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漫畫,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命題說明:
本題來自成都七中2017級零診模擬作文題。
命題方向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人文底蘊:人文關懷
學會學習:樂學善學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審題
限制性
1.內容限制。畫面的主要內容:一對母女端坐沙發,各捧一本書在讀,媽媽對正在讀書的孩子投來關切的一瞥。整個畫面溫馨熟悉,書面文字亦淺顯明白。「媽媽(家長)」「孩子」「最好的老師」是畫面要素,讀書學習是畫中人物的活動,考生的聯想和思考都要基於此產生。畫面溫馨親切,容易喚醒考生心底的回憶,也容易引發考生的思考,從而在行文時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2.立意限制。這是一則典型的漫畫作文,考生要抓住漫畫的要素(包括文字、景、物與人),辨明關係,理清角度,聯繫現實,挖掘寓意,評述價值,形成文章。畫面文字的立意提示性很強,「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媽媽最好的老師」表面上是書的名字,其實是命題人引導考生思考家長和孩子在家庭教育、親子關係中的職責和作用問題的支點。
3.價值判斷。畫面提示文字為「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媽媽最好的老師」,「最好」兩個字體現了命題人的價值判斷,考生不得否定這一判斷。
4.思維限制。「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是立意限制,也是思維限制。考生的行文必須堅持整體性原則和傾向性原則,從畫面人物的關係和畫面提示文字入手,挖掘「寓意」,深入思考家庭教育和成長問題,表達較為深刻的主題。
開放性
1.思考和聯想是開放的。考生只要不脫離材料,就可以結合個人生活經歷和閱讀積累展開聯想和思考,完全能夠做到有理可說,有情可抒,但必須體現出真情實感和思考深度。
2.立意是自由的。畫面的主體是家長和孩子,畫面的主題涉及親子教育,在這個層面上,考生可以從家長的角度、孩子的角度、綜合的角度去審題立意。家長讀書,做好榜樣示範作用;孩子讀書,也是對家長的無聲教育;家長、孩子相互學習,共同成長。考生也可以回憶成長中親子讀書、共同成長的經歷,表達對成長的感悟。
3.文體是自由的。考生可以選擇議論文體,直接發表自己的思考與見解;可以選擇記敘文體,通過故事和細節表達對親子教育的思考;還可以選擇散文文體。文體形式自由靈活,比如寫成書信、演講稿都很好。
解題
漫畫作文在近些年的高考作文中屢次出現,比如2007年的《摔了一跤》,2010年的《都什麼年代了,有魚吃還捉老鼠!》,2016年的《分數與獎懲》,2019年的《畢業前的最後一課》等等。漫畫有寓言性質,考生需要從漫畫中思考社會和人生的道理,這是對考生理性思維的考查。
本題回歸親情,把重點放在「親情」和「教育」上,著眼於「立德樹人」,讓考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從而激發他們的真情表達,個性思考,避免假大空,言之無物,從而關注自我成長。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2.成長路上共同學習。
3.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家庭的最好教師。
4.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5.陪伴讀書是成長的最好饋贈。
6.做最好的自己,教出最好的孩子。
【偏題立意】
1.家長、孩子各自只看書,各自為政,本位主義。(忽略畫面提示文字,不能整體解讀)
2.家長看著孩子,孩子只顧看書,缺乏溝通,親子疏離。(同上)
3.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遠離材料)
4.愛,需要互相表達。(材料強調的不是愛的表達問題,而是教育問題和成長問題)
5.教育也需要父親的陪伴。(遠離材料,顧左右而言他)
下水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一高
殷都玄鳥老師
有一幅畫,一對母女端坐沙發,各捧一本書在讀。畫畫人的意思表述得很明白:「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媽媽最好的老師」。我對第一句非常贊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
唐宋八大家裡,蘇洵「一門三學士」是一個傳奇,蘇洵27歲開始發奮讀書,每當孩子玩耍時,他就躲到角落裡去讀書,久而久之,兩個孩子便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如饑似渴地閱讀父親的藏書。父子三人常常一同學習,互相激勵,後來,父子三人一起去考進士,父子三人皆名列前茅,成為曠古爍今的大文豪。
董卿在《面對面》節目裡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曾國藩是一個傳奇,他的家族同樣傳奇。曾氏子孫皆成才,曾國藩的教育秘訣就在於言傳身教。比如曾國藩在信中,向孩子表明了自己的學問就是這樣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得到的:「每天記茶餘偶談,讀史十頁,楷書日記,此三事終生不斷。」正是因為曾國藩先自己做到,然後才要求孩子們去做,孩子們才更樂意做。
讀書是一種習慣,優秀是一種習慣,每一種習慣的養成都需要父母言傳身教。
孩子的素養沒有達到家長所希望的程度時,家長首先應該審視自己,改變自己,用行動來影響自己的孩子。沒有有問題的孩子,只有有問題的家長,家長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孩子是美好的「你」的反映。很多家長只做到了「言傳」,卻沒有做到「身教」,教育孩子振振有詞,自身表現卻不敢恭維;煩惱孩子不聽話、天天沉迷於手機電腦,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手機不離身,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其身不正令也不從。
家庭教育不是耳提面命,獅吼著「為什麼不好好學習」,而是父母言傳身教的過程。
孩子的模仿力很強,模仿的對象主要是他心目中認為的榜樣如父母、老師等,父母與孩子長期共處於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他們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並觀察模仿。所以父母要通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使孩子養成優良的品格、良好的習慣。就像廣東人說粵語吃粵菜,英國人說英語吃西餐一樣,仿佛生來就會,不需要培養,但事實並非如此,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威力。
做最好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來源:新課標大語文。本號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