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相聲雜談——扇子、醒木和手絹,道具有講究

2020-12-22 窗下讀書人

傳統相聲,一桌一布,然後桌子上依次擺放了扇子、手絹、一塊醒木。這是相聲表演的最基本的用具,另還有一些場合用御子、快板等等的,這個單論。

扇子

扇子是摺扇,相聲表演用的扇子只能是摺扇,不能是其他的。這也是演出用的道具,刀槍棍棒,斧鉞鉤叉十八般兵刃都可以用它表現出來。網上搜搜少馬爺、郭德綱等說《大保鏢》等等段子的時候常能見到,冷不丁見,有時候真感覺拿了把刀似的。

也可以當做是筆,當做是一本書啊,一個菜單之類的。

還有就是就是在說一些相聲段子的時候,用來打捧哏演員,傳統相聲《口吐蓮花》就是代表作。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有相聲前輩認為在舞臺上面打捧哏演員的行為是一種極其不尊重演員的行為,這種所謂用打哏來逗樂觀眾是非常低俗的,後來這類節目就被廢止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較真,相聲表演首先他是一種表演,既然是表演就需要代入到情節人物裡面去的。就像《口吐蓮花》裡面捧哏演員扮演的是一個視財如命又容易上當的人,被逗哏演員扮演的會法術的騙子戲弄。這都是劇情需要,都是他們扮演出來的人,又不是真的。就跟拍電影一樣,挨打找揍的人多了,你怎麼不說人家不尊重演員呢,怎麼到相聲表演這兒就各種不行了?這顯然矯枉過正了。

使用扇子也是有講究的,拿起扇子三句話內就必須要用的,絕對不允許拿起扇子半天不動彈的,更不允許用扇子扇風降溫的,這都是有規矩的。傳統的相聲藝人對扇子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在傳統相聲段子《規矩論》裡面把各個行業的人用扇子總結一句話,叫做「文胸武肚僧道領,書口役袖媒搧肩」。

扇子在演員的手裡,它可以什麼都是,但是,唯獨不是扇子。

手絹

手絹是在表演某些相聲段子時候用的,比如《賣布頭》、《汾陽河》。手絹往相聲演員頭上一包,就扮演了個女人;或者是當做一封信,打開一看。這手絹是絕對不能用來擦汗的,就算是熱哭了也不行,表演的時候擦汗是專門有擦汗的毛巾的。

手絹包頭扮女人這個事要分人,大部分相聲演員使起來,不僅讓人笑不起來,還覺得厭煩。也有天賦條件好的,身段妖嬈,扮起來很騷氣,還有一種就是嶽雲鵬這種耍賤的,經常拿布包頭,一扮上就是農村賣雞蛋的大娘樣,笑果就出來了。

醒木

醒木是在說單口相聲的時候用的,說段評書什麼的,用來拍一下桌子,提醒觀眾安靜一下,接下來要說相聲了。醒木有十三種之多,叫「十三木歸源」,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第五塊叫驚堂,就是古代衙門裡面的官員升堂所用;郎中用的是第十一塊,叫慎沉;塾師用的是第四塊,叫醒悟;評書、相聲所用的是第七塊,叫醒木;梨園行用的是第十二塊,叫如意。至於評書和相聲為什麼用的是一塊兒,因為這裡面的淵源太深了,這個咱們以後另開一篇單講。

評書門還有專門的醒木詞:

一塊醒木七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

君王一塊轄文武,文武一塊管黎民。

聖人一塊警儒教,天師一塊警鬼神。

僧家一塊勸佛法,道家一塊勸玄門。

一塊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勸世人,

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藝論家門。

相關焦點

  • 相聲舞臺上手絹扇子應該怎麼用?
    相聲道具三件套:醒木、手絹、扇子。這三樣都是擺在舞臺上的共享物品,擺放方式一般為扇子壓在手絹上,醒木放在靠逗哏那邊,方便他用來演示使用。手絹和扇子是象徵性道具,是表演節目需要的,有三個注意事項要記住:扇子不能用來散熱!扇子不能用來散熱!扇子不能用來散熱!手絹不能用來擦汗!手絹不能用來擦汗!手絹不能用來擦汗!
  • 德雲小課堂,相聲表演中手絹的用法
    漢樂府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有「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之句,此處的手巾其實就是擦眼淚的手帕。相聲演員的桌子上,除了扇子、醒木,相聲演員日常表演時,最常用的還有手絹,這個手絹的用法有什麼規矩呢。手絹往演員頭上一包就扮演成了一個女人;或者當做一封信,打開一看。
  • 德雲社舞臺上的道具「手絹」是公用的嗎?有人洗嗎?
    德雲社的舞臺上一般有扇子、手絹、醒木這三樣最基本的道具,缺一不可;雖然每一場演出都不一定用到,但是必須要有。這三樣東西一般都是公用的,有人負責維護。醒木一般不需要維護,不會壞,即使髒了擦一擦也就好了;扇子也不需要維護,壞了換新的就行;手絹相對來說麻煩一點,不僅要換,還得要洗。經常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德雲社的粉絲們吐槽那些個手絹髒兮兮的,覺得好噁心,更怕演員用了影響身體健康。
  • 日本相聲丨什麼是落語,ta和中國相聲有什麼區別
    第一,道具上落語的道具:一般就是,和服,坐墊,手絹,還有扇子。坐墊和和服就不說了,一看就知道。再說手絹,手絹的用處比較多,可以用來擦汗,攤開可以當作書,報紙等等,扇子的作用,可以當筆,可以當煙,具體要看表演場景需要。
  • 傳統相聲雜談——相聲演員服裝上的一些小講究
    相聲演員的服裝,早年間肯定是大褂為主,後來隨著電視相聲演員那一代興起,多數就變成了中山裝、西裝等,但也還是講究個正式、穩重的風格,近些年,隨著傳統相聲復興,穿大褂的又越來越多,穿西裝的反而又少了。德雲社年輕一輩基本也都傳承了這個習慣,但真提得好看的還是張雲雷和陶雲聖,年紀雖輕,風範卻是十足,氣場也是強大,有相聲前輩說過看一個相聲演員值多少錢都不用看他表演,只要看他往臺上一站那範兒,就可以知道了,很顯然這倆站在臺上的感覺就是值銀子的。
  • 陝派相聲代表人物苗阜收徒 教授本領傳承文化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陝派相聲代表人物苗阜收徒,也在不斷地傳承,昨天上午,陝派相聲代表人物苗阜在青曲社舉行了收徒儀式。
  • 儒+道+佛=扇子,文人的「玩物」扇子,為何能「裝下」中國傳統文化?
    古代的文人君子喜愛扇子,或是用之乘涼,或是把玩欣賞,抑或是在文學作品中寄予扇子種種品格操守或精神內涵。那麼,扇子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到底有什麼關聯?為什麼扇子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深受中國人喜愛,且使用至今?今天,我們不妨聚焦「扇子」這一物件,通過對它的一番解讀,尋找中國人賦予它的深刻精神文化內涵。
  • 盤點舞臺第一道具扇子在表演藝術中的運用
    唐代受西域影響,舞蹈繁興,其中許多舞都以扇作為道具。及至宋代,扇子作為道具開始進入戲曲。明清時期,扇子作為一種道具,逐漸成為戲曲舞臺不可缺少的傳神之物。傳統戲曲中,扇子的種類繁多,式樣不一,唯摺扇用途最廣,生旦淨醜均可使用。
  • 就單口相聲而言,郭德綱是否已經超越了劉寶瑞?為什麼?
    之後楊志剛貌似也沒教他單口,後來就是一路自學,跟著劇場錄音學,跟著張壽臣《笑話大全》以及《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學,跟著大師們的錄音學。到後來拜入了西河門金文聲名下,算是有了說書的門戶,但金老教了他多少也不好說,畢竟那時候的郭德綱表揚風格已經成型了,估計也就跟侯耀文一樣,只是要個門戶吧。
  • 傳統相聲雜談——演員為什麼開場白那麼長?這叫墊話,自有講究
    看這些傳統相聲表演的時候,會發現,前面開場白或者和觀眾互動比較多,尤其是幾個觀眾緣兒比較好的演員,能在前面扯上十幾分鐘都是有的。而電視上的相聲,特別是春晚相聲,一般做個自我介紹,就開始進入正題了,這是為什麼?
  • 那個年份很神奇,那屆春晚風格清奇,相聲裡還混搭著小品
    4、 相聲小品講究混搭在94年春晚的相聲小品中不得不提的是三個經典作品《跑題》《打撲克》《點子公司》,這兩段相聲和一個小品都是有跨界混搭的意思,體現了當年相聲求變的思路,讓人欣慰的是這種混搭作品還是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
  • 傳統相聲復活?《北京喜劇幽默大賽》「老包袱」重現藝術生命力
    復排傳統相聲讓觀眾摸清「門道」將傳統相聲再次請回到大賽舞臺上,不僅為青年演員提供了一次展示基本功、與前輩大師「神交」的舞臺,也讓觀眾有機會可以了解更多傳統相聲裡面的門道。只有看得懂門道了,喜愛之情才會油然而生。
  • 相聲門最純血脈?馬三立回憶相聲祖師爺,當時要拜長鬍子唐明皇
    不過,怹的父親沒有繼承說書的衣缽,而拜在春長隆、恩緒的名下,學了相聲。春長隆和恩緒在相聲門中,輩份可能也不低。當時,說相聲的如同唱戲的供唐明皇的塑像那樣,也供一尊泥塑木雕的偶像。他的相貌跟唐明皇有明顯的區別:唐明皇沒有鬍鬚,他卻有五綹鬍鬚,據說他就是東方朔其人。馬三立大師見過這尊塑像,也給塑像作過揖,叩過頭。
  • 簡單介紹古風外景道具——扇子
    之前我們介紹了古代女子的髮飾那麼想要拍好片子,單單有髮飾肯定是不行的~今天我們來看看那些手持的配件吧~今天先來說說比較常見的扇子但是後來~很多人已經把扇子當成了裝飾品喲~扇風什麼的只是這個裝飾品的附加屬性,更多的人還會鑑賞扇子的做工材質已經畫作~慢慢的扇子也變成工藝品了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
  • 好嘛,來天津旅遊捎帶聽免費相聲兒!
    來到天津旅遊,自然是少不了和本地的天津人打交道,相信在天津過駐足的遊客朋友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平平常常的天津人,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在場,光聽他們的日常聊天就能大飽耳福。而打有相聲那天起,成名成腕的相聲藝人裡,天津籍的更是數不勝數。天津之所以有這麼多成功的相聲演員,沒別的,就是因為天津人對相聲的熱情實在是太高了。
  • 扇子: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唐]張祜《相和歌辭·團扇郎》「白團扇,今來此去捐。願得入郎手,團圓郎眼前。」[唐]劉禹錫《團扇歌》「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上有乘鸞女,蒼蒼蟲網遍。明年入懷袖,別是機中練。」唐朝時期的歌舞唱戲已經開始用扇子作道具,到了元朝,雜曲表演中扇子更是成為必不可少的道具。在習慣上,女角色多用小畫扇,大臣、儒家多用中型扇,武官、武臣、大將多用白竹骨大扇。宋元時期,團扇雖仍以多變的樣式佔領著市場主流,但摺扇的出現,讓團扇的主要地位受到了威脅。
  • 關於扇子的古詩詞擷拾賞析
    扇子如今很少有人用了,由於空調和電扇的普及,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夏令必備之物,逐漸變成了工藝品,僅僅在一些戲曲相聲舞蹈等傳統行當還能看見扇子,不過也不是乘涼的工具,而是作為演出道具了。而在二三十年前,扇子還是非常流行,基本上是人手一把,一到夏天,各種扇子琳琅滿目,有摺扇、團扇、蒲扇、羽扇、泥金扇、檀香扇等等,眾彩紛呈,簡陋的可以隨便拿本書或報紙當扇子,講究的會購買高檔的檀香扇,扇面上常常有字畫圖案,或山水、或花鳥、或書法、或詩詞,風格迥異,蔚為壯觀,文化氣息濃重,凝聚著古今工藝美術和文化之精華,體現民族傳統特色的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