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一幅叫《開學》的圖片被熱傳。
圖中一位年輕的媽媽正在送孩子上學,她左手拿著手機,右手拉著孩子,笑的陽光燦爛,而要上學的孩子卻嚎哭不止。
這位媽媽之所以笑的這麼開心,是因為「神獸歸籠」了,孩子有了託付,自己心中仿佛搬開了一塊「頑石」。
剛剛過去的開學季,有多少父母有這種託付的心態呢?
01
我在孩子身上犯了個大錯
我女兒小雨,今年10歲。
為了不讓她「輸在起跑線上」,我曾為她報了不少培訓班。
舞蹈、唱歌、書法、戲曲等,儘管孩子辛苦,我們也操心,但想到能讓孩子有個特長,再累也算值了。
然而,一晃幾年過去了,卻發現孩子啥興趣都沒了,所謂的特長也不比別人家孩子突出。
特長沒培養出來,連學校正常的學習也受到不少影響。
這讓我陷入無限的煩惱,而此時女兒同學小丁的經歷讓我幡然醒悟。
小丁從小學一年級就喜歡滑冰,於是她媽媽就給自己和女兒都報了滑冰的興趣班。
每到周末,小丁就在媽媽的陪同下到滑冰場練習。
儘管教練認真負責,示意不用全程陪同。
可小丁的媽媽依然次次到場,除了換衣、拿水、按摩、給孩子做好後勤,自己也會跟著教練一起學習。
有了媽媽的陪伴,小丁越練越帶勁,經常待在滑冰場一天都不肯回來。
空閒的時候,小丁和媽媽還會在網上觀看別人滑冰的視頻,學習別人滑冰的技巧。
兩人這樣一堅持就是三年,小丁的滑冰技術提高很快,還在市裡的滑冰比賽中奪得了金獎。
滑冰真正變成了小丁的熱愛,小丁也因此更加自信。
想想女兒上了幾年興趣班卻一事無成,我作為母親竟沒有一樣認認真真地幫助她、支持她,與她一起探索和成長。
總覺得想上的班報了,一次不落地學了,自然就會得到想要的結果。
把孩子託付給培訓機構,把教育責任轉嫁給他人,只會耽誤了孩子。
託付心態,是父母在孩子身上犯過的最大錯誤。
02
高考235分的「清華錄取通知書」
教育孩子如育花,唯有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才能成功。
父母甩手的「放養模式」,養不出優秀孩子。
鶴壁市周女士將兩個孩子送到該市遠大培訓學校,該校承諾經過培訓,可以考上市高中或者市外國語中學。
「只要『糧草』充足,成績的事不用擔心。」
在培訓機構的拳拳承諾下,周女士花了22.76萬元,然後就放心地當起了甩手掌柜。
既不關注培訓機構的教學情況,也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效果。
結果,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小孩中考成績總分只考了220分,物理只考了2分。
在孩子考試失敗的眾多原因中,家長最應該反思的是「拿錢換分」的託付心態。
還有一件事也令人深思。
今年廣東雷州一名高考生曹某,高考結束後,發現自己的成績只有235分,卻謊稱自己考上了清華大學,並偽造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而父親卻信以為真,還拉起了橫幅,擺起了宴席。
東窗事發後,很多人指責考生曹某,其實他的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自己的孩子幾斤幾兩都不知道嗎?」
「但凡父母去過一次家長會,打過一次電話給老師,也不會被孩子騙的團團轉。」
他把孩子的未來和希望都託付給了學校,自己卻沒盡到父親的責任。
孩子的成長成才,離不開父母的盡心盡責。
沒有父母參與的成長,是不完整的,也是危險的。
任何的託付,都是一種豪賭孩子未來的僥倖,都代替不了父母的責任。
03 父母對孩子,
不是驗收成果的甩手掌柜
蘇格拉底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你的內心。
父母的責任應該是喚醒,是引導,是陪伴。
在今年的高考中,浙江考生趙啟琛是一匹分外惹人眼球的「大黑馬」。
高一時數度全班倒數第一,而最後竟以705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談到成績時,他最想感謝的就是他的媽媽。
在他屢屢墊底,幾度自暴自棄的時刻,是他的媽媽一直安慰和鼓勵,才有了他後來的精彩逆襲。
「考砸了,他就找我發發牢騷,我就安慰他、給他擁抱,我也沒有別的辦法,一直寬慰一直寬慰,一天天的就過去了。」
母親的陪伴和付出,點亮了趙啟琛漆黑前行的路。
湖南有這樣一位母親,每天騎著摩託車陪12歲的女兒跑步。
女兒現在6年級,一次偶然的機會,校長發現她有跑步天賦。
於是女孩開始了訓練和比賽,她每天都要堅持跑步兩小時。
女兒熱愛跑步,她希望能夠獲得冠軍,為國爭光。
媽媽沒有簡單地將孩子丟給學校、丟給老師去訓練,而是每天陪著女兒練習。
由於跟不上女兒的速度,媽媽只能騎車陪練。
其實,孩子的成長的每一步,都需要父母的引導和陪伴。
被稱為「國民好媳婦」的劉濤,曾笑稱自己一直是孩子的「陪練」。
原來,為了全面培養孩子,劉濤自己報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
小孩子有時候毅力不足、沒長性,她就當起了「陪練」。
「我當陪練,陪著陪著,孩子也就堅持下來了。」
在劉濤的「陪練」和引導下,她的一對兒女紫嫣和子京,可稱得上是「十項全能」,芭蕾、鋼琴、跆拳道、遊泳、書法等,樣樣不凡。
「對孩子來說,母親這個角色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正因為有了孩子,有了家庭,你才會更有一種衝勁,更有一種責任心。」
04 好的家庭
是父母和孩子互相陪伴,彼此成長
有人說,教育孩子,最後拼的就是父母。
深以為然。
拼父母,不僅僅拼的是你給孩子多少資源,拼的更多的是你對孩子的責任和付出。
父母有豐富的資源當然是好的,可以為孩子教育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
而我們更多的父母,大都是普通家庭,沒有更多的財富,沒有更多的資源,也沒有更多的人脈,我們能給予孩子的,更多的是對孩子教育的責任。
在我給女兒盲目地報了幾個培訓班後,很慶幸地克服了自己的託付心態。
那段時間,結合實際,我引導女兒把重點放在了英語學習上。
儘管我還為她報了課外的英語輔導班,但我並沒有象往常那樣一報了之,當她學習的「局外人」。
針對她英語單詞記不住、閱讀能力差的問題,我和她如實分析原因,一塊制定學習計劃。
我在網絡上找了很多方法,早上陪她一塊讀課文,晚上利用思維導圖幫她記單詞,遇到疑難問題一塊商量解決。
經過半年的陪伴和學習,她的英語成績順利進入了班裡的前十名,在學習上也更加自信了。
更重要的是,在陪伴孩子成長中,我完成了作為父母的擔當蛻變。
莫言說,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現在,學校各年級都已經開學了,很多父母眼中的「神獸」終於「歸籠」了。
但作為父母,教育責任千萬不能「歸籠」,更不能抱有僥倖的託付心態。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親愛的,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上一篇推薦篇
更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