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近日,一位寶媽曬出兒子的暑假作業,瞬間走紅全網。這是一道猜字謎的語文題。題目問,一個口是什麼,兩個口是什麼……一千個口是什麼?一條狗咬著四個口是什麼?
一開始孩子還能輕鬆答出,兩個口是「呂」,三個口是「品」,從五個口開始,孩子就有點懵了,只能按數量寫下5個「口」字,後面一千個口,就直接寫上1000個「口」字。一條狗咬著四個口,竟然畫了只狗,嘴巴裡放了四個「口」……
網友紛紛直呼孩子太實在了,說這要是要求寫1000個「巍」可咋整?還有的網友說,幸虧沒有問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人口,不然得寫到高中。
也有一些網友說,這孩子實誠得有點兒讓人堪憂啊。還有的甚至說孩子不夠聰明,省點錢吧,學也別上了。
網友說說,倒也罷了。我看到一些育兒領域大V作者也在發文評論此事。她們說孩子缺乏發散性思維。還提到父母平時應該多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多引發孩子提問。
我看了,心情真的有點兒複雜。為什麼要一邊拿孩子開心,一邊還要批評孩子這個不足那個有問題?為什麼沒有人反思,這個題目出得好不好呢?這道題到底在考察什麼能力呢?是在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嗎?
這道題,我也不能全部答上來。為此我特地上網搜索了答案。從七個口開始,答案就有點兒清奇了。
七個口:叱(chi);
八個口:叭;
九個口:叴(qiu);
百個口:咟(huo);
千個口:舌(吀)。
這些字,您都認識嗎?
我明白出題人的意思是想加強孩子對漢字字形的記憶。字形記憶和思維發散,著實有點挨不著邊。
啟動發散性思維,前提得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比如西方教育中經常會問:你如何評價某個歷史人物或者某個科學家的歷史貢獻?又或者當孩子和同學之間發生衝突時,你問他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
我提出異議後,有網友留言表示認同。他說如果逆向思維,倒過來出題,或者更有意思。比如「告訴你,有道文字題的答案是」吾」字。請小朋友根據這個答案出題」。
個人覺得這才是在考察孩子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也叫「求異思維」。也就是說,面對一個問題時,千篇一律的答案並不是發散性思維推崇的。獨到的、不一樣的見解,才是值得期待的。
中國老師出題,大多數都在強調標準答案。就像這道走紅網絡的語文題,答案也是唯一的。這恰恰是在限制孩子的發散性思維。
我把這件事說給兒子聽,問他如果是你,這道題你怎麼做?兒子很不屑地說,我不會就百度唄,網上肯定可以搜到答案。
是啊,如果一道題目,能夠輕易地在網上就找到答案,又如何能考察出一個孩子的思考能力呢?
牛頓組合了克卜勒天體運行三定律和伽利略的物體垂直運動與水平運動規律,從而創造了經典力學,開啟了以蒸汽機為標誌的工業革命;
麥克斯韋組合了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理論和拉格朗日、哈密爾頓的數學方法,從而創造了更加完備的電磁理論,開啟了以發電機、電動機為標誌的技術革命;
狄拉克組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薛定鄂方程,從而創造了相對量子力學,開啟了以原子能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為標誌的新技術革命。
發散性思維強調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接能力,這是創造力的源泉。很顯然,在解答案例中的這道與問題上,發散性思維再好,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換個角度,這道語文題做得再精準,也未見得能啟發多少發散性思維。
我們總在談思考力、創造力,期望孩子能更聰明,那就首先要談談我們的教育理念。
成年人的衡量標準是,會做題、成績好就代表聰明。翻閱小學生的作業,絕大部分都是不需要太多思考能力,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業。平時上學,不論是語文閱讀理解題,還是數學應用題,老師更多強調的是摳字眼、理解題目意思,揣測出題人想法。只要準確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問題本身的解答就是個流程問題了。題目做多了,並不需要太多思考。
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太多文化、歷史、社會的因素。說教育改革,實在是個很大的話題。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假期作業開始做調整。
寒暑假本來就應該是孩子放飛自我,自由汲取知識,獲得成長的時間。那麼假期作業的風格也最好有所調整,與平日裡的作業有所區別。比如,多一些開放式的思考題,多一些交叉學科的知識題,多一些生活中的實踐探索題等等。而不是在咬文嚼字上使勁花功夫。
不光是學校暑假作業的導向,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的導向。就算是學校引導素質教育,家長還一窩蜂地把孩子往補習班裡塞,拼命壓著孩子刷題,那這個問題也無解。
不要相信補習班裡有素質教育。商業大環境下,利益的驅動,市場的導向,再有教育理念的老師也會被逼走向應試的道路,一切看成績說話。孩子會淹沒在各種定律、口訣、規則之中。看起來掌握了很多知識,但這恰恰是在扼殺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
因為這件事,我今天回家特別留意了馬上升六年級的兒子的暑假作業,又有了意外發現。
能夠看出來,現在學校配發的「快樂暑假」練習冊已經有素質教育的導向了。很多題出的很有意思。比如,搜集一些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的資料和趣聞,並選擇你覺得最有趣的講給爸爸媽媽聽。再比如,動手製作一件手工作品,展開想像,編成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這些作業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兒意思?
可是我驚訝地發現,整本練習冊中諸如此類題,兒子隻字未動。反倒是那些常規作業題都規規矩矩寫完了。
我問他為什麼不寫?他避重就輕地回答:「我們班同學都不寫這樣的題啊。」
還有一些關於生活常識實踐的題,兒子也沒做。對此,他又解釋:這些我們在學校沒有學過。
我不知道老師對此如何看待,但至少從兒子這裡,我看到了一種思維的禁錮。
蔡朝陽在《我家有個小學生》一書中提到,他做語文老師這麼多年,特別摸得清孩子做作業的調性。只有明確要求寫在紙上的作業,才叫作業。那些朗讀幾遍啊,思考一下什麼問題啊之類的作業,就不叫作業。
現在想來,所言甚是。可這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呢?
我進入教育行業9年了,當媽媽11年了,看過近百本育兒著作,接觸過數千名孩子。按理說,閱歷越來越豐富,經驗越來越成熟,對於教育的話題,我會越來越有自信。
但其實不然。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不斷地遇到新的問題,面臨新的考驗。然後不斷地試錯,不斷地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對於「教育「二字,滿懷敬畏之心。
有人說,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和家庭的問題。說到底,是教育者本身的問題。當我們拿孩子的「耿直思維」當作逗樂的段子或者彰顯自己的權威時,也應該想想,如何能更好地幫助孩子。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