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相聲,一桌一布,然後桌子上依次擺放了扇子、手絹、一塊醒木。這是相聲表演的最基本的用具,另還有一些場合用御子、快板等等的,這個單論。
扇子
扇子是摺扇,相聲表演用的扇子只能是摺扇,不能是其他的。這也是演出用的道具,刀槍棍棒,斧鉞鉤叉十八般兵刃都可以用它表現出來。網上搜搜少馬爺、郭德綱等說《大保鏢》等等段子的時候常能見到,冷不丁見,有時候真感覺拿了把刀似的。
也可以當做是筆,當做是一本書啊,一個菜單之類的。
還有就是就是在說一些相聲段子的時候,用來打捧哏演員,傳統相聲《口吐蓮花》就是代表作。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有相聲前輩認為在舞臺上面打捧哏演員的行為是一種極其不尊重演員的行為,這種所謂用打哏來逗樂觀眾是非常低俗的,後來這類節目就被廢止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較真,相聲表演首先他是一種表演,既然是表演就需要代入到情節人物裡面去的。就像《口吐蓮花》裡面捧哏演員扮演的是一個視財如命又容易上當的人,被逗哏演員扮演的會法術的騙子戲弄。這都是劇情需要,都是他們扮演出來的人,又不是真的。就跟拍電影一樣,挨打找揍的人多了,你怎麼不說人家不尊重演員呢,怎麼到相聲表演這兒就各種不行了?這顯然矯枉過正了。
使用扇子也是有講究的,拿起扇子三句話內就必須要用的,絕對不允許拿起扇子半天不動彈的,更不允許用扇子扇風降溫的,這都是有規矩的。傳統的相聲藝人對扇子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在傳統相聲段子《規矩論》裡面把各個行業的人用扇子總結一句話,叫做「文胸武肚僧道領,書口役袖媒搧肩」。
扇子在演員的手裡,它可以什麼都是,但是,唯獨不是扇子。
手絹
手絹是在表演某些相聲段子時候用的,比如《賣布頭》、《汾陽河》。手絹往相聲演員頭上一包,就扮演了個女人;或者是當做一封信,打開一看。這手絹是絕對不能用來擦汗的,就算是熱哭了也不行,表演的時候擦汗是專門有擦汗的毛巾的。
手絹包頭扮女人這個事要分人,大部分相聲演員使起來,不僅讓人笑不起來,還覺得厭煩。也有天賦條件好的,身段妖嬈,扮起來很騷氣,還有一種就是嶽雲鵬這種耍賤的,經常拿布包頭,一扮上就是農村賣雞蛋的大娘樣,笑果就出來了。
醒木
醒木是在說單口相聲的時候用的,說段評書什麼的,用來拍一下桌子,提醒觀眾安靜一下,接下來要說相聲了。醒木有十三種之多,叫「十三木歸源」,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第五塊叫驚堂,就是古代衙門裡面的官員升堂所用;郎中用的是第十一塊,叫慎沉;塾師用的是第四塊,叫醒悟;評書、相聲所用的是第七塊,叫醒木;梨園行用的是第十二塊,叫如意。至於評書和相聲為什麼用的是一塊兒,因為這裡面的淵源太深了,這個咱們以後另開一篇單講。
評書門還有專門的醒木詞:
一塊醒木七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
君王一塊轄文武,文武一塊管黎民。
聖人一塊警儒教,天師一塊警鬼神。
僧家一塊勸佛法,道家一塊勸玄門。
一塊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勸世人,
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藝論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