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朋友家做客,剛進門,就看到她緊張不安,拉著我急忙坐下,從包裡掏出一張體檢單遞給我看。
「我和我老公上個月體檢,都被查出中度脂肪肝,怎麼辦啊?」朋友透露出焦慮和不安。
都說體檢是當代成年人大型崩潰現場,一張A4大小的紙,比拿到小時候月考試卷還燙手。
很多人抱著鴕鳥心理:沒事絕對不體檢,就怕一檢查全身都是病。
而健康從來不會有僥倖這回事。
韓劇《請回答1988》第十三集中,德善的媽媽25年沒有體檢過,借著丈夫公司送的體檢福利,去醫院做「第一次」體檢。
體檢前,她很害怕,坦言到很久之前她摸自己左胸下方有硬塊。
「如果是癌症怎麼辦?」
從體檢前,緊張到難以入睡,到最糟糕的心理預設,再到難以置信的體檢報告、無法接受的診斷單………逐漸擊垮一個人,甚至整個家庭。
擊潰一個成年人,只需一張體檢報告就足夠
去年綜藝節目《我家小兩口》,郭碧婷和向佐約好一起做婚前體檢,結果出人意料。
向佐從小練武,擁有八塊腹肌的身材,按理說身體素質應該不錯,可一體檢全身是病。
因為吃太多的止疼藥,嚴重損傷他的肝腎功能,35歲的他,腎已經到了70歲功能。
每年他都會定期做3次體檢,在節目裡醫生診斷下,他除了肝腎功能不佳,還受失眠、頭疼、等問題困擾。
郭碧婷的體檢單同樣不容樂觀。
體檢單顯示她有關節炎,風溼病,心律不齊等問題,醫生清楚表明這些問題可能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很多人不敢接過自己的體檢報告單,連看一眼的勇氣都沒有。
去年「90後不敢看體檢報告」的話題上了熱搜。
比起單身、脫髮和貧窮,當接到體檢報告單的這一刻,或許才真正讓人恐懼。
2018中國國民健康數據報告顯示,健康大數據不容樂觀:
70%中國人存在過勞死風險
76%白領處在亞健康狀態
20%身患慢性疾病
22%中年死亡是因為心腦血管疾病
慢性病、惡性腫瘤成為致命因素。
圖片來源:光華博思特
看完這組大數據,你還認為自己離疾病很遙遠嗎?
「2019上海白領健康指數報告」顯示:
98.75%的人會在體檢中查出異常,極少有人是看完體檢單滿意著笑出來。
試想一下,當你打開體檢報告單,脂肪肝、膽結石、甘油三脂高、腎囊腫、前列腺肥大、血壓偏高、尿酸高、肝血管瘤、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
這些字眼撲面而來,這些隱藏在體檢報告單的健康風險,可比騙小朋友的恐怖片嚇人多了。
疾病年輕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連續九年發布的《北京健康白皮書》顯示:
疾病年輕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辦公族久坐不起、街上成排的低頭族,現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熬夜追劇、加班、經常吃垃圾食品......
我們身體免疫系統經受不住長時間的壓力,時間一久,各種疾病就找上門了。
而懸在每個人頭上的猝死風險,分分鐘隨時會掉下來。
2016年,年僅44歲「春雨醫生」的創始人張銳,因為長期熬夜過度勞累,導致心肌梗塞去世......
《我是演說家》,剛剛26歲的姑娘周西,因為熬夜得了卵巢癌......
交大畢業的女碩士潘潔,經常熬夜加班到凌晨導致免疫力低下感染腦膜炎,不幸去世......
事實證明,熬夜真的會死。
千萬不要一邊恐懼,一邊安慰自己「我不會那麼倒黴的」,仍然揮霍自己的健康。
誰也不能保證,那張薄薄的報告單上,會不會出現你無力承擔的結果。
我們的健康很貴,請別再浪費。
這個世界很現實,沒有了健康,就沒有了一切。
你不敢看的體檢單裡,藏著生活的真相。
我們該重視哪些體檢數據,如何進行體檢?
通常,最簡單的一張血常規報告單裡包含:
白細胞計數、粒細胞百分比、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百分比等項目。
在這密密麻麻的二十多項目中,一般可以重點關注四項參數:
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
參數表示: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低有可能存在貧血;
白細胞升高提升可能細胞感染有炎症;
血小板計數是提示凝血功能是否健康。
不同年齡有不同的體檢重點:
重點:
20多歲的年輕人要注意傳染病的篩查,比如肝功能;
30歲查血糖:空腹/餐後血糖、糖耐量試驗、糖化血紅蛋白;
40歲查心血管:心電圖、血脂、血壓、心臟B超;
50歲查骨和腸:骨密度檢查、大便常規、腸鏡、胃鏡;
60歲以上全面查項目,加上查聽力、查眼底等等。
家族遺傳病史(比如癌症)……都需要針對性的選擇體檢的項目,需要詳細的把你的情況告訴體檢的醫生,合理選擇需要檢查的項目,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而耽誤了早期發現疾病。
人類所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可惜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仍然知錯不改。
像吸菸、酗酒、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儘可能戒掉。
當你不好好照顧身體的時候,健康會偷偷懲罰你。
不要年輕的時候用命來賺錢,老了用錢來換命。
生活有時真的比電視劇更殘酷。
不要等到疾病纏身再悔不當初,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節奏中,儘量為自己找到一個可以減壓的方式、更舒適、更自在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偷得浮生半日閒」。
人生只有3w多天,至少要健康地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