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0年長沙生地會考,僅剩37天時間。
初中生物實驗也是常考題,例如顯微鏡的使用、動植物細胞觀察等實驗操作,而且考得較為細緻,同學們不但要熟悉實驗結論,還要清楚每一個實驗步驟及其注意事項。
今天惟楚君就給即將參加生地會考的同學們分享《中考生物:初中生物實驗知識點總結》,建議同學們下載列印下來學習。
目的要求:
1、識別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和作用
2、初步學會規範操作顯微鏡
3、嘗試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玻片標本。
材料用具:顯微鏡、擦鏡紙、紗布、載玻片、蓋玻片
方法步驟:1取鏡2放鏡3安裝目鏡與物鏡
認識顯微鏡的構造
1、認識顯微鏡的各部分名稱和作用。
2、仔細觀察目鏡和物鏡的特點
3、轉粗、細後觀察鏡筒位置變化
4、轉動反光鏡,辨別兩面的區別
5、觀察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
顯微鏡的使用:
1、對光
A轉粗準焦螺旋,升起鏡筒
B轉轉換器 ,低倍鏡對準通光孔
C轉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對準通光孔
D左眼注視目鏡,轉動反光鏡直到看到一個明亮的視野
2、 安放裝片:壓片夾固定標本
3、 觀察
A從側面注視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
B左眼看目鏡,轉動細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象。
C緩緩移動裝片至中央,注意物象移動方向,視野中往哪邊偏就往哪邊移。
4、 整理和存放
A實驗結束後,先提升鏡筒,取下裝片。
B用紗布將顯微鏡外表擦乾淨,如果目鏡和物鏡弄溼或弄髒,用擦鏡紙擦乾淨
C將鏡筒降至最低處,鏡身保持豎立,放回原處。
討論:
1、顯微鏡構造中各部分的功能是什麼?
2、使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過程主要包括哪些步驟?
3、在顯微鏡中觀察到的物象與裝片上的實物相比,在大小、形狀等方面有什麼不同?
目的要求
1、學會製作臨時裝片,認識細胞的結構
2、初步學會畫細胞的結構
材料用具:顯微鏡、稀碘液、生理鹽水、清水、消毒牙籤,鑷子、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洋蔥
方法步驟:
根據下面提供的兩組實驗,分組(或自由選擇)進行操作。實驗結束後交流實驗結果和體會
1、製作臨時裝片
2、觀察細胞結構
A觀察視野內參照圖找細胞及各部分結構
B畫圖並標註名稱
討論
1、製作臨時裝片大致分為哪幾個步驟?
2、人口腔上皮細胞與洋蔥表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是什麼?比較他們的異同。
目的要求:通過觀察草履蟲對刺激的反應,認識單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
材料用具:草履蟲培養液,牛肉汁、食鹽、載玻片、吸管、放大鏡等
方法步驟
1、 在潔淨的載玻片左側A處滴一滴草履蟲培養液,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草履蟲的活動
2、 在載玻片右側B處滴一滴牛肉汁,用吸管劃通A、B形成連橋,用放大鏡觀察草履蟲的運動方向
3、 在牛肉汁外側邊緣放數粒食鹽,用放大鏡觀察草履蟲的運動方向。
討論:草履蟲怎樣運動?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草履蟲喜歡生活在有機物含量較多的稻田、水溝或水不大流動的池塘中,以細菌和單細胞藻類為食
目的要求:通過顯微鏡觀察水綿的結構
材料用具: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標本瓶、滴管、水綿等
方法步驟
1、 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鑷子夾住少量的水綿放在水中,蓋上蓋玻片,製成臨時裝片。
2、 將裝片放在低倍鏡下觀察,注意觀察每一條水綿的形態。
3、對照課本上的圖片,識別一個水綿細胞的結構
討論:
1、水綿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2、水綿的結構特點是怎樣的?
3、影響實驗觀察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目的要求
1、 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
2、了解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
材料用具:有分枝的植物,透明塑膠袋,細
方法步驟
1、取一株生長健壯的綠色植物,選出三個枝葉相似的枝條,分別做以下處理: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
2、用三個不透氣的塑膠袋分別罩上選出的枝條,用細線將袋口紮緊
3、將植株置於陽光下照射一段時間後,觀察並記錄塑膠袋內的現象
討論:
1、各塑膠袋內的現象有什麼不同?說明了什麼問題?
2、 為什麼要對三個枝條做不同的處理?
目的要求
1、練習製作徒手切片
2、認識葉片各部分的結構特點
材料用具
新鮮的植物葉片,清水、雙面刀片,鑷子,毛筆,培養皿,滴管,紗布、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1、用鑷子取一片新鮮的植物葉片,平展在載玻片上
2、用手捏緊兩個並排的雙面刀片,迅速切割載玻片上葉片
3、將切下的薄皮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
4、用毛筆蘸取最薄的一片,將切面平整展放在滴有清水的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用吸水紙吸去多餘的水分,製成臨時切片。
5、用低倍顯微鏡觀察葉片的結構。
6、用鑷子從新鮮植物葉片上分別撕取一小塊上表皮和下表皮,製成臨時裝片,對照圖示觀察植物的保衛細胞和氣孔
討論:
1、描述保衛細胞的形態、結構以及氣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特點。
2、描述葉肉細胞、表皮細胞的形態以及排列特點。
目的要求:
1、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2、驗證光是綠葉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材料用具
盆栽天竺葵、黑紙片、曲別針、酒精、碘液、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清水等
方法步驟
1、 將生長旺盛的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2、 選一葉片,用黑紙片把該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然後移到光下照射,幾小時後,摘下該葉片,去掉遮光的黑紙片
3、 將該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中含有的葉綠素溶解於酒精中,直到葉片變成黃白色
4、 取出黃白色葉片並用清水漂洗,然後平鋪在培養皿裡,滴加碘液,
5、 用清水衝洗掉碘液,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
討論:
1、脫去綠色的葉片遇碘後有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2、為什麼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3、為什麼要把天竺葵地前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4、為什麼要脫去綠葉中的葉綠素,脫色時為什麼要隔水加熱?
目的要求:了解蝗蟲的形態特點
材料用具:蝗蟲,放大鏡,鑷子,解剖盤等
方法步驟:將蝗蟲放到解剖盤中
1、 輕輕的捏一下蝗蟲的身體,體會一下手的感覺
2、數一數蝗蟲的身體的胸、腹各有多少體節。(胸部體節3個,腹部體節11個)
3、觀察蝗蟲的足(發達的足和翅使蝗蟲善飛善跳,擴大了蝗蟲的生活範圍、)觸角(觸角為蝗蟲帶來敏銳的嗅覺)的分節情況和翅的特點
4、觀察蝗蟲氣門(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的位置和數量。(氣門從中胸開始,到後胸,直至第八腹節,每節一對,因此共有10對。)
討論:
1、蝗蟲的軀體可以分成哪幾部分?
2、蝗蟲的足、翅、觸角各有何特點?這對蝗蟲的生活有何意義?
3、體表堅硬對蝗蟲有什麼意義?
4、推測蝗蟲氣門的作用?
目的要求:了解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
材料用具:活鯽魚、魚的骨骼標本,清水、玻璃缸等
方法步驟:
1、觀察鯽魚的體色,體型、鱗片。認識各種魚鰭
2、觀察各種鰭如何配合魚的運動
3、觀察魚口的開合與鰓蓋後緣的張合之間的關係
4、觸摸魚的體表,體會一下有什麼感覺
5、觀察了解魚鰓的結構
6、觀察魚的骨骼標本,了解魚脊柱的構造特點。
討論:
1、魚類的體形和體色,在魚的水生生活中有什麼意義?
2、描述魚各種鰭的作用?
背鰭:保持魚體側立,對魚體平衡起著關鍵作用,若失去,會失去平衡而側翻。
胸鰭和腹鰭: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
尾鰭:決定運動方向,若失去,魚不會轉彎。
臀鰭:協調其它各鰭,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體輕微搖晃。
魚鰭還有感知水流的作用,故不能失去。
3、魚口與鰓蓋的交替張合,在魚的水生生活中起什麼作用?
4、魚的脊柱是如何構成的?
目的要求:了解家鴿與飛行生活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材料用具:家鴿、家鴿的骨骼標本等
方法步驟:
1、 觀察並描述家鴿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體形、翼和羽毛的特點
2、摸摸家鴿的胸部肌肉,感受其特點
3、了解家鴿骨骼的特點
討論:
1、家鴿的運動體系是怎樣的?
2、家鴿的翼羽和尾羽的排列有何特點?
(有幾排大型的正羽,覆瓦狀排列成扇形)
3.家鴿的骨骼、肌肉各有什麼特點?
4、家鴿的形態、結構特點對其飛行生活有什麼意義?
體型流線型:減小飛行阻力,降低飛行能耗;
骨骼中空:減小體重,降低飛行能耗;
氣囊結構:減小體重,增加浮力;
雙呼吸:加強供氧,提高飛行效率。
目的要求:觀察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知道動物學習行為的形成過程
材料用具:飢餓的小動物,小木樁,細繩和食物
方法步驟
1、 用細繩的一端拴一隻飢餓的小動物的適當部位
2、 在教室外找一塊空地,將兩根木樁釘在地上,兩木樁之間相距30--50釐米
3、 將細繩的另一端拴在木樁上,在地面的適當位置放一些食物,將細繩繞過第二根木樁使動物不能直接取到食物
4、 觀察動物的行為,並記錄動物怎樣解決問題及嘗試的次數
5、 過一段時間再重複這個實驗,觀察並記錄動物嘗試的次數有無變化。
注意問題:
1、 要離開適當的距離觀察,不要驚嚇動物
2、 要注意安全,防止被動物咬傷
討論:
1、實驗動物是怎樣取得食物的?(經過多次嘗試最終繞開第二根木樁而取得食物)
2、重複試驗中動物取得食物的嘗試的次數有什麼變化?(嘗試的次數減少)
3、不同的動物學會繞道取食有快慢差別嗎?(有越是高等的動物嘗試的次數越少)
目的要求:
1、 初步學會使用高倍顯微鏡
2、 通過觀察細菌的永久裝片,知道細菌的形態特點。
材料用具
顯微鏡,細菌的永久裝片
方法步驟
1、 將細菌的永久裝片安裝在顯微鏡上,用低倍鏡觀察,
2、 移動裝片,將欲觀察的對象移到視野的中央
3、 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物鏡
4、 慢慢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5、 仔細觀察各種形態的細菌,並繪出看到的細菌形態簡圖
討論:
1、使用高倍鏡觀察時,為什麼要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觀察的對象?(主要是高倍鏡下能觀察的物體範圍較小,不易找到觀察目標,其次使用高倍物鏡尋找觀察對象容易壓破鏡頭)
2、轉換高倍物鏡時,為什麼要轉動轉換器而不是直接扳動物鏡?
3、你觀察的細菌形態有哪幾種?
目的要求
1、認識酵母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認識黴菌的形態
材料用具:
酵母菌培養液,長黴的橘子皮或饅頭片,培養皿 ,蓋玻片、載玻片、鑷子,滴管,吸水紙,碘液,解剖針,放大鏡,顯微鏡等
1、 觀察酵母菌
A用吸管吸取一滴酵母菌培養液,均勻地塗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先用低倍鏡觀察,再換高倍鏡觀察,就可以看到一個個橢圓形的小細胞,細胞中有明顯的液泡,這就是酵母菌
B在蓋玻片的一邊滴加一滴碘液,從另一邊用吸水紙吸引,就能看到被染成棕色的細胞核
2、 觀察黴菌
A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中的橘子皮或饅頭片上的黴菌
B可以用解剖針挑取一些菌絲,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並小心仔細的鋪開,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菌絲的結構及孢子等
討論:
1、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態、結構有什麼特點?試著畫一個酵母菌的形態圖。
2、黴菌與酵母菌的形態有什麼區別?
目的要求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材料用具
錐形瓶,玻璃管,橡皮管,澄清的石灰水
方法步驟
1、 向甲乙兩個錐形瓶內注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
2、 緩慢吸氣和呼氣,吸氣時左手捏緊橡皮管,右手鬆開(切勿將石灰水吸入口中)呼氣時右手捏緊橡皮管,左手鬆開
3、 觀察甲乙兩個錐形瓶內澄清的石灰水發生的變化。
討論:
1、實驗過程中,為什麼要用手交替捏緊或鬆開橡皮管?
2、兩個錐形瓶內石灰水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目的要求:
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
材料用具:
顯微鏡,人血的永久塗片
方法步驟:
1、 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
2、 對照圖,辨認紅細胞,白細胞,比較他們的形態特點和數量
討論:
1、你是怎樣區分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嘗試描述他們的形態。
2、顯微鏡視野中數量最多的血細胞是哪一種?最少的血細胞是哪一種?
目的要求
1、 了解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情況
2、 嘗試辨別血管的種類
材料用具:
顯微鏡,培養皿,滴管,棉花,活的小魚等
方法步驟
1、 將小魚放在培養皿內,用溼棉花抱住小魚的頭部和軀幹部,保持魚體溼潤,小魚要露出尾鰭
2、 待小魚安定後,把培養皿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用低倍鏡觀察小魚的尾鰭
3、 觀察並記錄魚鰭血管中血液流動的情況,要特別注意紅細胞在最小的血管中流動的情況
注意:要善待小魚,結束後,放生
討論:
1、在粗細不同的血管中,血液流動的速度是否相同?
2、你能觀察到幾種不同的血管?
目的要求
認識心臟的結構,了解心臟的功能
材料用具:
解剖刀,解剖盤,豬或羊的新鮮心臟等
方法步驟
1、 將心臟放在解剖盤中,對照圖觀察心臟的外部形態,區分心臟的上下、腹背、左右,辨認與心臟連通的血管
2、 用手捏一捏,比較心房和心室壁的厚度
3、 解剖心室的壁,觀察心臟的內部結構
4、 剖開與心臟連通的血管,觀察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和動脈之間的瓣膜
討論:
1、心房和心室、左心室和右心室各有什麼不同?左右心房之間以及左右心室之間各被肌肉壁隔開,這有什麼意義?
2、心房和心室之間、心室和動脈之間的瓣膜各有什麼作用?
3、心臟的各個腔分別與什麼血管相連同?
目的要求:
觀察人體的膝跳反射,了解反射現象
方法步驟
兩人一組,讓被實驗者坐在椅子上,一條腿自然的搭在另一條腿上。實驗者用橡皮錘或手掌內側邊緣快速的叩擊被實驗者上面那條腿膝蓋下方的韌帶,注意觀察小腿的反應
討論:
1、叩擊韌帶時,小腿出現什麼反應?
2、如果有意識地控制膝跳,上述實驗現象還會出現嗎?
目的要求
1、學會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
2、認識花的基本結構
材料用具
較大的完全花,放大鏡,鑷子,解剖刀、白紙等
方法步驟
1、 觀察花萼:用鑷子摘下萼片,依次放在白紙上,觀察其顏色、形態、數目等
2、 觀察花冠:用鑷子摘下花瓣,依次放在白紙上,觀察其顏色、形態數目等
3、 觀察雄蕊:用鑷子摘下雄蕊,觀察雄蕊的數目,並用放大鏡觀察單個雄蕊的形態和結構特點,輕輕抖動雄蕊,讓花粉落到白紙上,並用放大鏡觀察
4、 觀察雌蕊:用解剖刀小心的切下雌蕊,放在白紙上,先觀察形狀,然後仔細觀察其頂端,試試它的黏性,看能否粘起碎紙片,用解剖刀從雌蕊的最膨大處橫向或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其內部結構
討論:
1、描述你所觀察的花的各部分結構以及排列特點
2、與同學交流試驗記錄,比較所觀察的不同花在結構上的異同。
目的要求
1、學會解剖和觀察種子的方法
2、認識種子的結構
材料用具
菜豆、玉米等植物的種子,解剖刀,鑷子,放大鏡,培養皿等
方法步驟
1、 取菜豆玉米種子,放在清水裡浸泡一晝夜,使其膨脹
2、 用力捏一捏浸泡和未浸泡的菜豆種子,注意感覺上的差別
3、 剝去菜豆種子的種皮,對照圖觀察其內部結構
4、 用解剖刀縱切玉米種子,對照圖觀察其內部結構
5、 將碘液滴在玉米種子的切面上,觀察剖面的顏色變化
討論
1、經水浸泡後的菜豆種子有什麼變化?這有何意義?
2、碘液滴在玉米種子的切面上,發生了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3、列表比較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目的要求
1、 認識枝芽的結構
2、 知道枝芽各部分結構的發育
材料用具
帶有枝芽的楊的枝條,解剖刀,解剖盤,解剖針,鑷子,放大鏡等
方法步驟:
1、 從枝條上選取一個較大的枝芽並輕輕掰下,放入解剖盤中,
2、 用解剖刀將枝芽總剖開
3、 用解剖針輕輕撥開枝芽內部,對照圖示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芽的結構
討論:
1、你觀察到了枝芽的哪些結構?
2、為什麼說枝芽是尚未伸展的枝條?
目的要求
認識雞蛋的結構,知道各部分的組成部分的功能
材料用具
新鮮雞蛋,培養皿,鑷子
方法步驟
取新鮮的雞蛋,打破卵殼,將其內容物倒入培養皿內,對照雞蛋結構示意圖,觀察雞蛋的各部分結構
討論:雞蛋的各部分結構具有什麼作用?
◆演示實驗
目的要求
觀察蚯蚓對環境的作用
材料用具
標本瓶(廣口瓶、燒杯、剪去上部三分之一的透明飲料瓶均可),玻璃板,溼土、細沙、蚯蚓、菜葉等
方法步驟
1、在一隻標本瓶內先放一層溼土,再放一層細沙,細沙上面再放一層溼土,每層約為瓶高的四分之一,每放一層,稍加平整、壓實,並在平外用筆畫出沙和土的分界線。
2、將若干條活的蚯蚓放入瓶內,再向瓶內噴灑適量的水,並投放菜葉數片,作為蚯蚓的飼料。瓶口蓋上玻璃板,留有一定的縫隙,以便保溼透氣
3,將標本瓶放置在黑暗處一段時間
討論:
1、為什麼要把實驗裝置放在黑暗處?
2、實驗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段時間後,沙子與土的分界是否還那樣明顯?簡述蚯蚓對土壤的翻耕作用。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金魚藻、大燒杯、短頸玻璃漏鬥,玻璃管,橡皮塞,細木條(或衛生香)火柴等
方法步驟
1、 取一些金魚藻,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燒杯裡,在金魚藻上倒罩短頸玻璃漏鬥,將一端塞有橡皮塞的玻璃管灌滿清水倒扣在漏鬥頸上,
2、 將上述實驗移到光下照射,並觀察現象
3、 待氣體充滿玻璃管的一半左右時,打開玻璃管的塞子,迅速將快要熄滅的細木條(或衛生香)插進管內,觀察現象
討論:
1、將快要熄滅的細木條插進管內,觀察到什麼現象?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目的要求:了解植物的呼吸
材料用具:
萌發的黃豆種子,澄清的石灰水,清水,蠟燭,透明的保溫杯,溫度計,燃燒匙,試管,玻璃導管,漏鬥等
方法步驟:
1、 將萌發的黃豆種子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兩份分別裝入甲乙保溫杯中,將另外兩份煮熟並冷卻後分別裝入丙丁杯中
2、 甲乙丙丁杯中各插入一隻溫度計,讀數並記錄,過一段時間後,再觀察,記錄各溫度計的讀數
3、 拔掉甲丙杯的塞子,分別放入燃燒的蠟燭,觀察燃燒情況
4、 乙丁杯均按下圖裝置進行改裝,過一段時間後,往杯內注入清水,將杯內的氣體排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觀察石灰水的變化
討論:
1、實驗步驟2、3、4的現象分別說明了什麼?
2、你認為該實驗必須用四個保溫杯嗎?該實驗這有設計有什麼道理?
(一定要用四個杯子)
(便於比較對照,減少實驗環節)
目的要求:
了解膽汁對脂肪的作用
材料用具
試管,滴管,植物油,清水,豬或雞的新鮮膽汁
方法步驟
取兩隻試管,分別編號1號和2號,然後各注入2毫升植物油,在1號試管裡注入6滴新鮮的膽汁,在2號試管裡加入6滴清水。將兩支試管充分搖動,靜止後觀察試管內植物油的變化
討論
1、膽汁對植物油起了什麼作用?這種作用有何意義?
1、 演示肋間肌舒縮引起肋骨和胸骨運動的模型
a當肋間肌舒張時,模型處於A狀態,測量一下從「脊柱」到「胸骨」的距離,並記錄
b用手固定「脊柱」,當肋間肌收縮時,模型處於B狀態,觀察「肋骨」和「胸骨」的運動方向,再測一下「脊柱」到「胸骨」的距離,並記錄
2、 演示膈肌運動引起胸廓容積改變的模型
一隻手拿著模型,另一隻手上推模型底部的橡皮膜(代表膈舒張)然後逐漸鬆開橡皮膜(代表膈收縮),觀察氣球(代表肺)的變化
討論:
1、描述肋間肌收縮和舒張時肋骨和胸骨的運動方向,分析這種運動引起胸廓容積發生的變化。
2、描述膈肌收縮和舒張時引起肺容積的變化,分析說明肺容積發生各種變化的原因。
目的要求:
認識血液的組成
材料用具:
注射器,試管,試管架,質量分數為百分之5的檸檬酸鈉溶液,用注射器從家禽的體內抽出10毫升的血液,注入試管內,輕輕搖動幾次,靜置一段時間,觀察現象
討論:
1、加入抗凝劑的血液靜置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什麼現象?
2、你認為血液由幾部分組成組成?為什麼說血液是流動的組織?
將一個新鮮的豬或羊的腎放置於解剖盤中,對照圖,首先觀察腎的外部形態,然後用解剖刀將腎縱向剖開,認識腎的內部結構
討論:
1、描述腎的形態特徵
2、腎的結構分為那幾部分?為什麼腎的皮質部分比髓質部分顏色深?
目的要求
知道種子在萌發過程中所發生的形態結構變化
材料用具
菜豆和玉米種子,木屑(或細沙)培養皿 玻璃缸等
方法步驟
1、 在玻璃缸內加入適量木屑(或細沙),加水保持溼潤,在2周內每隔2天在玻璃缸內播下菜豆和玉米種子各一粒,深度為34釐米,菜豆和玉米分別播種在玻璃缸的一邊,要使種子緊貼玻璃缸內壁,以便從缸外觀察到種子的萌發狀況
2、 觀察記錄種子的萌發情況
討論:
1、比較菜豆和玉米種子萌發過程的異同
2、種子的萌發大致分哪幾個階段?
目的要求
1、 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無機鹽
2、 明確根能從土壤裡吸收無機鹽
材料用具:
大小相似的玉米的健壯的幼苗,土壤浸出液,蒸餾水,玻璃瓶,燒杯,載玻片,酒精燈,火柴等
1、 將少許土壤浸出液和等量的蒸餾水分別滴在一塊潔淨的載玻片兩端,放在酒精燈上緩緩加熱,待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完全蒸發後,觀察載玻片上滴加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處的變化情況
2、 取甲乙兩組等量的玻璃瓶,在甲組各瓶中加入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在乙組各瓶內加入等量的蒸餾水,再分別放入長勢相同的同種植物的幼苗進行培養
3、 連續觀察並記錄這兩組幼苗的生長情況和葉片的顏色變化。
討論:
1、載玻片兩端的液體加熱後的變化情況一樣嗎?為什麼?
2、能否用河水或井水代替蒸餾水,為什麼要設置甲乙兩組裝置?
3、培養一段時間後,甲乙兩組幼苗的長勢有何差異?試著分析原因。
▼▼▼
推 薦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