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能進四大名校讀書無疑是每一位學子和家長共同的渴望,畢竟長沙四大在全國中學排名中都名列前茅,那麼在長沙四大名校讀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給大家分享往屆學生的體驗。
初入郡園,最深刻的印象是周遭高手如雲,小學初中的優異成績帶來的自信心可能在幾周內被反覆質疑甚至磨滅殆盡。
慢慢地會意識到或許不是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努力,是其他人更加優秀更加努力,在這樣一種你追我趕的氛圍裡,一定的焦慮與緊張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且所幸長郡是一個尊重努力、鼓勵奮鬥的地方,每一個願意拼搏的同學總會有進步與提升,哪怕與其他人相比自己好像有所不及,但絕對實力一定是在上升的,所謂水漲船高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定不要失去信心,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學校、相信自己。
都說長郡是地獄,不知道這話的玩笑成分有幾分,但身為長郡的一名畢業生,我認為若真要說這是地獄,那也只是老師的地獄。長郡的老師十分認真敬業,舉幾個例子,有很多帶高三的老師為了能更全面地給學生提供幫助,選擇在長郡旁邊租房住;而且長郡一直有「試卷不過夜」的傳統,於是月考之後很多老師都是改卷改到凌晨,等等。但同時他們也能和我們打成一片,我們也願意私下和他們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幾乎什麼都能聊,老師學生的關係十分和諧。嚴師益友,相互信任,這樣的師生情永生難忘。
——吳沐晨 (錄取至清華大學法學專業)
作為曾經長郡理科實驗班的一員,我的一些淺層的感受如下:
至於心靈上深層次的體驗,我想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盡相同的。這裡你能收穫的,遠不止全國頂尖的教學資源那麼簡單。但無論如何,如果高中能在這裡就讀,無論最後結果怎樣,絕對都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是足以影響人一生的體驗。
2004年入學,2010年畢業,6年最好的青春,留在了那裡。
那時候,學校老是說什麼公勤誠樸;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
不懂從校長到老師,為什麼都如此強調這些看起來有些虛的東西。
但是,我們的社團活動水平搞得比某些大學還專業,每年社團節活動長達一個月;
我突發奇想想在學校辦個魔術社,團委老師一點一點指導我來完成;
課間10分鐘,可以和老師談天說地,問任何問題,學習有關的無關的,感覺沒有他們不知道的,上了大學才知道,原來大學老師可不會和你談這個;
學習壓力大了,班主任,語文,英語老師,他們突然都化身知心哥哥姐姐來和你談心;
有時候我覺得語文老師上課實在太隨意,同學們隨意發言,他也想到哪講到哪,後來到外面聽了一節課才知道,原來很多老師上課就是念教案,能這麼上課的至少是特級教師打底;
上了大學,入了社會,很多是非判斷面前,我總是能想起那6年培養下來的價值觀,行為準則給我的指南,讓我永遠不至於偏離了方向。
那6年是我後面所有成長和發展的根基,現在的工作,生活方式,都是當時留下來的思想,習慣的衍生品。
這才明白,在雅禮,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真的不是口號,而是一點一滴滲透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
附中坐落在嶽麓山下,湘江河畔,河西大學城中,不僅使這個學校人傑地靈,使我們每天都能看到賞心悅目的風景,閒暇時就近能找到很好的娛樂去處,還使我們相比其餘幾所名校遠離了市井之氣,免受社會上的低俗風氣侵擾。
附中的素質教育是出了名的,課外活動很多。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附中的社團、學生會堪比大學。當時我加了模聯和學生會,結交了不少朋友,參與了一些活動的組織,鍛鍊了各方面能力。在大學碰到很多事時,才意識到在附中的經驗多麼重要,起碼會有一種「我高中就做過」的自信。另外附中的興趣課、閱讀課和體鍛課也讓我獲益不少。
附中最讓我感激就是附中對人的培養。附中給每個人實現自我的機會。我從湖大附中考到師大附中,進來的時候挺渣的。但是我從來沒有過被「放棄」的感覺,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我感到能靠自己努力改變現狀。
附中的包容是讓我感受最深的一點。附中有來自各個學校甚至各地的同學,在附中都融合得很好。學校的老師也有各種各樣的,有個性張揚的強哥,有內斂的才子,有當領導的,也有「附中的良心」李藍老師。同學也是,有「五毛」,有「憤青」,有「自由派」。
老師真心實意地為你好。記得清楚是高三晚上補課之後,快十點了,年級組長張迪平老師會站在校門口跟我們說再見,要我們回家小心。一下子就不覺得他兇的可怕了,像父親守著一千來個孩子,護著我們回家,護著我們上大學。
從情感上,我甚至覺得附中這塊地方是一個遺世獨立的理想國、伊旬園,再難找到一個像這裡一樣適合學習、生活、靜靜成長、放飛夢想的地方。
長沙城有四大名校:長郡、雅禮、一中、附中。四所中學都位於長沙繁華的中心城區——雅禮在城南,一中稍靠北;長郡緊靠著河東岸,附中和長郡隔江相望。四校的地理位置各有特點:雅禮離賀龍體育館比較近,晚自習時偶爾可以聽到演唱會的聲音;長郡座落於繁華的南門口,出門是一個三岔口,三條路的飯店和小吃攤讓人難以選擇;附中靠近大學城,又有墮落街加持,有著濃重的煙火氣;而一中卻位於恬靜的清水塘路,背靠著市博物館,有著不同於另三校的書卷氣。
一中是一個恬靜的學校,但這不意味著這裡沒有活力。恰恰相反,這所僅僅二十畝大的土地是我二十年來待過最有活力的土地。這種活力不是只浮現於豐富的課後活動和搞得很好的校園社團——當然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這種活力。
這種活力,更多地可以說是一種朝氣。在平淡枯燥而機械重複的生活中,大多數人都選擇憧憬有著無限可能的未來;隨處可見的人文氣息——在課堂上講政治的物理老師,講歷史的化學老師,講文學的生物老師在一中不在少數,而且我有幸上過幾位這樣的老師的課;在逆境中不服輸,胸膛中永遠充滿青年人的自信;被紅色膠皮跑道見證的友情、愛情、師生情,單純而美好。
老師不僅是嚴師,更是益友。寒假都願意來教室裡給備戰高考的同學們答疑,從不嘲笑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甚至包容年少無知的傲氣,也會呵護一個個稚嫩的夢想。
除了這種活力之外,一中人胸中還有著最樸素的家國情懷。
在這裡,我見過敢於討論敏感問題的先生,我見過懷揣著科研理想的競賽黨,還見過志向藍天的熱血青年。
一中人身上一直有著青年人的品性,革命人的氣質。
古樸沉靜,開放包容,兼容並蓄,與好友相伴,隨恩師前行。這,便是我們一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