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東境,蘇浙皖三省交界處。東鄰浙江省長興縣和安吉縣,東北與江蘇省溧陽市和宜興市交界。東臨杭嘉湖,北倚蘇錫常,周邊「兩個半小時經濟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個省會城市和16個大中發達城市,是安徽省唯一與蘇浙兩個發達省份毗鄰接壤的縣份,是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南北經濟的結合點,是華東沿海經濟挺進安徽等中西部地區的第一站。根據宣城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共廣德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在十三五計劃內廣德縣將撤縣建市——廣德市。廣德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區域面積 2145 平方公裡,轄6鎮3鄉,136個行政村(社區),人口51.5萬。廣德建縣已有1800年的歷史。廣德古稱桐汭。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國、越國、楚國。秦屬鄣郡。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遷郡治至宛陵(今宣州市)。原郡治周圍地區設故鄣縣,隸揚州丹陽郡。廣德地屬故鄣縣。
東漢建安初,「策已平定宣城以東」地區,孫吳拆故鄣置廣德縣。縣名是取美名,意在標榜「」。建安五年(200年)「徐琨以督軍中郎將從破廬江太守李術封廣德侯」。建安八年(203年),呂蒙因從孫權討伐丹陽有功,「拜平北都尉,領廣德長」。縣治在今縣城西南境內,仍屬揚州丹陽郡。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改屬揚州宣城郡。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並廣德、故鄣、長城、陽羨、義鄉五縣地立綏安縣,屬宣城郡。泰始四年(468年)改屬南徐州義興郡,不久廢。復置廣德縣,仍屬宣城郡。齊廣德縣屬南豫州宣城郡。梁紹泰元年(555年)於廣德增置廣梁郡(《隋書地理志》避煬帝諱,寫成『大梁郡')及石封縣,郡、縣治均在今廣德桃州鎮。侯景亂後還封徐度為廣德侯,廣德縣為其侯國封地。陳永定二年(558年)改郡名為陳留郡,改廣德侯國為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並廣德(《隋書·地理志》諱作『大德')、安吉、原鄉、故鄣四縣入石封,改石封為綏安縣,屬宣州。仁壽三年(603年)屬湖州。大業二年(606年),復屬宣州。翌年,宣州改稱宣城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以綏安縣置桃州,原綏安縣地分置綏安、桐陳、懷德三縣,桃州領之。七年廢桃州,並桐陳、懷德入綏安,屬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屬宣城郡。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因肅宗諱恨安祿山,改綏安縣為廣德縣,屬宣。五代十國吳廣德縣屬寧國軍宣州。五代南唐初廣德縣屬西都江寧府,保大八年(950年)在縣設廣德制置司仍屬江寧府。北宋廢制置司,廣德縣如故。宋開寶八年(975年)廣德縣屬宣州。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廣德軍,治廣德縣。端拱元年(988年)析廣德西北桐鄉、昭德、臨湖、原通、妙泉五鄉置建平縣,隸廣德軍。至道三年(997年)屬江南路,天禧二年(1018年)屬江南東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廣德軍為廣德路,路設總管府領廣德、建平兩縣,屬江浙行中書省。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佔領該地即改廣德路為廣興府,改廣德縣為廣陽縣,廣興府轄廣陽、建平兩縣,屬江南行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廣興府屬京師直隸,不久改稱廣德府。四年九月改府為州。十三年四月省廣陽縣入州,領建平縣。永樂元年(1403年)直隸南京。
清順治廣德州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改屬安徽布政使司,鹹豐四年(1854年)暫歸浙江巡撫代管,同治三年(1864年)復屬安徽省,隸徽寧池太廣道及皖南道。民國元年(1912年)4月改州為縣,不領建平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至1918年屬安徽省蕪湖道。1918年蕪湖道撤,直屬安徽省。1922年春至10月屬宣城首席縣長。1922年10月後至1930年8月屬安徽省第九行政區。1930年8月以後屬安徽省第六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德縣初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71年3月屬安徽省蕪湖地區。1980年2月屬安徽省宣城地區。2000年屬宣城市。2011年被批准為安徽省直管縣,具備省轄地級市的所有職能。根據宣城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共廣德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在十三五計劃內廣德縣將撤縣建市——廣德市。據明嘉靖十五年(1563)《廣德州志》記載:州治(今桃州鎮)共劃14坊:州署東為松關、寶華、朝嶽、興仁、仁德5坊,州署南為文明、狀元2坊,州署西為忠節、昇平、玉溪、秀遠、廟前、朝鬥6坊,州署北為興福坊。全州下設9個鄉,68個都,240個裡。清代,鄉、都、裡仍沿明制。清初,都下設保,與裡並行。裡的作用重在徵賦,保的作用則重在維持治安。康熙三十七年(1698)州守李國相在《重修福星橋記》中稱:闔州設399保。
民國元年(1912)廢州為縣,廣德縣設9區:城一區、東二區、東三區、南四區、南五區、西六區、西七區、北八區、北九區、區下設保或坊,保、坊下有甲。全縣共有200餘保,餘皆不詳。民國22年10月,廣德縣保甲編組告竣,次年元月經覆查核准:全縣共設9個區,35個聯保,294個保,3203個甲。24年底,全縣改設5個區,35個聯保,290個保,3180個甲。26年4月,全縣設5區,38聯保,288保。28年8月,又調整為5區,16鄉1鎮,181保,1961甲。同年11月,又增設景賢鎮。29年1月裁撤第一區署,所轄鄉鎮改為直屬縣政府,同時將二、三、四、五區名稱冠以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