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到來之前,我們會心懷期待,希望儘快遇到命中的另一半,開啟兩個人的浪漫時光。
可是,許多人身處戀愛中後,卻會發現,生活並不是像自己想像的那般美好;兩個人之間的愛不容置疑,可是,偏偏對愛情看得很重,很難從中找到安全感。
「缺愛」是一種心理現象,與一個人的生活背景,以及性格特徵不無關係。而從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來看,如果一個人,在早年的時候,無法得到愛的滿足,那麼在將來的生活中,很容易出現這種心理狀況。
當「缺愛」的人,迎來愛情之後,他們會在兩個人的相處中,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因為對情感過於期待和重視,如果把握不當,他們很容易有過敏的表現;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容易讓「缺愛」的人產生遐想,會聯繫到對方是否重視自己,是否深愛自己。
曉敏在舅媽的安排下,通過相親,認識了一個優秀的男生。而男生,也表現出與她交往的渴望,於是,兩個人的愛情,順理成章的到來了。
當遇到曉敏的時候,我調侃的問她,戀愛的日子,肯定過得很幸福吧!
誰知道,曉敏皺著眉頭說,自己在這份愛情中,總是難以控制情緒,明明很喜歡他,但是卻容易惹對方生氣;所以,一場戀愛下來,讓她感覺心力憔悴,用兩個字來形容戀愛的感受,那就是「很累」。
和男友在一起的時候,曉敏會不由自主地追問他,是不是真的愛自己,戀愛之後是不是能走進婚姻。不厭其煩的追問,讓男友逐漸害怕和她相處。
而看不到男友的時候,曉敏也會忍不住的猜想,他是不是有新歡了?接下來,他會不會主動提出分手?
迎來愛情之後,曉敏的心思,似乎都放在了對方身上;明明喜歡男友,可是總忍不住去懷疑、去質問他。結果,曉敏感覺思維越來越亂,實在沒有幸福感可言。
從心理學方面,來解讀曉敏的舉止,其實是一種,在愛情中找不到自信的表現,而究其原因在於,曉敏是一個「缺愛」的姑娘。
在她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爸媽就離異了,對離婚還缺乏足夠理解的曉敏,在懵懂中選擇和媽媽一起生活。
雖然說,爸爸還會時不時的為她打來生活費,但是曉敏的成長過程,只是在媽媽的呵護中度過的;而這樣的單親家庭下,曉敏逐漸形成這樣的性格,那就是孤獨、敏感。
曉敏知道,自己是個缺乏父愛的女生,同時,當她意識到,爸爸媽媽再也不會在一起生活時,在媽媽的言行中,曉敏學會了質疑。
但是,愛情的美好,也會讓曉敏情不自禁的去期待;而在談情說愛中,她依舊無法走出「缺愛」的影子。
因為重視這份愛情、重視對方,所以曉敏會期待著,能與男友從戀愛走到婚姻,並且這樣一直牽手下去,直到白首偕老。
可是,「缺愛」的曉敏,無法擺脫胡思亂想的習慣,如果說,男友無法了解到她的真實心理,只會被她的行為所連累。
有位禪師,這樣來講述我們的苦惱,生活中的大家,會被「得不到」與「已失去」所連累。患得患失,是許多人勞累、煩惱的根源。
遇到愛情之後的曉敏,也是如此,童年的經歷,讓她對「愛」有著更多的期待和需求;因為期望值過高,所以,她逐漸陷入患得患失的煩惱之中。
曉敏期待獲得男友的真愛,可是「缺愛」的她,又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男友每每有一些難以理解的舉動,曉敏都會不由地陷入沉思之中,感覺自己的愛情遭遇到了挑戰。
缺愛的女人,在愛情中容易疲勞,她不厭其煩的,希望能從對方那裡,獲得對愛情的肯定。可是,時而久之,卻會讓男友無法理解她們的舉動。
而當男友表現出厭煩的時候,則會進一步加深她的質疑,不僅讓女人越發疲憊,而且很有可能讓這份愛情無法以圓滿收尾。
當看不到男友的時候,她就會猜想;當男友不主動聯繫自己的時候,她就會心慌。
「缺愛」的女人,對愛情真的很重視,她渴望獲得真摯的愛情,希望能有一個人,陪伴在自己的身邊,去寵自己、呵護自己,任時光流逝、光陰荏苒,他都能不厭其煩地陪伴在左右。
可是,這樣的女人,同樣也會很累,因為愛的真誠、愛的徹底,所以很難理性的去處理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從而讓這份愛情紊亂如麻。
「缺愛」的女人,更需要男人的呵護,雖然她會有一些絮絮叨叨,但是,那完全是出於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