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這部小眾紀錄片的人,相信都會記得那個半百博士李仲生。
李仲生終究成為了了日本千葉大學第一位「經濟學博士」,也實現了回國報效祖國的理想,任教首都經貿大學,並出版了《沒有播出的故事》一書。
他那種九死不悔的求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拼搏精神,以及追求人生理想時不服輸、不放棄的悲壯,確實值得所有人思考和學習。
可是,他的成功也一度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因為他走向成功的過程過於悲壯,為了那一紙文憑帶給了家人太多難以承受的痛苦。
報效祖國的途徑很多,甚至有人認為他報效祖國這個理由很生硬和空洞。
所以,對他用14年的大好時光去攻讀一個學位,雖說最後圓了夢,也有很多人認為不值得。
而李仲生選擇的方式,也確實讓人很難定義他到底是中華民族這種傳統文化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
說實話,當時看這部紀錄片的年紀還小,我對李仲生的那種執著並不理解,只是為他的妻女抱屈。
可是,現在再看,好像有點明白李仲生的所作所為了,或許那就是我們現在缺乏的一種精神。
01、東渡日本,成為35歲的高齡留學生
1951年,出生於一個北京高知家庭的李仲生,卻因十年動亂缺失了那段最寶貴的學習時光。
直到33歲,他才讀了中專。
沒上過大學的李仲生對大學有著強烈的嚮往,心心念念的想要讀博、做學者,甚至改變當時的教育現狀,所以他給女兒取名叫李博。
有一次李仲生得知在日本上大學不限制年齡,對沒上過大學一直有遺憾的李仲生,立刻就萌生了去日本留學的念頭。
所以,1986年,已經35歲的李仲生就離開妻女,只身前往日本求學。
而這一去,就是14年。
期間,李仲生面臨的不只是學校的考場,也是人生的考驗,也補齊了前面幾十年錯過的那些沒能入學的缺憾。
李仲生在日本的求學軌跡:
35歲,自費留學日本,先是在偉識外語學院日本語學科學習日文;
37歲,在日本城西大學經濟系攻讀經濟學 ,41歲獲城西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 ;
44歲,獲城西大學大學院(研究院)經濟學碩士學位;
45歲,考入日本國立千葉大學大學院社會文化科學研究科,專攻人口經濟學博士學位;
49歲,獲得千葉大學大學院博士學位。
跨度如此長的時間,不說在消費高昂的日本,李仲生還要打工維持生計,就是在國內,估計都很少有人堅持下來。
當1996年,紀錄片《我的留學生活》的導演張麗玲聯繫上李仲生開始跟蹤拍攝他和他的家庭時,已經是他到日本的第10個年頭了。
當時的李仲生正在攻讀國立千葉大學專攻經濟學的博士學位。
他的妻子李婧和女兒李博也一起來到了日本,為了讓他專心讀博,李婧去洗碗賺錢,獨自挑起養家的重擔。
只是盼望著他能儘快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改變家庭命運。
那時,李仲生的一天也是被安排的滿滿的,每天寫論文的時間都有12小時左右,睡覺時間只有4、5個小時。
妻女也習慣了狹小的出租屋裡他每天晚上敲打鍵盤的聲音,似乎每一聲敲打的都是一家人的命運和希望。
當時,這個家庭過得艱苦但充滿希望。
02、KKC事件受騙,被妻子掃地出門
但是,變故發生的是那麼猝不及防!
在攝製組開始拍攝李仲生的當年,日本爆發了震驚全國的,到當時為止日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詐騙案,KKC事件。
這次詐騙事件,導致無數日本家庭陷入困境,其中,也有李仲生一家。
李仲生聽信了朋友的話,瞞著妻子,把她幾年來給人洗碗一點一滴掙得400萬日元血汗錢投入進去。
結果,落得個血本無歸不說,還欠下巨額債務。
這也是李仲生最受人詬病的一件事了,專攻經濟的他卻在這樣的事上犯了錯,也不可謂不諷刺了。
當然,他的解釋是,他當然知道如此高的收益背後肯定存在風險,可是想回國國辦一所學校了的想法,大賺一筆的欲望和貪念戰勝了理智。
氣怒交加的妻子為此事大受刺激,把李仲生掃地出門。
從此,李仲生帶著他的電腦和書,與妻女分居生活,在一間不到5平方米的鬥室,邊打工邊繼續他的博士學業。
他每個月的生活標準降到了最低,靠著最便宜麵包充飢,有時奢侈一把買一個最便宜的魚罐頭,就算是補充營養了。
可以說,那樣的條件下,已經不是生活,而是生存了。
他在飯店打工、當服務員,對學業也是竭盡全力了,在他那個年齡來說,體力和腦力的消耗也是不好熬的。
可讓人看得心疼的同時,也不得不說他是咎由自取。
03、論文答辯三次,只為圓博士夢
可李仲生又是幸運的,他有個懂事的女兒,十幾年的妻子在分居一段時間後,與他的關係也從一開始不說話到轉向緩和。
聖誕節時,他帶女兒過節,其實他身上只有一萬日元。
女兒懂事地只選了一支筆和一塊橡皮,兩人吃的一頓好的,也不過是一碗湯麵和一碗炒麵。
分居第二年過除夕時,李婧可憐他的處境,也叫了他一起回家吃了頓團圓飯。
即使還是沒什麼溝通交流,可看到妻子無助幽怨的淚水和女兒的懂事,李仲生心中所有的感慨,化作那首名曲——《我的太陽》:
Che bella cosa e' na jurnata 'e sole多麼輝煌那燦爛的陽光n'aria serena doppo na tempesta!暴風雨過去後天空多晴朗
這也是,李仲生一家在這部紀錄片裡那集的片名。
兜兜轉轉,李仲生終於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了他那長達50萬字的論文,然後是全家齊上陣的爭分奪秒的複印和裝訂。
可是,後來發生的事,對李仲生來說好比晴天霹靂一樣。
他的博士論文第一次答辯沒通過,因為在日本,經濟學的博士學位的獲取要比醫學和工學更難。
這次的打擊,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來說,對李仲生來說都是巨大的。
他迷茫了一陣,接著又發了一個更加決絕的誓願:「我死在日本也要拿到博士學位!」
他用了一年時間重新修訂論文,1年之後,再次遞交論文申請答辯。
可這次,他仍然沒能通過日本人在嚴苛的博士論文審核。
不服輸的李仲生這次也沒被打倒,繼續修改增減原先的論文。
終於,在他讀博的第五年,第三次遞交論文,這次答辯通過了,他順利獲得了博士學位。
此時,他已經過了49歲了。
1999年,《我的留學生活》結束拍攝,在日本上映,引起日本轟動,2000年,在北京電視臺播出。
其中,記錄李仲生家的《我的太陽》這集,被當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楊河清教授看到,他力主邀請李仲生回國任教。
圓了博士夢的李仲生,也放棄了日本的高薪工作機會,接下了楊院長的橄欖枝,回國成了首都經貿大學的一名教師,實現他報效祖國的夢想。
而他的妻子卻繼續留在了日本打工,即要替他償還欠下的巨額債務,還要為女兒賺取出國留學的費用……
在李仲生出了《沒有播出的故事後》,在一次採訪時,他說最對不起的就是妻子和女兒,希望以後能對他們有所補償。
可他的計劃已經又是滿滿當當了,似乎等妻子回國也很難有時間投入家庭,可對此他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所以,他也承認他這樣的人就不適合結婚,和誰在一起都是拖累別人。
04、總結
一直以來,他的行為在很多人眼裡,似乎都是不正常的。
嶽母抱怨女兒跟錯了人,妻子長時間觀察他的生活細節,得出了他百分百是有精神病的結論,就是女兒也覺得父親的精神有點不正常。
看過紀錄片之後,很多人在震撼和感動之餘,也不得不認為:「李仲生一根筋的執著像個傻子,這在現代人看來是不理智的舉動。」
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虛偽的人,畢竟他成功的代價是耗費了妻子的艱苦努力,他對對家庭責任、對女兒教育都存在缺失。
可李仲生卻認為:「如果說這種一根筋的執著是『傻』,那麼我建議年輕人應『傻』一點,只有『傻子』才能做大事。」
不過,在很多打著留學的幌子,只為去那些發達國家獲取打一個小時工能抵國內一個月的工資的高薪時,李仲生卻能夠堅持埋頭苦讀,用行動和成果證明他終將成為一個國家需要的人。
我想,能夠做到李仲生那樣的人,估計都是有特別的地方。
他們或許不被現在的價值觀所接受,可從們所處的時代往前倒推二十年,他的舉動卻正是那個時候所推崇的。
他有著那代人為追求理想而奮鬥的精神,不服輸、不怕苦的拼搏態度。
他也沒被發達國家的繁華和物慾橫流迷亂了雙眼,堅持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確實能夠讓人刮目相看。
所以,如果換個角度看,他也是個悲壯式的英雄。
雖然被時代所限,人生多了十年的缺失,可他用更長的時間去補足。
只不過,當他取得既定的成績後,卻已經到了別人半退休的年紀。
其實,他應該屬於那種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身上有著太多鮮明的時代印記,也有著獨屬於他的專注和信念。
所以,大家感動著自己的感動,爭議著他的爭議,這些對他來說都造不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