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思瑾 吳蔚
每年教師節前後,陳靚都會看到同行在朋友圈曬出學生們送的小禮物,一幅色彩斑斕的畫、一個精巧的小手工作品,或寫著幾行話的小卡片。
今年是陳靚從事教育工作的第七個年頭。她從未收到過學生們親手製作的教師節禮物,或聽他們說一句「教師節快樂」,但她同樣滿足。
陳靚的工作有些特殊,她是貴陽市兒童福利院一名特教老師。孩子們的每一個小小進步,比如學會說一個新詞語,於她而言都是莫大的欣慰。
「我是一名特教老師。」說這話的時候,陳靚剛帶著一位腦癱兒童做完言語訓練,看到孩子又有了一點點進步,她很高興
為腦癱兒童做言語訓練,和為其做肢體訓練相比,難度更大。
陳靚介紹,人的發聲與構音必須通過口唇、下頜、軟顎、舌等處肌肉的協調運動,而腦癱兒童在呼吸、共鳴、言語和大腦綜合等方面都受大腦損傷的影響,不能正確控制言語所需要的肌肉運動。
儘管陳靚在大學系統地學習了特教課程,也參加了一些社會實習,但她剛到貴陽市兒童福利院工作的前半年,面對腦癱兒童,「挫敗感」仍非常強烈,內心時常「抓狂」。
「我實習期接觸的聽障兒童,他們安裝人工耳蝸後恢復聽力,發聲練習進步非常快,只需一兩年就可以像普通人一樣流暢表達。」陳靚發現,腦癱兒童不僅發音不準確,呼吸支持力度也不足。
「他們大都一口氣吹不滅蠟燭。」發聲訓練的吹蠟燭環節,腦癱兒童不會勻速呼氣。
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訓練,但每天都對著一根蠟燭吹十幾分鐘,非常枯燥,孩子們以哭鬧、摔東西來表達抗拒。
為此,陳靚想了很多辦法。
「一遍教不會就多教幾遍。他們如果忘記了,我們隨時可以再教。」採訪中,兒童福利院的每位特教都說了這樣的話
她用各色軟卡紙做了十幾種動物的平面模型,將其粘到了塑膠袋上面,再排去塑膠袋裡的空氣,口子處拿根吸管連接,繫緊;取一個紙杯,底部穿個洞,吸管另一頭穿過去,塑膠袋及動物平面模型都藏在了杯子裡。
每當孩子們對著吸管吹氣,塑膠袋被氣體填充滿,就會從紙杯裡「跳出來」,隨之出現的還有動物模型,大象、獅子,或者河馬,孩子們開心地笑了。他們開始喜歡這種訓練,甚至一進教室,就等不及地伸手去拿來吹。
「言語訓練,只有孩子主動配合才能順利進行。」陳靚隨身帶紙筆,一有想法就寫下來,抽時間動手製作些道具,讓言語訓練更加有趣。
「小雙,我們今天彈《兩隻老虎》好不好呀?」陳靚拿出一把18階音的口風琴。一個塑料氣管,一頭連著鍵盤,另一頭連著哨口。
她一邊笑著將哨口伸到腦癱兒童小雙的嘴邊,示意她含住,一邊向記者解釋,只有對著哨口吹氣,才可以在鍵盤上彈出聲音。
兩年前,小雙最多在鍵盤上彈出兩個音,就累得氣喘籲籲。現在她可以在老師的指引下,彈出《兩隻老虎》的前兩句旋律。
12歲的小雙算是福利院患有腦癱的孩子中接受能力較好的。她不僅會彈口風琴,還可以在電腦上玩些簡單的識圖遊戲,看到屏幕上出現一片草原,袋鼠在天地間自由地跳躍,她會開心地、用力地喊出「袋鼠」兩個音,雖然聽起來有點像「蓋鼠」。
每每聽到孩子們張開嘴巴大聲說話,陳靚是最高興的。
很多腦癱兒童想要說什麼的時候,上下唇幾乎不張開,發出的聲音細細碎碎。更讓陳靚疑惑的是,孩子們哭鬧的時候張開嘴,發出很大的哭聲,一說話就很小聲。
彈口風琴也是言語訓練的項目之一。陳靚拿出口風琴問孩子:「前幾天老師教你彈的《兩隻老虎》,還記得麼?」
「所以我們不太能準確判斷一個腦癱兒童是否會說話。」陳靚和同事們曾以為一個腦癱小女孩不會說話,因為在課堂上不管如何引導,她都不會給出任何回應。直到晚上生活老師查房,才聽見她躺在床上自言自語。
「這些孩子或許有屬於自己的世界。既然『誤入』了我們的世界,我們就要好好地愛他們。」陳靚拍拍小雙的腦袋,充滿愛憐地問:「是不是啊,小雙?」
小雙眼睛笑得眯成一條線:「謝謝!」
小雙和熟悉的人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對話。陳靚有心事的時候,小雙會察覺出來,主動去拉她的手,仰著頭,大聲問她:「怎麼了?」
陳靚說,她當老師7年了,福利院的這一群特殊的孩子們都不知道「教師節」是什麼,更不能說出「教師節快樂」這句話,「但只要他們能夠張開嘴巴大聲說話,就是給我最好的禮物。」
主創:李思瑾
一審:吳蔚 唐海鷹 文彬
二審:黃桂花 譚莉
三審: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