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地鐵上班,人群裡響起手機鈴聲,是熟悉的:你的心有一道牆,我卻發現一扇窗……
是郭靜的《心牆》,初中時候聽的歌了,距今也有七八年光景。覺得有些奇妙吧,對於中學時期聽的歌曲,再次聽到時,腦海會浮現昔日的畫面。
在網易雲偶然聽到許嵩的《有何不可》,「天空好像下雨,我好想住你隔壁」,一下子讓我回到初中校園。
當時,這首歌曲是廣播音樂的常客。伴著歌曲,拾級而上,向教室走去。班上有一個男生,是廣播站的,他常常播這首歌,好像是因為喜歡的某個女生喜歡這首歌。
我也一度很喜歡許嵩當時的歌曲:《斷橋殘雪》、《廬州月》、《如果當時》、《灰色頭像》、《星座書上》……到現在都還會唱。
時隔幾年,再聽《有何不可》,依然喜歡,而且更添了一層舊時光的感動。
高一入學軍訓時認識兩個女生。一個是許嵩的歌迷,同我一起哼唱《如果當時》:
紅雨瓢潑泛起了回憶怎麼潛,你美目如當年,流轉我心間。渡口邊最後一面灑下了句點,與你若只如初見,何須感傷離別。
另一個女生,是後弦的歌迷。後弦也是同一時期的原創歌手,只是歌曲的傳唱度沒有許嵩的廣。這位女生就同我說後弦的歌曲比許嵩的好聽,是真正的原創。
喜歡許嵩的那個女生則和我說,許嵩的歌曲才好聽,諸如云云。我點點頭,不予爭辯。
那個時候,我的單曲循環是王力宏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柴米油鹽醬醋茶,一點一滴都是幸福在發芽,月兒彎彎愛得傻,有了你什麼都不怕。
初中時「非主流」盛行,年少無知的我們喜歡談「寂寞」,動不動就傷感,聽到傷心的歌曲就把歌詞當心聲,有強為舊辭賦新愁之嫌。
我也被影響了。於是很喜歡一個已過世的女歌手——阿桑——的歌曲。她的嗓音沙啞,有一種磨砂感的孤獨,《一直很安靜》、《寂寞在唱歌》、《葉子》,都是悲傷哀愁的歌曲。
還有一個原創組合,牛奶咖啡,那會還叫「牛奶@咖啡」,他們的歌曲《越長大越孤單》、《習慣了寂寞》,唱出了成年人的孤獨和寂寞。
正值十五六歲的我們,過早體會了這樣的孤獨,多麼膚淺。牛奶咖啡前幾年有一首《明天,你好》,傳唱度也高。
那時候的循環歌單裡還有這些:
鄧紫棋《回憶的沙漏》,彼時鄧紫棋在內地還未名聲大噪,偶然聽到這首歌曲,是她的歌曲當中我最喜歡的;
愛戴《唱的是寂寞》,一個不出名的歌手,「冰淇淋融化了,人心卻更冷了」;
王箏《我們都是好孩子》《越單純越幸福》《對你說》,王箏的歌曲總是安靜、溫柔,前段時間她離婚了,《我們都是好孩子》還被提起了;
《巧克力牛奶》,一首可愛甜蜜的歌,歌手是「吉祥三寶」的女孩:
「奶香飄出窗外,引來巧克力的青睞,一場黑白的相愛,無需慢慢地等待。一杯巧克力牛奶,擁有香醇的色彩,彼此不曾有傷害,訴說著溫暖的愛。」
《貝多芬的悲傷》,聲音清甜的女聲,淡淡的愁緒,訴說貝多芬的悲傷,「在萊茵河畔,貝多芬的悲傷在徜徉,詼諧夜晚,遺留在伯恩城的淚光。」也許並不很知曉貝多芬的故事,聽不大懂歌詞,但依舊喜歡旋律。
那時還有個歌手叫蔡旻佑,他的《我可以》《看不見的天空》《寂寞好了》也曾火遍大街小巷,是KTV的必點歌曲。
「我可以陪你去看星星,不用再多說明,我只想和你在一起」「我在你看不見的天空,看著燦爛的煙火,這城市孤單的人只有我。」
初中畢業聚會在KTV,很少參加聚會的我才發現原來大家唱歌都這麼好聽。我只唱了一首《我要的飛翔》,《一起來看流星雨》的主題曲。
前奏響起時,房間裡都安靜了,畢竟前面都是很鬧騰、喧譁的歌曲,這首歌有點悲,有些低沉。我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好像只張著嘴在對口型一般。
「不論失去了什麼,都沒痕跡。每一次讓淚水流回心裡,去灌溉夢想,開出奇蹟。」
我的音樂「啟蒙」很晚,初二才開始聽歌。用的音樂軟體是天天動聽和千千靜聽——這兩個軟體現在好像已經消失匿跡了。
同樣銷聲匿跡的還有一個音樂網站,「鄰居的耳朵」,現在已經是「page not found」了,網站關閉了。這個網站上有許多聽友整理的歌單,有音樂故事,還有電臺節目。
歌單大多有好聽溫暖的名字,我仍記得有:《天上的蘇打水》《媽媽說日出的時候最溫暖》《曲徑通幽處》《如詩般寧靜》。
現在我在聽的許多純音樂都是通過「鄰居的耳朵」知道的。可惜,網站已經沒有了。
總有一些喜歡的事物,消失在曾經的時光裡。你呢,有沒有哪一刻,被一段歌聲帶回曾經單曲循環的年月?記憶深處,又有哪些你與音樂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