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工作的地方有些「奇怪」:工作檯上有電熱爐、麵粉、碗——好像是個廚師;旁邊又有剪刀、白線——好像是個裁縫;另一邊還有毛筆、竹籤、各種儀器……仔細瞧瞧才發現,工作檯當中的古籍才是她的「菜」。
「我是一名古籍修復師。」張陽扶一扶眼鏡,揭曉答案。
兩萬冊古籍待修復
位於浙江省中北部的諸暨市歷史悠久,是越國故地、西施故裡。張陽就在諸暨市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年紀雖不大,卻已經是這裡修古籍的骨幹力量。
諸暨市圖書館裡藏有兩萬冊古籍,這些1911年以前的書籍是張陽的工作對象。因為時間的原因,古籍因蟲蛀鼠齧、黴蝕、酸化、老化、使用中的磨損等原因而產生了「健康」問題。這時候,古籍修復師就上場了。
最近,張陽就在修補《諸暨黃氏家譜》這本古籍。
上午8點30分,張陽來到圖書館的古籍特藏書庫,這座獨立的書庫設在圖書館的四樓。書庫外,就是張陽專門的修復室。走進特藏書庫,新做的樟木櫃散發著獨特的木香,這也是為防蟲做了基礎。書庫內不冷不熱,原來是專門安裝的獨立的恆溫恆溼空調系統起了作用。同時,火災自動滅火裝置也十分顯眼。輕輕打開書櫃,自明萬曆至民國年間的各類古籍整齊地躺在櫃中。不獨古籍,這裡還收藏有明清字畫200餘幅、碑帖100多幅。
古籍修復技術是從古代書畫裝裱技藝中發展分化而來的,但書畫修補中需要接筆等手法,在古籍中是不能使用的。張陽介紹道:傳統修複方法主要是用紙張和糨糊手工修補、裝裱,很講究技巧。
找到今天準備修繕的《諸暨黃氏家譜》後,張陽開始填寫調出檔案,記錄該古籍的基本情況、調出時間等信息。仔細看看,這本書已經泛黃脆化,書線已斷。翻翻裡面,書頁有蛀洞,各種破損「缺肉」好像被蟲子咬過的樹葉,感覺如果手上稍一用力,就會被揉碎。
工藝繁雜,一天修不了幾頁
來到修復室的辦公桌前,張陽先把一張殘破的書頁攤在修復桌上。再看桌面上,早已經墊好一張襯紙。
「不同類型的古籍,破損情況千差萬別。我們就像是個全科醫生,開出不同的修補方案。」張陽邊做著準備工作邊說:「往最簡單了說,古籍修復只有拆書、補書、重新裝訂這三步。」
準備工作已畢。張陽拿出一個小噴壺,輕輕地給書頁噴上一層水霧,令其服帖。接著用沾上漿糊的毛筆在破洞處塗刷,將選好的與書頁同色的紙張快速粘在破洞上以填補破洞。
工作至此,才進行了1/3。
古籍破損的原因形形色色,諸暨市的古籍以蟲蛀最為常見。這些破損的小洞,就需要用紙張填補。「這裡用什麼紙來填補很有講究,儘量選擇接近原書的紙張,有時候紙張顏色不匹配還需自己染紙。」張陽說。
用什麼來粘?調製黏稠度適合的糨糊也是關鍵,而這需要修復師有很好的手感。糨糊太稠容易把書頁粘在補書板上,太稀則黏合度不夠。用特定的麵粉調製後,張陽都要攪拌20分鐘才好進行使用。確實,修復古籍的原則是整舊如舊、最小幹預。水糨糊的調製在維持黏性的前提下,越薄越好。這個分寸,需要多年的經驗和功力。
噴水、壓平、測量、上膠、貼紙……一本書有多少殘頁,就要重複多少遍相同的工作。
「古籍修復講究的是書籍修復前是什麼樣子,修復後還要保持什麼樣子,必須遵循的主要原則是整舊如舊,就是使經過修復的書籍在外觀上儘量保持原貌,從而保證圖書的資料價值、文物價值不因修復而受損。」翻開張陽在接受古籍修復培訓時記下的筆記,這段話已被紅筆標註。實際中,張陽也遵循著這一原則,靜靜地開展著修復工作。
她一天最多只能修復十頁書,修復的過程十分枯燥,磨鍊不出耐性,就很難踏實把活幹好。
從上午8點30分開始工作到11點30分,上午的工作結束。張陽輕輕放下毛筆,伸了個懶腰準備去吃午飯。但她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先找來一張吸水紙蓋上修補的頁面,才放心離去。
下午兩點半,張陽又來到工作室,繼續著上午沒完成的工作。3個小時的埋頭工作後,一天的修復工作才告一段落。
「我們的工作就是面對這些書籍,有時候一天都修補不了幾頁。」張陽說:需要修復的古籍書頁破落、紙張發脆,翻一翻都要小心翼翼。
立志一生專注做一事
古籍修復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工和精力,可實際上,這門技藝卻並不掙錢。實際中也有一些並不專業的古籍修復師,他們在修書的過程中,往往連紙的紋理也不看,不分橫紋豎紋,就往書上補,這樣的修書過程,雖然出活兒快,可卻失了那份對古籍的尊重、失了那份匠心。
張陽這些年最大的工作就是修補《古今圖書集成》。這部古籍一共有1000多冊, 在張陽的努力下,近期終於完成了。而諸暨圖書館目前有古籍2萬餘冊。現在才修復了近2000冊。張陽說:估計到自己退休也修不完。
修復古籍是個比較寂寞的工作。常常工作一天也遇不到一個人,說不到一句話,十分單調。而許多古籍在整理之前都非常髒,古籍修復也是對古籍進行「洗澡」、治病。這些工作中的缺點,古籍修復者都要一一去忍受。
沒有坐冷板凳的恆心,就難以做好這門工作。
聊起古籍修復工作進程慢的問題,張陽道出了現狀:目前,國內古籍修復高端人才非常緊缺。我國現存古籍書約5000萬冊件,古籍收藏單位2800多家,但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始實施時,國內古籍修復師卻只有不足100人。在諸暨圖書館,包含張陽在內,也只有兩人從事這項工作。
古籍修復是個冷門,但張陽在慢慢接觸中喜歡上這個行業。作為諸暨本地人,張陽自小也喜歡歷史,修復古籍在機緣巧合中成了張陽的工作。
古籍修復師,也被稱為「為古籍續命的人」,他們的工作中就滲透著「工匠精神」。因為熱愛古籍而埋頭其中的工作,看似是「老學究」,如今,也有著許多像張陽一樣的年輕人參與其中,敬重古籍、熱愛古籍。
如何能做好修復古籍的工作?張陽說:這需要一種追求極致的精神,甚至一生專注做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