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以下簡稱《一異表》)指出:整理異形詞的主要原則有通用性原則、理據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認為:「『畢恭畢敬24—必恭必敬0』(數字表示詞頻,下同),從源頭來看,『必恭必敬』出現較早,但此成語在流傳過程中意義發生了變化,由『必定恭敬』演變為『十分恭敬』,理據也有了不同。」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詞語的源頭(以下稱作「語源」)和詞語形式所表達的意義(以下稱作「語義」)都是理據,而且是不同的理據。就絕大多數異形詞推薦詞形而言,語源理據和語義理據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推薦詞形符合語源理據的同時也符合語義理據。二者不一致往往是由於使用中意義發生了變化或最初使用了假借字造成的。本文主要討論語義理據,語義理據主要是指語素義和詞義相吻合(參看《一異表》),並以「畢恭畢敬—必恭必敬」和「翔實—詳實」兩組異形詞的詞頻變化來說明語義理據對選取異形詞推薦詞形的重要性。下面分別對「畢恭畢敬—必恭必敬」和「翔實—詳實」進行討論。
《〈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說明》(以下簡稱《說明》)指出:「『必恭必敬』這一成語,出自《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這個成語原來是『必定恭敬』的意思。後來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將它用作『十分恭敬』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將『必恭必敬』作為一個整體理解,而不能將其中的『必』理解為『畢』或『十分』的意思。『必』不通『畢』。『畢』有『全部』『完全』的意思,與此成語的新義較為接近,故『畢恭畢敬』佔了絕對優勢。從眾從俗,宜以『畢恭畢敬』為推薦詞形。」《一異表》也指出:「從目前的使用頻率看,『畢恭畢敬』通用性強,故以『畢恭畢敬』為推薦詞形。」
以《現漢》出版、《一異表》發布以及推薦詞形的改變為節點[1],我們又核實了這組異形詞的詞頻。檢索「《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1946—2019)」(以下簡稱《人民日報》)和「讀秀知識庫」[2](以下簡稱「讀秀庫」)得到以下數據,詳見表1。檢索時間為2020年5月(下同)。
表1「畢恭畢敬」「必恭必敬」在《人民日報》和讀秀庫中的詞頻 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和讀秀庫中的「畢恭畢敬」「必恭必敬」具體詞頻雖然不同,但是二者的比和走勢基本是一致的,詳見圖1、圖2。圖1「畢恭畢敬」「必恭必敬」在《人民日報》中的詞頻變化《現漢》1978年12月第1版出版以前,當時「畢恭畢敬」比「必恭必敬」詞頻高,但差距不是很大。1946—1978年《人民日報》中「畢恭畢敬」和「必恭必敬」的詞頻分別是36和15,它們的比是2.4比1,1956—1978年讀秀庫中「畢恭畢敬」和「必恭必敬」的詞頻分別是801和551,它們的比約為1.5比1。《現漢》主要依據語源理據以「必恭必敬」為推薦詞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推薦詞形的詞頻不升反降,差距拉得更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現漢》出版之後,《一異表》發布之前,1979—2001年的23年裡,《人民日報》中「畢恭畢敬」的詞頻是55,而「必恭必敬」的詞頻是0;讀秀庫中「畢恭畢敬」的詞頻是38887,而「必恭必敬」的詞頻是5801,它們的比約為6.7比1。2001年《一異表》發布之後,2005年出版的《現漢》第5版,根據《一異表》修改為以「畢恭畢敬」為推薦詞形。這順應了大眾對這組異形詞書寫形式的選擇,國家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和最具影響力的辭書對人們使用異形詞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此後,「畢恭畢敬」的詞頻繼續上升,「必恭必敬」的詞頻繼續下降。2002—2019年的18年裡,《人民日報》中「畢恭畢敬」的詞頻為52,而「必恭必敬」的詞頻為3,其實這3例都是原文引用[3],不是應用,不應計算在內,這樣「必恭必敬」的詞頻仍為0;讀秀庫中「畢恭畢敬」的詞頻為90778,而「必恭必敬」的詞頻為4699,它們的比約為19比1。為什麼《現漢》先以「必恭必敬」為推薦詞形並沒有得到大眾的認可,之後《一異表》《現漢》以「畢恭畢敬」為推薦詞形卻得到了大眾普遍的接受呢?其實詞頻是易於觀察到的表面現象,背後有深層的原因。「一般認為異形詞規範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應是約定俗成。但約定俗成(表現為通用性強,詞頻高)是大眾使用的最終結果,為什麼如此約定而不『如彼』約定,其背後是有理據的。」(鄒玉華2005)其背後最重要的理據就是語素義和詞義相吻合,因為形式和意義緊密相關或相一致的才易於理解和記憶,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比如一首五言絕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是很容易背誦下來的,如果把這20個字隨意打亂,並不表達什麼意義的話,要記憶下來是很困難的。所以人們在選擇異形詞的詞形時,首選語素義和詞義相吻合的。「畢恭畢敬/必恭必敬」現在是表示「十分恭敬」的意思,而不是表示「必定恭敬」的意思,「必」沒有「十分」的意思,而「畢」有「全;完全」的意思,這與「十分恭敬」的「十分」基本相合,所以人們樂於選擇「畢恭畢敬」這一詞形。「畢恭畢敬」的勝出說明了語義理據的重要性。根據以上的分析,與其說「『畢恭畢敬』通用性強,故以『畢恭畢敬』為推薦詞形」(《一異表》),還不如說是根據語義理據選取「畢恭畢敬」為推薦詞形,因為語義理據是「畢恭畢敬」通用性強的真正原因所在。這一點正如李行健、餘志鴻(2005)所指出的那樣:「在說明『通用性原則』時,《第一表》(筆者按:即本文的《一異表》,下同)特別強調語言具有約定俗成的社會屬性。但我們從《第一表》引例發現,即使『約定俗成』的『畢恭畢敬』也具有內在的理據,『畢』含有完全、充分的語素意義,因此『俗成』的成語具備了新的語素複合理據:十分恭敬。這似乎比原來的詞形更符合現代漢語中的語用意義。」晁繼周(2004)指出:「『翔實』《漢語大詞典》所提供的最早書證是《漢書·西域傳序》:『自宣元後,單于稱藩臣,西域服從,其土地山川、王侯戶數、道裡遠近翔實矣。』顏師古註:『翔與詳同,假借用耳。』從那時起『翔實』成為一個穩定的詞形,一直沿用到現在。以本字『詳』組成的『詳實』,《漢語大詞典》提供的最早書證是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若司馬彪之詳實,華嶠之準當,則其冠也。』」因此「翔實」這一詞形更符合語源理據。但是,「翔」只是「詳」的通假字,在現代漢語中它本身並沒有「詳細」的意思,也就是說,「翔」的語素義與「翔實」的詞義不相吻合,這樣就不便於學習、記憶。而「詳實」這一詞形所表達的意義正好與其語素義相吻合。人們知道了「xiánɡshí」是表示「詳細而確實」的意思後,在書寫時就會很容易地選擇「詳細」的「詳」和「確實」的「實」,書寫成「詳實」是很自然而然的選擇,而要書寫成「翔實」是需要查閱詞典或專門學習才能獲得的知識。把「翔實」作為推薦詞形,在教學生學習時一定要強調「xiánɡshí」的「xiánɡ」是「飛翔」的「翔」,而不是「詳細」的「詳」。由於不符合「語素義與詞義相吻合」的一般規律,學生需要死記,而且考試時也會作為一個考點來考學生,這樣就增加了學習負擔。如果把「詳實」作為推薦詞形,在學習過程中老師不必特殊強調,學生也不需要特別記憶,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掌握這個詞的書寫形式,而且不容易出錯。這樣的規範才符合「便於理解詞義和方便使用」(《一異表》)的規範目的,正如晁繼周(2005)所指出的那樣:「正確的語言規範應該與人民群眾的語言實踐相一致,大多數語言使用者甚至感覺不到它的約束力的存在。」相比較而言,把「xiánɡshí」書寫成「詳實」比書寫成「翔實」要便於理解、記憶和使用。所以「從字義與詞義聯繫的緊密程度來看,『詳實』遠優於『翔實』」(應雨田2000)。從中也可以看出語義理據的重要性。
《現漢》第1版出版前,1946—1978年《人民日報》中「翔實」和「詳實」的詞頻比是1比1.5,1956—1978讀秀庫中「翔實」和「詳實」的詞頻比約為1.4比1。兩組數據相對比,總的來講二者的詞頻相差不大,從二者的詞頻比來看「詳實」比「翔實」還略高。說「『翔實』一直處於強勢地位」,可能依據的是為了編寫《現漢》所搜集的100多萬張資料卡片的數據。[4]同樣,《現代漢語異形詞規範詞典》(以下簡稱《異形詞詞典》)第2版也選取「翔實」為推薦詞形,並指出:「《現漢》《新華》以『翔實』為主條,註明『也作詳實』。《辭海》『翔實』註明『亦作詳實』。《大詞典》兩詞均收,釋義相同,『翔實』註明『翔』,通『詳』。《規範詞典》以『翔實』為推薦詞形,『詳實』釋作『現在一般寫作「翔實」』。詞頻統計:翔實511,詳實124。二者為全等異形詞……根據通用性原則,宜以『翔實』為推薦詞形。」最具影響力的《現漢》以及幾部重要辭書都把「翔實」作為推薦詞形,把「詳實」作為非推薦詞形,這一定會對語言應用起到引導作用。從道理上來講,應該是「翔實」的詞頻越來越高,而「詳實」的詞頻越來越低。但實際並非如此,以《現漢》各版次出版為節點,檢索《人民日報》和讀秀庫,得到以下數據,詳見表3。
表3《現漢》出版後「翔實」「詳實」在《人民日報》和讀秀庫中的詞頻圖4「翔實」「詳實」在讀秀庫中的詞頻變化
1979—1996年(《現漢》第1、2版)的18年裡,《人民日報》「翔實」和「詳實」的詞頻分別為892和96,它們的詞頻比約為9比1;讀秀庫「翔實」和「詳實」的詞頻分別為48610和17057,它們的詞頻比約為3比1。「翔實」的詞頻比「詳實」高出很多,二者的詞頻差距很明顯,這充分顯示了辭書的引導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總的趨勢是「詳實」的詞頻越來越高,而「翔實」的詞頻越來越低。1997—2005年(《現漢》第3、4版)的9年裡,《人民日報》「翔實」和「詳實」的詞頻分別為702和217,它們的詞頻比約為3.2比1;讀秀庫「翔實」和「詳實」的詞頻分別為67324和37763,它們的詞頻比約為1.8比1。2006—2016年(《現漢》第5、6版)的11年裡,《人民日報》「翔實」和「詳實」的詞頻分別為837和421,它們的詞頻比約為2比1;讀秀庫「翔實」和「詳實」的詞頻分別為141686和52489,它們的詞頻比約為2.7比1。2017—2019年(《現漢》第7版)的3年裡,《人民日報》中「翔實」和「詳實」的詞頻幾乎持平;在讀秀庫中,「翔實」和「詳實」的詞頻比僅僅約為1.7比1。這說明語素義和詞義相吻合的詞形「詳實」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便於理解、記憶和使用,人們樂於接受,仍然在普遍地使用。從中也可以看出語義理據對大眾選擇異形詞的詞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畢恭畢敬—必恭必敬」「翔實—詳實」詞頻的走勢說明:同樣是推薦詞形,「畢恭畢敬」為大眾普遍接受,而「翔實」執行起來卻不那麼順暢。這背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畢恭畢敬」符合語素義和詞義相吻合的語義理據,而「翔實」不符合,從中可以看出語義理據的重要性。符合語義理據的規範才易於廣大民眾接受,易於推廣、易於執行,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所以規範標準的制定要順應大眾的選擇,大眾對異形詞詞形的選擇最主要的依據就是語素義和詞義相吻合。因此一般情況下,應優先考慮語義理據,儘量選取語素義和詞義相吻合的詞形作為推薦詞形。
櫥櫃 ①(~兒)放置餐具等的柜子。②同「廚櫃」。③ 可以做桌子用的矮立櫃。(《現漢》第7版)
這就是優先考慮語義理據選取異形詞推薦詞形的一個例子。[5]
當然,如果有充分的理由也可以做變通的處理。比如「草帽辮—草帽緶」,《現漢》第1—5版,《異形詞詞典》第1、2版都以「草帽緶」為推薦詞形。因為「『辮』指分股交叉編成的像辮子的東西」,而「『緶』特指用來制草帽的像辮子的帶子,與詞義的關係比『辮』更直接」(晁繼周2004),這裡也是優先考慮語義理據選取「草帽緶」為推薦詞形。但是2013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通用規範漢字表》,「緶」字不在所收錄的8105字之內,因此不宜再用「緶」字構詞,所以《現漢》第6版進行了修改,改成以「草帽辮」為推薦詞形。這就是根據國家語言文字規範做出的新的調整。
總之,選取異形詞推薦詞形,一般情況下應該優先考慮語義理據。不過選取異形詞推薦詞形涉及多種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具有其他充分理由時也可以做其他的考慮。
[1]《現漢》出版、《一異表》發布的節點按年計算,月份以半年為界,上半年出版的算作當年出版,下半年出版的算作次年出版。比如《現漢》第1版1978年12月出版,那麼算作1979年出版;《現漢》第5版2005年6月出版,那麼算作2005年出版。[2]「讀秀網」網址為https:∥www.duxiu.com/,知識查詢工具提供了對上百萬本中文圖書進行全文查詢的功能。讀秀庫現在可以檢索到的最早的年限是1956年,所以表中「1945—1955」欄中讀秀庫的數據空缺。[3]「必恭必敬」3例的原文是:「例如『畢恭畢敬』,從來源和道理上都應該是『必恭必敬』,但是現在人們都寫成『畢業』的『畢』,只好尊重公眾的習慣。」「如『畢恭畢敬24—必恭必敬0』(數字表示詞頻,下同),從源頭來看,『必恭必敬』出現較早……」。[4]為了編纂《現漢》,「光是編寫人員搜集資料做準備工作就用了兩年時間,搜集了100多萬張資料卡片」(《〈現代漢語詞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前言)。[5]目前《現漢》第7版把「廚櫃」和「櫥櫃」做異形詞處理,將來這一組異形詞有可能分化,就是「安裝或安放在廚房裡的柜子,用來放置餐具、炊具等,多為整體式的」這一新義只寫作「廚櫃」,不再寫作「櫥櫃」。因為「櫥櫃」是並列式,也說「櫃櫥」,就是柜子的意思,它原來已有兩個義項;而「廚櫃」是偏正式,信息量更大了,而且不能把「廚櫃」稱為「櫃櫥」。所以把「櫥櫃」和「廚櫃」從詞形到詞義完全分開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這樣使得「櫥櫃」詞義簡化,不再承擔「廚櫃」的意義,也使得「廚櫃」這一新詞填補了新事物的缺位而有存在的必要。
1. 晁繼周.論異形詞整理的原則.中國語文,2004(1).2. 晁繼周.語言規範、辭書編纂與社會語言生活.辭書研究,2005(2).3. 杜翔.「廚櫃/櫥櫃」的語義變遷及定名.今日語言學公眾號,2017-01-20.4. 李行健主編.現代漢語異形詞規範詞典(第1、2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2011.5. 李行健,餘志鴻.現代漢語異形詞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78—179.6. 呂叔湘,胡繩等.《現代漢語詞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7. 王寧主編.通用規範漢字字典.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8. 王迎春.《現代漢語詞典》確定異形詞推薦詞形所依據的主要原則.辭書研究,2019(6).9. 異形詞研究課題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說明.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10. 應雨田.「詳實」還是「翔實」?.語文建設,2000(9).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1—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2016.12. 鄒玉華.異形詞的語用值即標示值分析.語言文字應用,2005(1).原文刊於《辭書研究》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