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最關心的就是票房……票房!那賺了錢怎麼分呢?涉及哪些人哪些環節?今天跟大家聊聊票房分帳。
一、目前國內票房分帳規則:
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最權威的票房數據是在「中國電影數據信息網」上公布,是電影票房分帳的依據。
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帳票房」。
可分帳票房中:
1、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大片才收,可分帳票房達到6億才收)
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數字」,是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2、電影院及院線:一般提留57%。
3、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剩餘的40-42%。
如果某些影片在某個檔期處於競爭劣勢,為了增加影片排映場次,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會承諾給影院和/或院線返點3-5%,使電影院及院線的份額提高到60%~ 63%。
5、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和發行方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通常按10%算),若前期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費、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製片方(我們常說的片方):約30%-33%左右。
粗略看來,一部電影的製片方想要賺到錢,票房至少要達到製作成本的3到4倍。
2、再看看國外票房的分帳模式
在好萊塢,有三種分帳模式可以選擇。第一種是和中國一樣的固定比例分帳。第二種是影院會支付一筆費用給製片方買斷影片,然後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歸影院所有。第三種,是好萊塢最流行的分帳模式,也就是階梯式分帳:在好萊塢製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製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這樣製片方就能儘快趁著影片的熱度收回成本。但隨著影片上映時間變長,製片商分到的票房會越來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目前,國內電影公司也有採取階梯式分帳模式的,但出發點和好萊塢並不一樣,是為了「以收入換市場」,通過給影院更高比例的分成來換取排片,爭取更高的票房。
三,除了票房分帳,影片還能通過以下途徑獲取部分收入: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網際網路播放版權銷售。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臺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製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
當然,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帳,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綜上,喜歡研究電影的小童鞋們看明白了吧,一部電影賺的錢,得大家分,囊括了上下遊產業鏈,一個也少不了。因此現在的製片、發行、院線都開始全產業鏈布局,如國有的中影、華夏,民營的萬達、博納都通過全產業鏈布局節約成本、增大收入,實現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