在經歷哪一個階段的叛逆期,作為家長的我們都是一路陪他們升級打怪,不斷提升裝備設備才能更好地讓這些毛毛蟲蛻變成更好的蝴蝶。
2~3歲叛逆期——可怕的小惡魔
表現:佔有欲極強、「不」字當頭、秩序感
就像我前面說的,這個階段的小朋友總是要跟大人反著來,強烈地感覺到了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並且對你的大道理一概不聽。仿佛從一個「乖寶寶」變成了一個「小惡魔」
家長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願,給他足夠的,獨立的空間,進入他的領域要徵得他的同意,耐心一點和他溝通,在他著急要發火的時候多讓他把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語言也是能緩解情緒的最佳武器。我也曾看過說,這個時期的孩子很需要自己的私密空間,家長可以買個兒童帳篷放在家裡,小孩子不喜歡太大的空間,小小的帳篷給他們安全感。孩子在屬於自己的空間中,能感受到一種良性的孤獨感,這種孤獨可以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
6~8歲叛逆期——敢於反抗的小大人
表現:思想行為開始獨立,期望父母的認同,又很需要父母的陪伴
這個時期的小孩,剛開始上小學了,與幼兒園截然不同的模式,他們一方面覺得自己長大了,想掙脫父母的束縛,但另一方面又很需要父母的陪伴,得到父母的表揚和認可。
家長應該做的是:給予孩子正面管教的力量,肯定孩子的優點,給予他鼓勵和正面暗示,孩子會通過周圍人對他的評價來確定行為方向,形成馬太效應,好的會更好,差的會更差。家長還應當尊重孩子,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也可試著逐步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並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幫助和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最後,最重要的就是對孩子多陪伴,如果父母的缺位就會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孩子把精力都用來對抗父母了。
12~18歲叛逆期——青春期的成長痛
表現:身體成熟>心理成熟,功課壓力導致心情煩悶,像一座行走的活火山
不是電視劇上都說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就是火星撞地球,我特別能理解,我們當時不也這麼過來的嗎?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天天渴望自己快快長大成為大人,脫離父母控制的苦海,放飛自我嗎?最近熱播的《小歡喜》真是把高三學生和家長的狀態表現地淋漓盡致了
家長應該做的是:生活中要是有個像方圓這樣的爸,劉靜這樣的媽,英子這樣的女兒和方一凡這樣的兒子,那真是天下無敵的組合了,但真!不!可!能!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也只能不斷修行,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引導,多帶他去接觸下健康的社交範圍,讓他學會甄別好壞,多放手讓他做選擇,培養他的自主選擇能力,這個時期的母親可能已經被整天的瑣事忙的暴躁如雷了,此時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可能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
總之,不同的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都不一樣。所以父母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特點調整教養的方式。不要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孩子,要先從自己身上,從家庭找原因。我始終覺得在孩子最初的成長階段,父母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要抓緊這做父母的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