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邀請有關專家在鞏留縣大豆示範田實收計產。(受訪者提供)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江斌偉報導)收完麥子後,不用犁地,在麥茬地上直接播種大豆,一畝地能增加167元至172元的效益。
因新疆大豆麥後免耕精播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廣大農戶再獲節本增效的「致富法寶」。
10月19日,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石河子綜合試驗站,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採用麥後免耕精播技術創建的大豆示範田進入收穫季,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邀請有關專家在此實收計產,其中,採用麥後免耕精播技術種植的大豆品種黑科60折合畝產為178.07公斤,對照傳統種植的黑河43增產19.2公斤,增產幅度12.09%。
鞏留縣種有大豆示範田43.7畝,以黑河43為對照,新引進示範的是黑科60和中黃901兩個超早熟大豆品種,生育期在85天至88天。與對照相比,這幾個品種早熟3至5天。
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石河子綜合試驗站站長戰勇介紹,這項技術最大的亮點在於節本增效。畝節本增效167元至172元。降低畝用種量3公斤至5公斤,降幅30%-41.7%。
近年來,伊犁麥後復播大豆種植面積已超過春播大豆,麥後複種大豆高產高效種植技術的研發與示範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石河子綜合試驗站從2017年至今,連續3年以2BMFJ-PB4型原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機為載體,以鞏留縣、伊寧縣為基地,開展麥後免耕復播大豆的試驗示範與技術服務,初步形成「北疆大豆麥後免耕覆秸精播技術規程」。
戰勇認為,這項技術充分利用麥收後的光熱資源,搶時早播,可提前3天至7天播種,為早熟、高產打好基礎,節本增效明顯,可以大面積推廣。
數據顯示,目前,新疆大豆種植面積接近100萬畝。2019年我國大豆畝產平均129.3公斤,低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豆產業發展,國家曾明確提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麥後複種大豆,不增加土地面積增收大豆,可遠遠超過國家大豆平均畝產,是對大豆振興計劃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