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塔河,土塔河,流去泥沙,流去愁,土塔變成金銀塔。" 清凌凌的小河,綠茵茵的草灘,我們幾個泥猴拍著手唱童謠。聽爺爺說,土塔河的上遊原本有一座高三丈的土塔,經風吹雨打,兵燹之禍,已不復存在,可這首童謠卻流傳下來。童年的土塔河,是一條苦焦河,我們餓著肚子,裸著身子,在童謠裡期盼過頓頓吃白面饅頭,天天穿新衣服的美好生活。
" 早上土豆湯,中午土豆絲,晚上土豆片 ",我們吃土豆吃得胃燒眼綠。家中來貴客,母親打掃面櫃,父親割二兩肉,才能吃頓肉麵條。我們盼望山外的舅舅常來家裡,他會給我們帶來難得的糕點、杏子,可舅舅一年中只來二三次。望著村口,我們唱:" 拉籮籮,揉面面,舅舅來了擀麵面。擀白面,捨不得,擀黑面,舅舅笑話哩;殺公雞,公雞叫鳴哩,殺母雞,母雞下蛋哩。舅舅舅舅你回吧,下次來了給你宰只羊羔兒。" 家裡哪兒有羊羔呀,這是糊弄舅舅呀!
鄰居劉二叔小時患了小兒麻痺,走路一瘸一拐。他小名叫雞換,劉二叔 " 呱呱 " 墜地時,劉爺爺一刀斬了白公雞頭,雞命換了劉二叔命,取命 " 雞換 ",賤名好養。劉二叔一生多舛,父母死得早,沒娶上媳婦。但劉二叔脾氣隨和,他喜歡跟孩子們耍鬧,他的家就是我們的樂園。下雨天不出工,我們聚在劉二叔家,捉迷藏、打撲克、圍和尚 …… 笑聲能掀翻屋頂。我們唱:" 雞換娃,掉茄子,沒人給個老婆子,三升大麥換個老婆子,炒不來炒麥子,頭上挖了幾勺子 ……" 劉二叔一瘸一拐作勢追打我們,我們鬨笑著一窩蜂跑了。回到家,父親狠狠教訓了我:" 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學會尊重別人。" 之後,我們再也不唱這首童謠。
一晃四十載,我離開大山在城市生活。假期,我回到日思夜想的大山中。紅頂白牆的兩層小樓,平坦亮淨的水泥村道,廣闊氣派的文化廣場 …… 大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清凌凌的小河,綠茵茵的草灘,穿花裙子的小姑娘,著新衣服的
時代發生巨變,童謠也變得優美動聽。我深信,深山會越來越美,童謠會越來越令人心醉。
蔡永平
編輯丨包學楓
責任編輯 | 安娜
值班主任 | 劉宇瑋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