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山大學人類學考研分析(含參考書目、考研經驗、專業目錄、錄取名單、分數線)

2022-01-03 新祥旭廣東考研


一、專業目錄、初試複試考察內容(2021屆)

 

      專業目錄及初複試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論

210英語一 或 203日語

649 人類學概論

844 人類學理論與方法

複試專業課:2305010 人類學綜合課

 

二、初試參考書目(僅供參考)

 

初試專業課參考書目:

 

649人類學概論

《人類學通論》,莊孔韶編,山西教育出版社;

《現代人類學》,周大鳴、喬曉勤著,重慶出版社;

《人類學概論》,莊孔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走進他者的世界》,麻國慶著,北京:學苑出版社;

 

844 人類學理論與方法

《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黃淑娉、龔佩華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錄取情況

 

20年錄取名單:

統考錄取4人,初試最低分357分(不含少幹計劃)。

19年錄取名單:

統考錄取7人,初試最低分374分(不含少幹計劃)。

 

四、複試分數線及錄取明細

 

2020年:

政治/外語(52分)

業務課(90分)

總分(355分)

 

2019年:

政治/外語(50分)

業務課(90分)

總分(350分)

 

五、考研經驗

 

關於專業課的問題。重申一下,我僅就應試來談。仔細研究一下中大曆年的考試題就會發現,尤其是論述題,問得越來越寬泛,涉及的是對整個學科核心理念和方法的理解,而不局限於對某本民族志或者某個理論的看法,這就不僅需要掌握各個理論學派的理論、概念,還要對學科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我是從入門書籍開始讀,先對人類學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比如弗思的《人文類型》,王銘銘的《人類學是什麼》,皮科克的《人類學透鏡》,了解什麼是人類學的視角,同樣是對人的研究,人類學和其他學科如心理學、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有了宏觀認識接下來是人類學理論學派和民族志的閱讀。理論主要是閱讀教材,我習慣幾本書同時讀,每本書的側重點和解釋都不同, 但一定會有交叉的地方,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理解。夏建忠的《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解釋得很通俗易懂,莊孔韶的《人類學概論》和《人類學通論》兩本前面都有按年代梳理的各學派理論,言簡意賅;穆爾的《人類學家的文化見解》會先把某個時期內的大背景和核心議題交代清楚,然後再分別從各個人類學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理論進行解釋,每一章都會有一個總結;王銘銘的《西方人類學思潮十講》我讀過兩遍,邏輯非常清楚,第一章總結了六十年代以前的理論範式是如何世代更替的,後面幾章按年代和各國的人類學傳統詳細論述了各學派的理念和方法。在理論上,我發現中大側重對六十年代以後新發展的考察,例如今年考了福柯對人類學的影響,《西方人類學思潮十講》對六十年代之後的理論發展解釋得很清楚,另外周大鳴的《文化人類學概論》的第二章也有對六十年代以後的理論梳理,這裡相對簡略一些。黃淑娉的《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很多師兄師姐都推薦,不過我自己只翻過一遍,它更側重六十年代之前的理論。民族志我部分是通讀下來的,還有部分只看了導言、結論或者某個章節,因為時間短任務重,所以我讀民族志是很功利的。最後自己根據讀的教材和民族志認真整理了筆記,這個過程是很用心的。其他部分比如名詞解釋和簡答題都是很常規的,不過近兩年也會出現一些新內容,對我這種跨專業的人來說根本沒聽說過,比如今年考到的「物的社會生命」,我根本什麼都不知道啊,考場上只能按自己的理解硬著頭皮編,考試結束之後看到群裡的同學討論這個概念,萬念俱灰,想死的心都有了。但現在看來,出題老師未必是真的想要看到正確答案,可能更想看一下考生的邏輯和思路吧。

理論和方法了解之後,要結合民族志自己總結梳理知識脈絡,再回到對這個學科的宏觀認識。最後,除了這些基礎知識的準備,院校老師的研究方向和論文也要了解,名詞解釋和論述題都可能會涉及。我的建議是考試前至少抽幾天計時模擬一下,考試答題紙是B5大小的白紙,字寫得規範整齊很重要。

 

六、考研真題

649人類學概論:

844人類學理論與方法

 

一、名詞解釋(共5小題,每小題10分,共計50分)

 

1.互惠;

2.能動性;

3.權力;

4.《寫文化》;

5.民族志。

 

二、簡答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計40分)

 

1.田野調查中自我與他者的關係。

2.簡述網絡時代對人類學研究的影響。

 

三、論述題(共2小題,每小題30分,共計60分)

 

1.人類學是藝術還是科學?舉例說明。

2.試述日常生活對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為新祥旭考研獨家整理!




遇到問題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諮詢

我們會全力為你解答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