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數676,很高吧!報考考古專業,很冷嗎?「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專業」的新聞在微博上引發熱議,這邊是部分網友直言「專業冷門」「沒錢途」「不容易找到好工作」等,那廂是文博界送禮力挺。
比起網友們對其前途的「關愛」,鍾芳蓉發微博回應她的選擇更注重內心,「我從小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當晚,鍾同學就收到偶像樊錦詩先生的鼓勵:「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這位新入門的考古小師妹也成為考古圈名副其實的「團寵」:不僅有偶像的鼓勵,而且考古界大佬們也發聲支持,送上大禮。目前,已有10餘省份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館等機構為鍾同學送上文創產品、文物圖錄、考古工具等「考古大禮包」。
全國25所高校開設考古學專業
其實,不要以為北大考古學專業就很平常。北大作為頂級學府,報考難度可想而知,而北大也是最早開設考古的院校,被譽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和「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中心」。
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下成立了以馬衡先生為主任的考古學研究室,也就是今天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前身。在幾代學者努力下,專業發展壯大成為基礎設施完整、學科覆蓋面寬、教研力量雄厚的考古文博學院,為中國考古學術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
20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仍然處於空白狀態,而來自歐美、日本的學者、探險家打著考古、探險旗號,在我國西北地區實際行著盜掘活動。在此背景下,考古學成為當時中國學術界矚目的焦點,也催生中國高等院校的考古專業。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數據顯示,除了北大之外,還有24所高校開設考古學學科,西北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實力也頗為強勁。
得益於陝西及西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下、地上文物資源,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學科評估也為最高等級的「A+」。西北大學考古學發展歷史悠久,其研究起始於1938年西北聯合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學組對張騫墓的調查發掘。西北大學於1956年設置全國第二個考古學專業,經過60多年發展,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已經成為國內一流考古學科,是我國文物事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
考古er們都在學什麼?
考古學是什麼?簡單而言就是根據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科學。考古工作者們要研究的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蹟、遺物,多埋藏在地下,必須通過發掘、鑑定、分類等複雜的工作,才能使實物資料得以系統、完整地收集起來。考古雖然屬於人文科學領域,但由於其研究基本方法是田野調查和發掘,具有極強實踐性,因此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這樣介紹考古專業的:考古專業具有文理交叉性質,學生既要具備紮實的本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較廣泛的人文科學知識和一定的藝術修養。
因此,想要在考古圈乘風破浪,不僅要學好歷史,還要具備現代科學素養與實操能力。這點體現在各高校課程設置上,考古專業課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基礎理論知識,包括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概論等通史類必修課,考古學導論、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漢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博物館學概論等專業必修課;另一類為實踐課程,包括田野考古、文物修復與保護、博物館學、遺產規劃等。
*各高校考古學專業課程詞雲圖。
逾七成考古畢業生繼續深造
「你們就是官方盜墓吧?」受《盜墓筆記》、《鬼吹燈》等文藝作品影響,公眾眼裡的考古從業者多是幹著「下古墓」、「挖文物」的活計。然而,考古er們能幹的可不止這些!教學、科學研究,文物保護、古玩鑑定、拍賣,甚至賣漢服……這些工作考古er們都能做。
考古學畢業生去了哪裡呢?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官網信息發現,考古學畢業生流向以繼續深造為主,例如吉林大學近四年來考古學本科生保送、考取研究生比例佔畢業生總人數的76%;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學生超過70%繼續深造;山東大學考古學畢業生70%以上進入北京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國內外重點院校繼續深造等。
沒有繼續深造或者考古學碩士生、博士生,畢業後主要在大學或科研單位從事教學或科學研究工作,或者到博物館、拍賣行、文物商店或海關,從事文物保護、古玩鑑定以及拍賣等工作。例如,鄭州大學40餘年來已培養學生800餘人,畢業生遍及國內各大城市及省內各主要文物考古部門,部分優秀畢業生任職於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等單位。
考古畢業生平均月薪6800元
職友集數據顯示,全國考古學就業招聘月薪以4500-5999元佔比最多,達36%,平均月薪6800元。此外,2019年人才招聘市場對於考古學專業畢業生需求相比2018年也提高了5個百分點。招聘信息對考古學專業畢業生經驗要求以1-3年工作經驗佔比最多,達71%,學歷以本科學歷要求佔比最多,達54%。
正如鍾芳蓉受樊錦詩先生影響走上考古這條路,當年她也深受常書鴻等老一輩考古人對考古事業恪盡職守的精神的影響,才守在敦煌40餘年。考古學家賈蘭坡在晚年經常撰寫科普類文章,希望能「和小朋友打交道」,因為他最擔心「這門清貧寂寞的學科出現人才的斷層,後繼無人」,因而親自培養教導一大批考古人才。正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中國考古研究才得以發展、壯大。但是,如果僅靠熱愛,考古這個「冷專業」還是很難「熱起來」,更多就業崗位與更好的就業前景,才能使這個需要坐冷板凳的事業發展得更為持久。
每25萬人將擁有1家博物館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率顯著提高,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
與此同時,文博人才培養「金鼎工程」明確,「十三五」時期培養各類文博人才1.8萬人次以上,在文物重點領域培養領軍人才20名以上。諸多措施顯示,未來我國文博事業將會迎來新發展,屆時考古專業畢業生們面臨的不再是有沒有工作的難題,而是去哪工作的煩惱。
【連結】
考古相關十大微熱點事件
近半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關聯
湖南留守女生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專業,一時之間衝上微博熱搜。7月23日湖南高考成績陸續公布,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676分的好成績,當晚50餘老師乘坐9臺車,抱著煙花炮竹走了30多裡鄉間道路到村裡報喜,村民們也放起鞭炮慶祝。鍾父說自己一直在外打工,聽到成績時激動落淚。
微熱點數據顯示,7月23日至29日,湖南留守女生鍾芳蓉考出676分成績的新聞熱度沒不高,直到7月30日鍾芳蓉透露已經決定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之後熱度開始加強,很多網友在微博留言或評論說「考古專業冷門」、「以後可能找不到工作」、「為什麼不選個能賺更多錢的專業?」等,8月2日話題熱度達到峰值,與多個省市考古研究機構向鍾芳蓉送出「專業大禮包」有關,鍾芳蓉當天還收到「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贈予的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並鼓勵鍾芳蓉「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梳理發現,微博上與考古有關的十大熱點事件,前三均與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有關,前十熱點事件中也佔了一半。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數據採集分析:袁炯賢 實習生 黃芮雯
設計:林泳希
數據來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微熱點、職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