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靈隱寺天王殿上懸有一塊「雲林禪寺」匾額,筆力雄渾遒勁,為清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御筆。
在康熙題「雲林禪寺」匾額前,千年古剎一直名為「靈隱寺」。康熙為何題為「雲林禪寺」呢?於是民間相傳「康熙錯題雲林寺」的故事了。
康熙錯題雲林的故事
請輸入
康熙皇帝下江南到了杭州,他一時被「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的西湖山水所吸引。所到之處吟詩題詞。這一天,他在地方官員的陪同下,來到了靈隱寺。靈隱寺方丈得知消息,連忙叩鐘擊鼓,全寺僧人排班迎接康熙駕到。方丈陪著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後,山上山下遊玩了一番。康熙甚為高興,一時興來,吩咐隨從在靈隱寺擺酒用膳。席間,康熙有些陶醉。方丈和尚早就聽說康熙皇帝喜吟詩題字,上前說道:皇上,看在靈隱寺大菩薩的面上,替山寺題塊匾額,也好流芳百世。」
方丈和尚的請求,正合康熙心意,便命隨從擺好筆墨紙硯。康熙擺開架勢,「刷刷」幾下,便寫下了一個大大的「雨」字,佔了半個字的位置。要知道,繁體的「靈」字為「靈」,雨字下面有三個「口」和一個「巫」,現在一個「雨」字頭便佔去了一個字的一半位置,如何寫得下「靈」字呢?康熙頓覺自己落筆太快,重寫一張吧,實在有失皇帝的尊嚴。康熙握著筆,捋著山羊鬍須,急得沒了主意。
旁邊的官兒們,也干著急。一個名叫高江村的大學士見狀,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寫下「雲林」兩字,裝著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邊,攤開手掌,康熙皇帝一看,感到這兩個字真如救命菩薩,便寫下了「雲林禪寺」四字。寫畢,哈哈大笑,甩筆就走。從此,靈隱寺便張冠李戴地掛上了「雲林禪寺」的匾額、一直到現在,這一傳說故事說得有板有眼的,似乎是真有其事。
康熙是真的寫錯了字嗎?
據清厲鶚《增修雲林寺志卷一》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至靈隱,一日早晨靈隱寺方丈諦暉法師陪同,康熙帝登上北高峰,只見靈隱寺籠罩在一片晨霧之中,一派雲林漠漠的景色。回到山下,諦暉法師請康熙帝為寺院題字,康熙帝即景生情題寫了「雲林禪寺」四字。
據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湖山便覽》記載:「康熙二十八年,敕賜名雲林寺。」
1921年出版的《西湖新志》也有記載:「雲林禪寺,在靈隱山麓,舊名靈隱寺。……康熙二十八年,聖祖臨幸,敕賜名雲林寺。」
應當說康熙錯題雲林寺這一故事,在正史中均無記載。但是,「雲林禪寺」匾額,說出了靈隱寺除「隱」之外的又一大特色:
氤氳繚繞,林木疊翠,
山谷幽深,淡雅幽淨。
「雲林」兩字,正是此番景象的絕妙寫照。
清朝雖是外族入主中原,但在位皇帝多愛好中華文化,康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苦研儒家學說,提倡程朱理學,開舉學鴻儒科。他在位期間,編纂《古今圖書集成》《佩文韻府》《康熙字典》《全唐詩》等,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不亞於歷史上其他漢族皇帝。
皇帝敕賜題詞時,常喜歡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拋開舊稱號,賜予新名稱,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和權威。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題寫西湖十景時,對西湖十景的名稱做了多處改動。如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麯院荷風」改為「曲院風荷」:「南屏晚鐘」改為「南屏曉鍾」。經他這麼一改,杭州幾個景點之名更貼切、更來神,並已被歷史所認可(南屏曉鍾除外)。因此,「康熙錯題雲林寺」應是一種民間的戲說,並無史實依據。況且,故事傳說康熙在靈隱寺中大擺酒宴,與寺院「不飲酒」的戒律相悖。康熙是一個博學之士,他不可能一方面為靈隱寺題字,一方面又有意去破壞佛教戒律。
根據《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也證實康熙「錯題雲林」確是誤傳。事實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康熙皇帝南巡看到靈隱「山林秀色,香雲繞地」,就借唐代杜甫的「江漢終吾老,雲林得爾曹」詩句,改靈隱寺為雲林禪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弘曆到靈隱寺拈香頂禮,曾有五言詩。
《駐蹕五言詩》
靈隱易雲林,奎章歲月新;
名從工部借,詩意考功吟。
詎必頻庚韻,那無一寫心;
偷閒成五字,佳境向前尋。
註:奎章(皇帝御筆)
工部(指杜甫的官職)
考功(指宋之問的官職)
乾隆弘曆這首詩說明康熙改「靈隱」為」雲林」是真的。孫子為祖父澄清了是非。
1689年南巡第一次到靈隱寺
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正月初八出發,二月初九抵達此次南巡的終點杭州,在杭州城住了6天。賜「雲林禪寺」匾額,同時御製詩二首。
《題飛來峰》
巖岫崚嶒洞壑奇,懸藤古木半迷離;
冷泉亭子清溪上,誰識源頭混混時。
《題靈隱寺》
靈山含秀色,鷲嶺起嵯峨;
梵宇盤空出,香雲繞地多。
開襟對層碧,下馬撫煙蘿;
羽衛閒來往,非同問法過。
這首御製詩大意說:鍾靈神秀的山峰含著秀色,寺院借著高峻山勢建起。廟宇盤空而出,佛案上燃的香菸氣繚繞。敞開衣襟,對著的是層疊的青山。下馬撫摸著藤蘿,來到清幽的修行之地。
這首詩運用了典故和借代。「鷲嶺」本為印度靈鷲山的簡稱。據說靈隱飛來峰是從印度靈鷲山飛來的,世人常用「鷲嶺」借指靈隱寺。
「煙蘿」是「借代」。草樹茂密,煙聚蘿纏,謂之「煙蘿」,借指幽居或修行之處。
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駐蹕靈隱。康熙二十八年(l689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到杭州,便為靈隱寺和飛來峰留下詩句。
杭州靈隱景區康熙皇帝御碑亭(新建)
1699年南巡又到靈隱寺
康熙第三次南巡,三十八年(1699)二月初三啟程,三月廿六駐蹕杭州,廿九日離杭。期間,康熙帝奉太皇太后鑾輿赴雲林禪寺敬香,賜金佛一尊、香金五百兩,御書「禪林法紀」四字匾額並對聯一副「」。御書「飛來峰」三字勒石,御製《再過鷲峰》七言詩一首。賜帑金重修了上、中、下天竺寺。
康熙御書「飛來峰」三字勒石(飛來峰現存)
康熙御題聯
禪心澄水月 法鼓聚龍魚
康熙御製雲林寺詩一首
無為幾事少,問俗駐林邱;
衛騎森嚴減,爐煙靉靆浮。
鳥啼香界古,花綴梵筵幽;
野徑春風引,輕鋪細草柔。
康熙御製靈鷲詩一首
何處飛來一塊石,嵌空巖竇作玲瓏;
下臨巨澗淙淙冷,上陰長松謖謖風。
1703年再次聖駕靈隱寺
第四次南巡,四十一年(1702)九月廿五啟程,四十二年(1703)二月十五日到十八日4天,康熙帝駐蹕杭州。康熙皇帝再一次聖駕靈隱寺,賜御書《金剛經》一卷,《心經》一卷。御製《再過鷲峰》詩一首。
《心經》是康熙帝喜歡臨摹的佛教經卷 他常御書《心經》賜贈
御製《再過鷲峰》
愛此清幽一徑深,馬隨泉響入雲林;
蒼苔古洞何年鑿,脈脈韶光自賞心。
靈隱寺天王殿前西側御碑亭
1705年第四次到靈隱寺
第五次南巡。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二月初九啟程,四月初三到杭州。康熙皇帝又次幸駕靈隱寺,賜住持慧輅御書金扇一柄,石硯一方。
康熙南巡御賜金扇樣式 扇面有康熙帝御筆題字
同年,靈隱寺建御碑亭。至今,靈隱寺御碑亭仍清晰可讀康熙御筆題詩:
靈是西方鷲,飛來住岌峨;
名山觀不少,此地比寧多。
法苑開龍象,清徑沲蔚蘿;
諸天應欄護,御輦昔曾過。
靈隱寺天王殿前東側御碑亭
1707年第五次到靈隱寺
第六次南巡。四十六年(1707)正月廿二啟程,四月初九到杭州,又一次到靈隱寺敬香,賜人參二斤,香金四十兩。
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亂,二十二年收復臺灣,清朝基本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此後,清朝進入穩定發展時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首次南巡實為東巡,起因於清朝基本完成國家統一,適逢甲子年,仿照《尚書·舜典》聖王泰山巡狩之舉,出遊巡視。這次南巡,康熙帝跑到南京就返回了。康熙帝的首次南巡,最大的意義在於政治上的象徵性。他於江寧(今南京)謁明陵,承認明朝統治的合法性,以爭取江南士大夫人心;至曲阜祭孔,表明接續了儒學道統;祭泰山,象徵著天命所歸,頌清功業。
《康熙南巡圖》局部
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順京杭運河南下到杭州,五次駐蹕靈隱,表現出對佛教文化的認同和讚許。當然,靈隱的奇特的自然風光令康熙帝流連忘返,特別是靈隱寺作為東南佛國的標杆,他為靈隱寺留下許多墨寶和詩句,在當時具有政治意義,這也充分說明杭州靈隱寺在清朝時備受皇室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