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常常惹得許多老師十分生氣。
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您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只會「向後看」,不懂的「向前看」。
舉個例子。
課外活動的時候,小譚與隔壁班的學生吵架了。而且,兩人都揚言要叫其他班的學生來助架。
一會兒,教室門口,就圍滿了來看熱鬧的學生。
如果您是班主任,知道了這件事,會如何處理呢?
一般的班主任都是這樣來解決的:
詢問小譚與鄰班學生事情發生的原委。
老師問小譚:「你為什麼要和小劉吵架?」
小譚講了一堆原因。
當老師再問小劉時,小劉又說了一套理由。
結果,您發現:兩人都不承認是自己先動手的。
小譚說是小劉先罵的他,小劉說是小譚先推的他。
誰先動的手?
小劉說是小譚,小譚說是小劉。
結果還是一團烏龍。
找學生來調查。有的說,沒看見;有的說,不知情;有的說是小譚,有的說是小劉……
還是一團糟!
調監控?!!!
有這個必要嗎?
找到領導要為這件事調監控,還不被領導笑掉大牙!屁大個事,你都解決不了?
最後,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中,氣得老師暈頭轉向。
這就是典型的「往後看」。
當老師的,總想幹警察的活兒,總想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的。
可是,您有這個能力嗎?
即使有,再說了,有這個必要嗎?
小譚和小劉,小學的時候就是同學,互相看對方不順眼。在小學就常常互相找茬。
好,今天,你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調查得清清楚楚了,是小譚先動的手,先罵的人,處理了小譚,問題就得到徹底解決了嗎?
不見得吧!
何為「向前看」?
對事情的經過不做細緻的探究,只想著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
再舉個例子。
還是小譚與小劉吵架這件事。
您可以這樣處理:
事情的經過還是要問問的。但是,不要想著徹底調查出誰先動的手,誰先挑釁誰。
在了解了事情的大致經過後,知道了這一對冤家小學的時候就互相看著對方來氣,矛盾不是一天形成的。能發生今天的事情,是故意找岔的成分居多。
既然這樣,索性不對事情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解。
直奔主題——「你倆說說,今天的事情如何解決?」
讓這倆寶貝說說今天的事情如何處理?
僵持了一段時間。小劉終於說話了,他說:「今天這件事,我覺得我們互相道歉。以後,多見面少說話,誰不理誰。」
「那以後要是見面後互相挑釁呢?」
「那就處理誰!」
行,只要有這個態度就行了!
「那現在呢?」
小劉先給小譚鞠躬道歉,說了聲「對不起」。小譚也給小劉道歉,說了聲「對不起」。
這件事,就此結束了。
如果一直想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恐怕,您會被學生的狡辯氣得半死!
「向前看」與「向後看」的背後,其實包含著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
「向後看」,其實是老師將自己當成無所不能、無所不會的超人。老師覺得自己可以搞清一切問題,可以還學生一個公平公正。於是,對於什麼事情都喜歡刨根問底,都想讓真相大白。結果,常常走進死胡同……
「向前看」,其實是老師承認自己的不足與無能。有些事情,老師自認為無法解決,只能以發展的眼光來對待問題,不想將問題搞得水落石出(其實也無法水落石出)。只想著在現有的基礎上,能最好地解決問題。
當老師,真的要學會「向前看」與「向後看」兩種思維方式。有些事情需要大家刨根問底,「向後看」。而有些事情只需要「糊裡糊塗」的「向前看」。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