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工作攻堅年 提升幹部執行力】
科技支撐 助力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梁鳳翔 王紅豔 通訊員 李琳偉 王玉鴻 張煬 )濟寧市通過推廣應用信息技術、引進創新人才,為農業產業提供全產業鏈數據支撐,推動傳統農業向智能化生產轉型升級,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眼下,金鄉縣國際蒜都中心基本建成運營。在這裡,大蒜種植面積、倉儲、出口、行情等6類數據一目了然,而以前不少當地公司都是從別處購買數據。「購買數據費用比較高,也不精準。現在這個數據包括各個國家的進口數量,我國的種植面積、每個大蒜產區的面積等數據,對我們來講非常方便快捷。」金鄉縣和福隆食品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孫冬輝對記者說。
及時、精準掌握各類數據,是蒜商生產經營的關鍵。前不久,聚龍集團聯合海爾數字科技展開合作,用物聯網技術搭建全新的農業種植示範平臺,一顆大蒜從種植到上餐桌,都有了可追溯體系。
據金鄉縣聚龍集團有限公司大蒜基地總經理李秋麗介紹,通過平臺體系,從大蒜的種植、施肥、溫溼度,包括病蟲害等全程追溯,畝產提高5%到10%,產量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據統計,金鄉縣擁有大蒜出口、加工企業約1400家,當地積極對接國家部委,對企業、農戶進行數據收集,實現數據整合。
濟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金鄉)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韓洪方說:「大蒜種植面積方面,和國家農科院進行合作,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全國131個大蒜主產區,以縣為單位進行數據監測。」
今年上半年,金鄉縣大蒜及其製品出口量為22.1萬噸,同比增長87.3%,加工出口量牢牢佔據全國七成。蒜都中心大數據平臺的建成應用,將為大蒜產業的優化布局提供全產業鏈數據支撐。
金鄉縣大蒜產業信息協會秘書長張宏波表示,「把大蒜產業鏈的每個信息進行梳理、整理、發布,指導蒜農進行生產經營,金鄉大蒜由人力經營為主提升至算力經營為主,助推產業持續振興。」
通過創新要素向農業注入,延長、做強、優化農業產業鏈,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在鄒城國家農業科技園,蘑菇工廠又一批產品即將下線。
「夏天高溫,要想吃到這種菇,靠傳統大棚是不行的。可是在這樣的培育室裡,溫度、溼度、通風、光照等全部採用智能化控制、通過物聯網管理,一年365天都能採收。金針菇、杏鮑菇等品種工廠化生產技術簡單、周期短,產量相對較高,所以企業基本都是生產這幾個品種,很單一,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也不強。」山東常生源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常猛對記者說。
為了探索先進的種植模式,常生源菌業有限公司建成了鄒城第一個蘑菇工廠。在一個佔地100平米的菇房內,每年能採摘新鮮蘑菇168噸。但隨著產量幾何級數的增長,同質化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對症下藥,鄒城市把目光投向了大家不願做、做不成的稀有品種上。而轉型需要核心技術,為了吸引創新資源,鄒城市專門拿出500畝土地,建成食用菌孵化器,用政策和資金撬動成果轉化,去年,掌握菌種開發核心技術的李曉博被引進鄒城。
山東省科創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曉博說:「品種的更新迭代,甚至下一步做藥食同源的珍優食用菌品種,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現在,鄒城國家農業科技園正在推動智能設備製造、食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行業與食用菌生產企業深度融合。為此,鄒城市今年投資2000萬元打造了一個公共研發平臺,國內外30多家科研院所匯聚在園區協同攻關。
鄒城市科技局局長蔡慶華表示,「靠企業單打獨鬥的話,成本和周期都會比較長。因此這個時候政府就應該扶持引導,把手中的資源變成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力爭將來要形成百億規模,這百億規模裡邊不僅僅是有食用菌的種植,更應該有附加值高的部分。」
今年以來,濟寧市把創新作為引領農業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加快資金、技術、品牌、信息等要素融合滲透,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截至目前,全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創新團隊數量達到23個,團隊成員120人,通過開展試驗示範、技術指導和科技服務等形式,與高等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共推廣新品種65項,新技術63項。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