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是由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蒂姆·羅斯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與《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並稱為託納多雷時光三部曲。
相比於其他兩部的明快,這部顯得更加浪漫和藝術,內涵表達上也沒那麼清晰易懂。
上映二十幾年後,依然被大家反覆闡釋解讀,正說明了其多義性,而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全片運用了回倒敘事結構,讓觀眾不斷穿梭於過去和現在,以獲得異樣的體驗。
並由1900唯一好友,麥克斯的回憶視角展開,講述了曾經有這樣一個傳奇的存在。
從電影隱喻藝術角度看,這部電影應該屬於"符號電影",1900、鋼琴、大海三個符號更是貫穿了全片。由淺及深地帶領觀眾體驗了一場經典的文藝視聽盛宴。
1900:純真與自由的精神內核。
1900年,維吉尼亞號的鍋爐工丹尼意外在頭等艙的鋼琴上,發現有個剛出生的嬰兒。
丹尼把孩子帶回了鍋爐房,在大家都嘲笑他愛心泛濫時,丹尼堅信,籃子上寫的T.D就是Thanks Danny的意思。他要撫養他,並為他取了一個高級的名字:1900。
1900是被這片海,這艘船孕育長大的。大家都十分喜歡他,除了船長。
有次1900在廚房偷蛋糕,惹怒了船長,氣得船長對丹尼怒吼,「這個小鬼頭的事也該有個了斷了,甚至觸犯了法律!」。
丹尼則用「去他媽的法律」進行了有力的回擊。
而這也暗示著1900的人生是相對自由的,他既不擁有法律承認的身份,那麼,在一定程度上,至少在這艘船上,就游離於規則之外。
1900並沒有學過鋼琴跟樂理,但對音符有著特別的嚮往,後來更是彈奏出了撥人心弦的樂章。
當船長又對他說「這不符合規則」時,他也同樣回擊道,「去他的規則」。
是的,他就是這樣沒有規則的存在,彈奏著自己喜歡的音樂,過著輕鬆自在的生活。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把世界看得很透。
影片中,他曾有三次下船的機會,可第一次他放棄了名利和財富,第二次放棄了愛情和遠方,第三次直接放棄了生命。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他要生生把自己活成從未存在過的人?
或許1900的人生就像是一面鏡子,極端地反映出現代人心理中最隱私的,那一部分消極思想情緒。
但最重要的是,1900能單純的活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
他是純真與自由的象徵,演奏是他畢生所愛。因此,他不必下船,只要一直沉浸在音樂中就得到了最純粹的快樂。
而純真又是那些嚮往單純與自由、渴望遠離塵囂之人的固有屬性,這個屬性是不會隨時間而改變的。
在船上,他有簡單的生活,一旦下了船,等待他的就是無限的複雜繁瑣的人生。
他沒有說出口的是,如果踏上了陸地,他將無可避免地為生活奔波,為了贏得他人的評價而彈琴,甚至就像那位爵士鋼琴家一樣不是在乎音樂自身,而是在乎輸贏,這種複雜會讓他無法單純地感受鋼琴的美。
所以,他選擇了留在船上。我想這也是他最好的歸宿。他適合被歷史銘記,卻不適合未來。
鋼琴:時代的優雅,一個絕世獨立的背影。
當麥克斯回憶到自己被維吉尼亞號錄用時,影片中兩條敘事線基本同步。
導演用相似的場景與關聯臺詞作為轉場物,在破敗與華麗之間來回穿梭,形成了極強的張力反差。
而麥克斯初遇1900時,接下來出現的也是電影史上最浪漫的橋段之一。
這艘船仿佛消失了,音符在浪尖起舞,1900成了名副其實的「海上鋼琴師」。
在1900生活的這艘船上,頭等艙裡每天都會演奏音樂。
且片中大部分是爵士樂,爵士的一大特徵就是「自由」。節奏、音律都帶有隨機性。在那個時代,人們奉行享樂主義,人生如夢,過到哪兒算哪兒,這真的很爵士精神,也很1900。
影片的高潮無疑是1900與自稱為爵士樂「發明者」傑利的鬥琴部分。
鬥琴是一個不那麼好拍的段落。
但導演運用豐富的圍觀者和附加的道具,鋼琴演奏段落華麗的攝影和流暢的剪接,讓這段顯得非常有趣味。
比如假髮女人,被煙燙到的男人,麥克斯的絕望姿勢,眉飛色舞的樂手,還有通過點菸所造成的那個先抑後揚的懸念。讓這段場景成為了影史上最經典的音樂演奏段落之一。
而這些劇情都離不開鋼琴。
影片初次上映正是世紀之末,千年之交,維吉尼亞就像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本,漂浮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
影片有個隱藏的主題是,人類現代文明歷經了幾百年的發展,接下來將漂往何方。
當時大量不如意的歐洲人移民美國。可到美國後,很多人並沒有被體面地安排,而是過的相當困苦和貧窮。
鋼琴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充當的是一個即使越來越格格不入,依舊獨自倔強優雅的角色,是一個絕世獨立的背影。
或出現在幽藍的海灘,潮水一波波划過琴身;或出現在戰爭的廢墟中,陽光從天花板的彈孔中透進來,一束束打在琴板上。
導演藉助鋼琴表達了一個時代的困惑,也代表著一個優雅的時代在現實的衝擊下不斷逝去。
此處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或許就是,我們都會經歷變革的年代,當效率變得更高時,優雅也會退為第二位。
就像我們這個時代,每人都低頭刷著手機。人與人之間的見面溝通,被即時通訊所替代,但我們仍會繼續前行,即使內心隱隱覺得有點力不從心。
大海:永恆的精神歸宿。
影片最後,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維吉尼亞號終於完成了它的使命,靜待毀滅。
而麥克斯堅信1900還在船上,於是帶了一臺留聲機,打算做最後的嘗試。
他打開留聲機,船艙的空氣裡瀰漫著1900此生唯一留下的聲音,寫給那位女孩的歌曲。
但這顯然已經超越了愛情,這是對往昔歲月的追憶,是對那個繁華的、喧囂的,也是現代與古典交匯的藝術時代的追憶。
麥克斯沒錯,1900果然還在船上,他終於說出了自己沒有下船的原因。
阻止他下船的並不是看的見的東西,而是那些看不見的。
陸地上有那麼多條街道,縱橫交錯著,看不見盡頭的世界讓他惶恐不已。
他之前只是生活在海上,在一個有邊界的船艙裡,接觸的是同幾個人朋友。
這就好比鋼琴有88個鍵,憑藉這些有限,他可以創造無限的音樂。而面對一個無限的世界,他的信息過載了。
他不是不能離開那艘船,而是不能離開那片養育他的精神家園。對一個孤兒來說,茫茫大海中只有那艘船是他唯一的依靠。那不僅是他證明自己價值的舞臺,更是他的整個世界。
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也都有這樣一片大海,一艘船,一個近乎偏執的歸宿,讓我們感到實實在在的安全。
1900是一個生活在古典世界裡的人,他的價值觀構建了半個世紀,與維吉尼亞融為一體,船要消亡,他也必須死。
最後伴著一聲巨響,這個從未在世界上存在過的天才藝術家,帶著他的音符,和他的船一起灰飛煙滅了。
全片充斥著暗示與對比,漂泊的海洋和陸地;
歐洲移民去美國尋找財富和機遇,同時移交的還有世界的霸權和中心;
現實中破敗的遊船及回憶裡那個黃金爵士時代......
強烈的反差帶給觀眾的不僅是感官上的震撼,更是心靈上的震撼。
它的內核可以說是「非理性」的,因為1900更像是個被誇張化的精神圖騰,緬懷著那些逐漸逝去的藝術歲月。
人都是有理性跟感性一面的,1900代表的就是感性的一面。
但並不是說我們都必須為藝術赴死。藝術是可以放在心裡的,等我們哪天對理性世界厭倦了,至少還有東西,撫慰心靈。
這場由一個個獨特符號貫穿的,經典文藝視聽盛宴,看的我意猶未盡,它的精神內核可能也遠遠不僅於此。
但通過一個個鮮明的符號,有助於我們看清自己,理性思考時代的意義,理解那些至高無上的精神內涵,也帶給或同樣處於困惑中的你我一絲安慰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