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的奇才,尤其是在民國時期,雖然當時中國正處在一個極度混亂的時代裡面,但是也出現了不少治學嚴謹的學者,當然這些奇才並不是全面發展,他們只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出類拔萃的成績,但是卻在自己非擅長的領域栽了跟頭,比如臧克家,據說當年在考青島大學的時候,成績嚴重偏科,但是由於文學出眾仍然是被破格錄取。
而這樣的奇才還有一個,此人就是吳晗,要說起來當年他所面臨的選擇,是清華北大兩所著名的大學,我們也都知道作為中國最早建設的高等學府,這兩所大學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而吳晗一開始報考的是北京大學,但卻被北京大學拒收了。
作為後來著名的歷史學者,吳晗竟然被北大給拒收了,這結果也讓很多人差異,其實不然,因為吳晗當初考試的時候也遇上了嚴重的偏科,在當時三門課成績當中,文史、英文、數學三門課,文史和英文都是滿分,但是只有數學是零分,按照北京大學的規定,三門課成績不得有一門成績是零分,因此吳晗被北京大學拒收。
但好在當時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了這一位奇才,甚至當時吳晗才剛剛進校園,就得到了很多當時的文豪賞識,如胡適先生就曾經多次幫助吳晗,由於吳晗家道中落,決定採用半工半讀的方式,因此胡適還專門寫信個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並且請求照顧。
於是在這樣一個寬鬆的環境氛圍中,吳晗的學術理論有了很明顯的提高,並且也寫了不少的文章,雖然當時正值中國抗戰時期,但吳晗一方面堅持學術研究,而另外一面,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國人未來的命運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其實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奇才成長的道路,實際上也離不開伯樂的賞識,如果沒有胡適先生的幫助,吳晗或許也沒有機會進入清華這樣一個高等學府,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學術成就,縱觀我們今天的教育,一味追求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是否也有一定的偏頗呢?現如今國內學術不端的行為屢屢發生,我們真的應該思考一下,究竟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