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緣何捨近求遠出國治病買藥

2020-12-19 搜狐網
  亞洲是美國人出國治病的首選

  早就聽說美國華人華僑和留學生有病時回國求醫買藥,而如今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也學會了省錢之道:出國治病買藥。美國德羅特消費者健康諮詢中心最近公布的一份全國範圍調查報告說,有40%接受調查的美國成年人表示,如果美國境外的醫療機構可以提供水平和美國相當,但是價錢至少便宜一半的醫療服務的話,他們就願意到海外接受治療。

  這項調查反映出醫療旅遊在美國方興未艾。據美國健康服務聯合會以及凱澤爾家庭基金會等民間機構統計,目前每年出國尋求醫療服務的美國人大約在10萬到15萬人之間。這些人當中有一小部分人接受心臟、骨骼等重大外科手術治療,更多的人則是到國外接受牙科和美容等相對簡單的醫療服務。

  美國德拉瓦大學的飯店和旅遊系教授弗萊德.德米科說,金錢和時間是促使美國人跨出國門尋求醫療服務的兩個主要原因。「有些時候,出國看病的成本相當低。另外,有些種類的手術等候的時間太長。美國在這方面的情況還行,但是其他一些西方國家要等很久。還有,就是有些病人在本國找不到他們需要的醫療服務,於是只能出國。」

  近年來,美國醫療保健支出大幅上升,目前已經超過每年兩萬億美元。美國人均醫療保健開支居世界首位。美國人常常半開玩笑地說,美國的醫療體系是錢能買到的最好體系。然而,美國的3億人口當中有大約4700萬人沒有任何醫療保險,更有超過1億的美國人沒有牙科保險。對於難以支付美國昂貴的醫療費用的人來說,境外相對便宜的價格就相當具有吸引力。

  德米科教授舉例說,在美國,心臟搭橋手術費用大約在20萬到30萬美元之間。在印度,同樣的手術費用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此外,一些在美國需要上千美元的牙科手術和上萬美元的整容手術在印度、泰國、以及中東和拉美的一些國家也都只需要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價錢。

  亞洲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醫療旅遊者的首選目的地之一。印度、中國、泰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提供的醫護、旅遊一條龍服務正在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趨之若騖。據統計,亞洲地區的醫療保健服務目前每年大約吸引160萬名來自其他地區的遊客。新加坡政府去年發表的報告指出,目前亞洲的醫療旅遊行業正在以每年百分之20左右的速度增長。這份報告預計,亞洲的醫療旅遊業到2012年的年收入將超過44億美元。  

美國醫療費用攀升普通人家庭負擔加重

  美國的醫療費用最近幾年來一直在大幅度攀升。高額的醫療帳單為普通美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很多專家表示,美國的醫療政策已經出現了危機狀況,整個醫療體系都需要儘快進行大幅度改革。美國政府為大約27%的美國人支付醫療保險費用。

  美國聯邦醫療保險計劃為符合資格的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80%的醫療費用。家庭收入達不到一定程度的窮人也可以享受聯邦或者是州政府提供的Medicaid醫療保險。另外,1997年制定的國家兒童健康保險項目向那些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醫療保險,這些孩子的家庭多因為不夠資格享受Medicaid的醫療保險,但卻又買不起商業醫療保險。

  儘管聯邦政府已經承擔起了一部分責任,但是美國仍然有一大部分民眾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據,目前大約有4700萬美國人沒有醫療保險。這就意味著這些人一旦生病,就必須全額支付所有的醫療費用。專門為低收入家庭爭取健康保險福利的非營利組織美國家庭在最近推出的美國醫療費用調查報告中指出,大幅上漲的醫療費用已經對民眾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家庭組織副主席兼執行主任羅恩.波拉克在接受中文部記者採訪時說:「很明顯,現在人們把越來越多的家庭收入支付到醫療費用上。那些年齡在65歲以下的人當中,每4個中就有一個把10%的稅前收入花在醫療費中。我說的稅前收入指的是人們還沒有付聯邦稅、州稅、社會保險金、老年醫療保險金等費用之前的所有工資收入。這樣一來醫療費就佔用了家庭財政支出的一大部分。」

  除了那些夠資格享受政府福利的人外,美國60%擁有醫療保險的人使用的是由僱主提供的醫療保險福利。這項福利因僱主的財力和慷慨程度不同而有很大不同。有的大僱主為了更好地吸引員工,在員工退休後還部分地提供醫療保險。不過近些年來,由於醫療費用大漲,很多僱主拒絕為退休員工提供醫保福利。業界人士指出,美國目前醫療費用高漲的問題非常棘手,一兩個組織的努力只是杯水車薪,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聯邦、各州及各醫療機構聯合起來統籌解決問題。  

美國醫療保健世界最貴改革困難重重

  美國的醫療保健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還是僅僅是最貴的?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複雜的醫療保健制度需要改革,但是關於如何改革並沒有普遍共識。美國比世界上其它任何一個國家的醫療費用都要多,而且還在繼續增加。政府數據顯示,2004年的醫療費用達到1.9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6%。

  美國比世界上其它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均醫療支出都要多,大約為每年5300美元。相比之下,瑞士每人每年醫療費用是3500百美元,日本大約為2000美元,土耳其每人每年只有446美元。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衛生政策與政治教授科林.格羅根說,美國醫療費用高昂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醫療服務、醫療用品、技術和藥物的價格都比其它工業化國家要高。他說:「比如說加拿大。你可能認為美國在價格上或許是最接近加拿大。但是美國的價格是加拿大的三倍。看病費用,也就是看醫生的費用,美國是加拿大的三倍。」

  使用昂貴的新技術為病人進行更好更快的診斷和治療也是造成最近幾年美國醫保費用上漲的原因。

  美國醫保制度的支持者一直在辯解說,儘管美國人支付的醫保費用也許是最高的,但是他們獲得的醫療服務也是世界上最好最快的。但是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只是一個神話。他們指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0個國家的數據顯示,美國人均醫院床位和醫生人數比法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和奧地利等國都要少。芝加哥大學的格羅根教授表示,很多國家在病人接受先進的醫療技術方面領先於美國。他說:「在美國,每100萬人擁有的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的數量高於中間水平。我們的每100萬人口擁有8.2套核磁共振成像設備。中間水平是5.5套。但是我們並不是最多的。」比如日本,每百萬人擁有35套以上核磁共振成像設備。奧地利、芬蘭、冰島和瑞士也超過美國。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較多的醫院床位和掃瞄設備未必就意味著醫療服務就會好。大多數人認為,美國人在醫保上並不是物有所值。

  美國在醫療保健方面花費的資金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醫療界領導人和患者經常說,美國人擁有世界上最好的醫療保健服務。不過,包括許多醫生在內的一些美國人對這個醫療保健系統提出置疑,因為美國的嬰兒死亡率幾乎和波蘭相同,而且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也不比古巴人長,而人均醫療保健消費卻比古巴高很多。儘管美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但是醫療保健質量常常落在後面。花更多的錢並不意味著得到更多、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一項對美國和其他富裕的民主國家的病人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人給他們的醫療保健系統打的分數最低。醫療安全性、醫療享有權和醫療公平性等方面分數也屬最低。

  但是改革這個制度的努力並沒有成功,包括杜魯門總統在1940年代提出的國家醫療保險制度和柯林頓總統在1993年提倡的醫療保健計劃。柯林頓總統的計劃要求僱主與保險公司建立聯繫以及設定價格上限的方式來使每個人都享受醫療保險。布希總統的計劃則包括建立特別醫療儲蓄計劃,該計劃將為個人和家庭提供稅收減免,讓他們對自己的醫保費用更負責任。經濟學家斯金納說,強有力的醫保制度遊說活動以及很多美國人懷疑改革是要推行公費醫療制度,使徹底改革醫保制度非常困難。但是他說,醫保支出不斷上漲給美國企業、政府和家庭帶來的壓力必然會導致改革。  

醫療全球化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美國人出國旅遊的日程不再局限於觀景或是購物。看病正在成為很多美國人出國的原因。在加拿大和西歐等一些實行全民醫療保險的國家,由於某些醫療資源供不應求,致使一些非關鍵手術等候時間過長。而同樣的手術在國外可能馬上就可以做。據估計,去年全世界大約有100萬病人跨國接受醫療服務,其中至少有15萬是美國人。

  這些人們去墨西哥、印度、巴西、土耳其、新加坡等國家醫療旅遊。他們購買便宜的藥物,進行牙齒手術、癌症治療,做整容手術等等。牛津分析公司2006年的報告指出,在美國,醫療保險貴、看病貴是人們選擇去國外治療的主要原因。在美國與墨西哥或加拿大交界的地區,美國人常常會到這兩個國家去買比較便宜的藥品,甚至都不必看醫生拿處方。在其他一些州,包括密西西比州,不管大病小病,你都可以看急診。當地法律規定,即使病人沒錢,急診室也必須讓病人接受治療,而且在有些情況下病人還可以要求醫生提供無償治療。

  派屈克.馬爾塞克是醫療旅行中介公司「醫療渡假」的經理。他說,由於勞動力和商業運作成本較低,外國醫療機構的治療費用的確比美國低,醫療旅行可以幫助美國病人節省最多80%的醫療花銷。但是他說,省錢並不是醫療旅遊的唯一好處。馬爾塞克說:「這不僅僅是省多少錢的問題。還要看醫療服務的質量。我們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為例,在美國,這種手術的費用在4萬到6萬5千美元,包括住院兩到三天。而在國外進行這項手術,如果病人帶一個旅伴,兩個人的旅行、住宿費和手術費一共只有1萬5千美元。這可以節省很多錢。而且可以住院8到10天,每天得到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和物理治療。」

  醫療旅行中介公司通常會派人到海外醫療機構實地調查,接觸醫院的管理層,考察醫院周圍的環境,並且收集醫院治療成功率的統計數據。不過,「醫療渡假」的經理馬爾塞克說,不負責任的中介公司也是存在的,他還提到了醫療旅遊的風險。他說:「外國人不像美國人這麼愛打官司。如果你在那裡發生了什麼情況,你是不能告醫院的。在美國,醫生為購買醫療事故保險而支付很多錢,而外國這類保險的價錢可能只是美國的五分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國外的醫療費用比較便宜的原因之一。」

  美國有一家醫療旅行中介公司名叫「世界醫療服務」,其創立人沃特.赫伯裡奇說,對於海外醫療機構和人員的水平,他們會進行嚴格篩選。他說:「我們要確保與我們合作的醫院是國際認證的,特別是得到美國的醫療認證機構聯合委員會國際部的認證。我們也願意同那些在美國有分支機構,或者與美國主要醫療單位有合作關係的醫院合作。」他預言,出國旅遊和醫療保健相結合將可能成為一種趨勢。

相關焦點

  • 230萬美國人被迫跨國界買藥,患者:這就是美國
    失業率升高,救濟金下降,物價飆升都讓美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已經買不起藥看不起醫生了。在美加和美墨邊境還沒有關閉的時候,很多美國人可以通過跨境買藥和求醫等方式自救,可現在他們只能躲在家裡儘量不出門,有其他疾病纏身的他們,如果感染上了新冠病毒,反而是被宣告了「死刑」。
  • 美國胰島素價格太高 不少人乘坐大篷車到加拿大買藥
    然而在美國,由於胰島素價格高企,不少糖尿病患者只好選擇乘坐「大篷車」,長途跋涉前往加拿大和美國邊境的藥房買藥,以此來買到便宜的胰島素。美國人跑到加拿大去買胰島素 圖據路透社據路透社報導,6月29日,一支從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出發的隊伍終於抵達了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在當地藥房購買可以救命的1型糖尿病藥物。
  • 出國留學保險知多少
    兒行千裡母擔憂,哪個家長為出國留學的孩子準備行裝時,不是小到毛巾、牙刷,大到箱包、衣物,事無巨細的?留學生出門在外,除了要承受學業負擔外,還要經歷獨立生活的磨練,身處他鄉的學子們需要哪些保障?這些保障又將在哪裡實施呢?為留學做準備,保險是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 馬思純全面停工,出國治病,網友祝福:早日康復歸來
    馬思純全面停工,出國治病,網友祝福:早日康復歸來馬思純,也算近年來比較火爆的小花了。年紀輕輕就金馬影后加身,未來可期啊。別看馬思純年紀不大,但是戲齡可是不短了。但是細心網友還是不甘心,很快就挖出了馬思純去國外治病的消息。之前馬思純已經瘦身成功,但是近日參加節目的時候,似乎又胖了回來。而且節目中馬思純自己表示,胖的原因是因為吃藥,而且自己用的是治療精神類疾病的藥物。馬思純表示因為精神方面的原因,她已經產生了身體方面的其他症狀,比如呼吸急促,腿軟。聽起來還真是挺可怕的。
  • 藥店買藥,別把危險買回家!
    「小病進藥店,大病進醫院」,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市民都奉行這樣的治病原則。有個頭疼、嗓子疼的,懶得進醫院排隊看醫生,喜歡就近到藥店買包止痛片、紅黴素、咳嗽糖漿之類的藥對付對付。但他們也許沒有注意到,這些藥品都屬於處方藥,如果沒有醫生、藥師的指點擅自服用,很容易對肝、腎等產生危害。據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統計,處方藥的不良反應遠遠高於非處方藥。
  • 美國就醫如此貴,沒有醫療保險如何看病買藥?
    在大多數人看來,美國看病是非常昂貴的。如果沒有保險,門診費、檢查費和藥費均得自付,有些普遍的處方藥價格或許還OK,但若有接受檢查項目,甚至是急診、住院等,那費用可就高的驚人。  眼下許多國內的重症患者在尋求生存希望時會考慮出國看病,那麼在沒有醫療保險的情況下,在美國看病和買藥時應該如何省錢呢?
  • 港媒曝馬思純出國治病,「影后」壓力大曾藥不離口,後援會闢謠
    近日,有媒體爆料稱,馬思純因為抑鬱導致氣喘視障,目前已經停止工作,出國去專心治病。馬思純曾經在錄製一檔綜藝節目時,表示她在讀初中時期,同學在她的飲料中加粉筆灰、抹布水,被同學長期欺凌,媽媽對此事也是冷對待,導致她至今留下了心理陰影。
  • 藥店買藥,小心被導購員忽悠
    老百姓上醫院看不起病,患上一般的病,許多人就選擇到藥店買藥服用。俗話說,條條蛇咬人。近幾年,藥店在藥品成倍漲價的同時,店內導購員(促銷員、營業員),極盡所能忽悠。將本來花幾元十幾元購的藥品,忽悠成購買上七八十元、上百元甚至幾百元的藥品。
  • 用家人社保卡買藥,做錯了嗎?
    人們很關心「用家人的社保卡買藥」是否違法「用家人的社保卡買藥」是騙國家的錢?針對這個判決,反對者和贊同者都旗幟鮮明。反對者認為,從案情看,鄒某的女兒用父親的社保卡買藥,明顯是為了讓母親「自用」,其情可憫;醫療機構管理疏忽,才讓人有冒用社保卡之機,醫療結構也要承擔責任。贊同者則認為,我國騙保行為近年來有泛濫之勢,處罰卻缺乏依據。在2014年,人大常委會專門出臺司法解釋,將騙保統一以詐騙罪論處,且這對母女詐騙超過萬元,數額較大,因此認為法院的判決無可指摘。
  • 頂著牢獄之災也要去外國買藥,這1900萬美國人怎麼了?
    目前,美國有近28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至少1900萬成年人曾因國內藥價過高而選擇去加拿大或墨西哥等國家買藥。據統計,目前,美國有近28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至少1900萬成年人曾因國內藥價過高而選擇去加拿大或墨西哥等國家買藥。旺盛的就醫需求甚至催生出一套以「醫療旅遊」為核心的醫療產業鏈,每年吸引近200萬美國人跨國求醫。
  • 打零工賺學費,省錢給父治病。
    生活的壓力都壓在母親身上,宋明明為了給母親分憂,空閒時間打多份零工賺學費,省吃儉用買藥給父親治病,宋明明是當代最美的大學生。
  • 老人借8萬買「飲料」治病,兒子懷疑被騙,店家:可以治療各種病
    抵保險買藥,卻沒任何效果王先生跟記者說,9月份時他父親就說要買小分子肽,一盒要一千多塊錢,賣的人一直說這個藥是什麼病都能治的,於是父親就把保險抵掉,從保險公司借錢過來買這個藥,一口氣就買了8萬塊錢的藥,以至於現在就只吃他們的這個產品,連醫生開的藥都不吃了,最可笑的是,他們還拉著他的父親做宣傳大使,幫他們去拉客人。
  • 新聞分析:美國和伊朗關係緣何走到這般地步?
    新華社華盛頓1月6日電新聞分析:美國和伊朗關係緣何走到這般地步?新華社記者劉晨 劉品然美國日前在伊拉克發動空襲,打死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引發鏈式反應:伊朗誓言報復,美國增兵中東,伊拉克巴格達「綠區」遭襲……美國和伊朗領導人幾番隔空放狠話,氣氛日益緊張。美國和伊朗的緊張關係緣何走到今天這般地步?
  • 在港買藥為啥便宜這麼多(深閱讀)
    製圖:張芳曼   核心閱讀  最近,因價格等因素,不少內地人開始到香港購買藥品。香港西環一家大藥房的老闆告訴記者,一天銷售額有10萬港元,其中內地人約佔一半。  內地與香港藥品價格到底相差多少?原因何在?
  • 愛滋病人跨境買藥
    尋藥僅泰國康民醫院一處,定期隨訪的中國愛滋病感染者,就超過5000人。像這樣跨境買藥的愛滋病人到底有多少,沒有人知道。去年底,陳果所在的公益組織發起一項在線問卷調查。僅泰國康民醫院一處,定期隨訪的中國愛滋病感染者,就超過5000人。這是兩年前醫院工作人員告訴陳果的數字。醫院為此專門配備了中文翻譯人員。這家醫院也是中國感染者出國看病、買藥的首選。時間寬裕些,就看病拿藥,順便在泰國旅行;時間緊些,就找個周末往返。
  • 「妙手老中醫」是個修車的 拿糯米粉花生黃豆給人治病
    在2016年之前,人們見到他大多會稱呼「王師傅」;在2016年4月份之前,來找他幫忙的人會稱呼他「王醫生」。而現如今,之前找過他幫忙的人都稱他為「騙子」。「王醫生」的眼睛已經花了,門牙也脫落了幾顆,給人的印象並不像傳說中能說會道的江湖郎中。然而,就是他,讓10多人相信他的「醫術」。據了解,這些患者交給他的醫療費用或達10多萬元。那麼,「妙手老中醫」究竟是如何給人治病的呢?
  • 江西新餘公費出國遊續:考察是為完成出國指標
    與此同時,江西省紀委發出通報,認定發生在4月中旬的「新餘市赴美國、加拿大人力資源考察團」是一起典型的借公務出國(境)之名、變相公費旅遊的違紀案件,要求全省各地嚴肅外事紀律,堅決剎住以公務活動為名公款出國(境)旅遊歪風。   至此,近期網上關於「新餘市公務員被曝公費出國遊」的傳聞塵埃落定。   而各地層出不窮的變相公費出國遊,卻熱度不減。
  • 癌症患者境外買藥:只因可惡的時間差?
    國內原研的抗癌藥非常少,國外研發的新抗癌藥從美國FDA批准臨床應用到進入中國,往往有3-5年的時間差,因此不少患者便選擇前往境外治療或買藥。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秦國英在2014年的一次活動講話中指出,我國宮頸癌每年約有13.2萬新發病例,佔世界宮頸癌新發病例總數的28%。據此推算,六年有近80萬新發病例,因未能接觸到疫苗,而無法降低患病風險。
  • 沒有處方也可買藥?網上買藥靠譜嗎?
    原標題:「見錢開藥」「隔網薦藥」「滿減促銷」 網上買藥靠譜嗎像網購日用品一樣網購藥品,如今,通過手機APP買藥成為新趨勢。不過,記者近期調查發現,在沒有提供醫生開具的處方時,用戶也可以在部分APP買到處方藥;部分APP對處方藥搞「滿減促銷」,鼓勵消費者多買;買藥APP的「在線醫師」和「病友」隨意提供用藥指導……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時,APP買藥也存在許多亂象亟待整治和規範。
  • 醫保卡買藥竟然比現金買藥貴,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醫保卡全稱「社會醫療保險卡」是醫療保險個人帳戶專用卡,參保費用是由職工繳納一部分,參保單位繳納一部分,可以用於日常買藥,醫療住院報銷等。是政府為群眾實施的一項社會福利,大大地減輕了群眾沒錢看病的問題。然而多數情況下,我們在藥店買藥都是刷的醫保卡,但是多次使用後發現,刷卡竟然比使用現金的費用貴。這是小編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記得小編曾經去藥店買藥,藥品價格大概20多塊錢,然而當小編拿出醫保卡準備刷卡的時候竟然被營業員告知不能刷卡,要想刷卡也可以,藥價要上調,當時就納了悶了,合著刷卡就貴,現金就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