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高院下發了關於徵集全國法院第三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的通知,又一年全國法院學術討論會正式拉開了帷幕。大家紛紛開始籌劃選題,收集資料,構思起自己的法學論文。那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法學論文?如何讓自己的選題脫穎而出?小編今天特別採訪全國法院系統學術討論會二等獎獲得者,唐雨蒙法官,在與她的一問一答中,梳理出一份乾貨滿滿的「法學論文修煉手冊」 。��
唐雨蒙法官曾連續四次參加
全國法院系統學術討論會
並多次獲獎
她是怎麼開始法學論文寫作的?
又從法學論文寫作中收穫了什麼?
我們請她一一解答:
您最初為什麼開始寫法學論文?
為什麼寫?這是每位論文寫作新手需要捫心自問的第一個問題。
2015年,我從布吉法庭調整到研究室,因任務分配,接觸到了學術討論會。接到任務時,我完全是懵的,一是剛剛參加工作不久,實踐經驗累積淺薄,對參加全國性比賽心有怯意,「胸無點墨氣難華」,總懷著「過幾年有積累了再寫」的想法;二是論文這個東西離我好像有些遙遠,除了兩篇畢業論文,我從來沒有寫過額外的。好在領導不拋棄不放棄,先是和我說了研究室前輩拿全國二等獎的故事,給我樹立了榜樣,後又幫我分析了個人長處,讓我從比較法方面下手,揚長避短。
第一次參賽,我寫的是消費者公益訴訟,因選題新穎,有幸被推薦到最高法院參加決賽,但水平放在那,結果當然是鎩羽而歸。雖然沒得獎,但我結識了一大批熱愛寫作的高手。每個人都會有見賢思齊的情結,當你認識了一批優秀的人,你也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想獲獎,這就是我真正開始學寫論文的初衷。後來我得了獎,卻又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學術的意義在哪?甚至一度認為自己是在浪費時間,做些無用功。直到我翻到一本書,《論文與治學》,其中說道:「學術是一種智力遊戲,是為學術而學術,為藝術而藝術,貢獻實現不實現到社會層面上都可以。思想領域的人,為社會思想庫提供一點東西,這個思想庫會在明天或遙遠的未來反饋給社會。你的思想被加入到文化庫、思想庫裡面,跟別的因子一起發酵,然後反饋給社會。」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因為我以前總想著自己的論文能改變什麼,寫作總是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和層次,但只有跳出這個動機束縛,去關心非功利的學術,興趣才是廣博的,視角才是寬闊的。細細想來,自己大抵還是熱愛論文寫作的。每當看到一篇好論文,我會為作者的奇思妙想而感動,會為其嚴絲合縫的論證而敬仰,會為其妙筆生花而驚嘆。這就是喜歡,是純粹的吸引與被吸引,這就夠了啊。
您的論文主題是如何選定的?
關於選題,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海森堡說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於解決了問題的大半。」而一個好的論文題目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❶ 具備新穎性。要「發前人所未發」,寫作前要先問自己,這個問題有沒有理論研究意義?有沒有「知識增量」?有沒有實踐指導價值?如果他人的文章已經給出了答案,你何必花費時間再寫呢。
❷ 具備價值性。題目的意義要重大且實用,屬於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或是高層關注的重難點,對完善法律制度有推動作用,對司法決策、司法改革有參考價值。
❸ 具備新奇性。這裡指的是切入點。一個問題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入口,好的切入點能夠引起好奇心,具有「眼球效應」。
❹ 忠於自己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能夠增加寫作的動力,容易觸發靈感,所以最好選擇一些與自身審判實踐相關的論文主題。
您如何搜集寫作論文的資料?
搜集資料也是門學問,這裡我推薦一本書《法科學生必修課:論文寫作與資源檢索》,裡面基本囊括了中外文資料庫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就我個人的感悟而言,搜集資料時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有兩點:
❶ 聚焦核心期刊。古人云「取法乎上」「鑑必窮源」,資料收集也是,要圍繞選題尋找最優秀的論文看,向這個領域內的大師學習。
❷ 儘可能擴大資料收集的範圍。我們不能局限於尋找「近連接點」,還要學會尋找「遠連接點」。比如研究外國法查明,搜索資料的時候,不能僅搜索這個關鍵詞,還得有部門法思維。只有理解國際法、國內民事訴訟法乃至大訴訟法的發展脈絡和趨勢,在一個大背景下看小問題,才能研究的更透徹。除此之外,還得去研究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人文哲學學科都是相通的,並不孤立存在,學科交叉的地方往往創新點最多。以前看一個社會學家說研究信任論時,從一本生物學的書中尋找到靈感,把生物行為理論引入解釋人類行為,看完頓時驚嘆其腦洞之深遠。當然,遠連接點的尋找與個人思維能力高低有很大關係,不過這是可以不斷修煉的,當你樹立了這個意識,帶著這個想法去閱讀資料,總有一天也會打出最美妙的「乾坤大挪移」。
開始動筆後,怎樣才能寫出一篇好文章?
具體的寫作過程,包括撰寫提綱、具體成文、反覆修改等階段,每一步都有很多方法。關於如何寫論文的文章和書籍也浩如煙海,梁慧星教授、陳瑞華教授、朱蘇力教授都有相關的論述。方法論很重要,但我認為,實踐才是重中之重。
如何邁開成文的第一步?我們中國茶道中有「守」「破」「離」之說,書道中有「初學平正,務追險絕,復歸平正」之說,講的都是學習一項技能必須經歷的三個階段,即先模仿,後突破,再超越。具體到學術論文寫作中,你可以先把歷年獲獎的論文集拿出來,學習他們如何擬標題,包括大標題、一級標題、二級標題的擬法,學習基本的論證方法,先讓自己的論文在形式上像一篇獲獎論文,之後再慢慢追求實質的突破。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元朝有個文學家叫戴表元,是南宋鹹淳年間的進士,人稱其文「化腐朽為神奇」,問其訣竅。答曰:「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三番思考,從陳言到精語,說的就是人類認識逐步深入的過程。普通人在第一步就停止了,而專家會做到第三步。所以,很多時候普通人和專家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他願不願意沉下心,一遍一遍去思考修改。你用不斷精心修改的心對待論文,論文一定會給予你相同的回報。反過來說,如果你前期花了很多時間寫論文,最後卻不願意花時間修改,失去了臨門一腳、帶來質變的機會,豈不是非常可惜。
論文寫作給了您什麼樣的收穫?
有人說寫作是一項反人性操作,當你踏上寫作之旅,意味著大腦要進行綜合加工、歸納提煉的痛苦過程,不過絞盡腦汁的結果帶來的不僅是一篇高質量文章,還有能力的提升和成長的快樂。
❶ 一為閱讀之樂。要寫好一篇論文首先需要大量的閱讀,看論文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看大師級人物寫的論文,會遇到很多理論知識,晦澀難懂。但是當你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密度集中性閱讀,你會發現自己的閱讀速度明顯提高。這就像資本經歷過漫長原始積累後呈現出的滾雪球之狀,此時你的閱讀能力已實現質的提升,而好的閱讀能力對工作、生活都會有很大幫助。
❷ 二為思考之樂。寫作的過程是一個嚴格的思維訓練過程,綜合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認識事物的能力缺一不可。這份能力又會反過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其他事情。舉個例子,我曾向一位高手學習如何借鑑域外,他說,對待域外之道,不僅要看別國好的,也要看壞的,好壞互動構成一個整體,才是真實的存在。因此,寫論文不能只顧批判式思考,也可以換一個角度,帶著同情式視角去看待問題。這讓我很受感動,想起中國書法中有個術語叫「計白當黑」,說的是看書法作品不能只看黑色的線條,也得看白色的留白,還得看黑白的互動,疏密之程度。原來,任何技藝都是相通的,我通過寫作鍛鍊了整體思維,反過來又能更好地理解書法,真是奇趣無窮。
❸ 三為合作之樂。學術討論會是一個合作的平臺,作者們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與他人並肩作戰、共同學習。我非常感謝給過我無私幫助的組織者和指導老師們,在他們的指點迷津和思維碰撞中,我得到了提高。我也感謝一同參賽的同事們,在和你們的溝通、交流中,我開拓了視野,不斷推動我認識自己、突破自己。
關於論文寫作,您還有什麼想說?
詩人賈島曾說:「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論文寫作過程清苦而漫長,從選題時的迷惘無助,論述遇到瓶頸時的輾轉反側,再到論文點評時的醍醐灌頂,重構論文時的艱澀困頓,最後到茅塞頓開時的左右逢源,每一次寫作都是一種磨鍊,一次經歷,一段成長。
寫作是一種輸出能力。只要是除去天賦,在能力範疇內的東西,都是可以訓練提高的。任何能力背後都有一套自有的邏輯和規律,寫作也一樣。只要你發現了規律,掌握它,並反覆訓練,就能實現逐步的提升,最後完成質的突破。
最後,感謝各位領導大力支持,能夠給予我這個平臺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不當之處,請指正。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看完唐雨蒙法官的法學論文寫作心得,你是否獲益匪淺?不如現在就化理論為實踐,端正心態,選好題目,平心靜氣,開始你的法學論文創作吧。
只要堅持,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穫!
來源 | 唐雨蒙
原標題:《法學論文真的很難寫嗎?聽聽她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