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躍龍門是龍尊魚卑的體現,燒尾可以化龍,後來魚只是吉祥的象徵
魚因鮮嫩的肉質而被歷代人民喜愛著,在唐朝更是魚興盛時期也是在唐朝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魚型器具,這些器具也是代表著唐朝的文化象徵和人民的生活條件的表現。唐朝的詩人們也喜歡拿魚作詩,魚文化不僅在詩歌中有所體現而且在宗教信仰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存在,其中最為突出的則是道教。因為道教的太極圖上黑白兩個結構就像兩條魚首尾相接追逐嬉戲一樣,所以魚在道教中已經不是食物的概念了,甚至唐朝時期道教中人從不吃魚。
道教故事中經常有得道成仙的仙人是騎著魚的,所以魚可以說是道教的另一種文化符號。鯉魚雖然在大家心目中是觀賞的存在,但是在道教人眼中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為他們始終相信龍就是由鯉魚轉化而來,如果道教教徒隨意捕殺食用魚類則會遭到懲戒。雖然唐朝時期道教把魚的地位提高了不少且把魚奉為聖物,但是在他們心目中龍的地位還是遠遠高於魚的,而鯉魚只是在眾多魚類中被選為的一個可以化為龍的魚種,所以在道教中鯉魚的地位也高於普通魚種。
除了道教之外其他的人也很珍惜鯉魚這一魚種,後來在科舉考試中及第那麼就說這個人鯉魚躍龍門了。更有一些參加科舉的詩人用鯉魚來比作本人,很信任自己能夠一下子就越過龍門實現為官的遠大抱負,或者用魚來堅定自己取得功名的決心。詩中的魚看似是描寫魚類但實則寫的是人,經常有詩人用魚來抒發自己不能遇到伯樂的苦悶心情。就像「他日能為雨,公田報此恩」中描寫的一樣,雖然我現在不得志但是我心存高遠,只要有一天我和魚一樣躍了龍門幻化成龍那麼我就會報答您的恩情。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魚需要用天火燒掉尾巴之後就可以化為龍,「燒尾」這一說法也在唐朝盛行起來,也比喻的是科舉及第的意思。燒尾只是唐朝希望能夠順利進入仕途的民俗表現而已,但是從人類學角度分析燒尾是因為鯉魚躍龍門之後用天火燒掉它的尾巴才可以成為真正的龍。不論從什麼角度分析都是唐朝人希望自己能和魚一樣成為龍,希望自己能夠進入官場為國家效力,但是也隱隱約約的透漏出魚的地位上升但是還沒有超過龍。魚的文化是從遠古時期就開始的,龍文化出現較晚但因為含義與魚文化類似,所以一出現就和魚文化不分伯仲。秦統一六國之後自稱為龍,這時龍開始作為帝王的象徵出現,劉邦更是將自己與龍的背景掛鈎彰顯自己顯赫的身份,從此魚文化和龍文化徹底不平衡了。
唐朝時期龍和魚雖然都有雨神之說,但是隨著龍地位的上升加之帝王們也把年號改為神龍景龍等,龍是海神的地位完全被固定下來,龍也完全取代了魚成為唯一的雨神,魚文化的地位受到了空前的威脅。雖然很多人信任魚躍龍門也有很多人讚美魚,但是這也反映了「龍尊魚卑」的現象。魚文化從鼎盛到被龍文化取代的過程體現了人們信仰的轉移,這個結果就造成了魚文化從神端開始走向世俗。自唐之後魚文化完全成為民間的吉祥圖案,過年吃魚也有年年有餘的說法,而魚躍龍門也越來越少的用在中舉之人身上。慢慢的大家發現了魚除了有食用價值之外還有藥用價值,現在的魚文化雖然在慢慢變淡,但是它自身的價值也足夠我們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