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朱老總的扮演者,也有不少,其中以王伍福老師和劉懷正老師最為出名。
但仔細對比一看,會發現,就相貌而言,都不怎麼像朱老總。其中劉懷正老師算是還比較接近的。
也許有人說,王伍福老師可是朱德夫人康克清指導和肯定過的,難道還不像?我要說就相貌而已他還真不像,有較大的差別。但為什麼他又並大眾叫好呢?因為這二十多年,王伍福老師霸屏了,打開朱老總的電視劇或電影幾乎都是他,當然他演技也很好,所以他演的朱老總形象已經佔領高地、深入人心了。
至於其他的如黃志忠等完全不像了!在他們的演繹下,感覺朱老總越來越像普通將帥的人設了。
朱老總是一種大巧若拙的人,他自幼貧苦,考入雲南講武堂,隨後又久歷行伍,所以外表接地氣,淳厚樸實,但打仗過程中經過洗鍊,他又養成了軍人氣質,因為在舊軍隊,他還被迫經歷了混社會的那一套,還出國多年,所以有很強的社會生存能力,有靈活精明的一面,井岡山時期的遊擊戰的精髓就是靈活,這也是朱老總的體現。
1913年秋,朱德受蔡鍔委派調往滇南重鎮蒙自駐防剿匪。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公然宣布恢復帝制,準備登基,全國各地奮起聲討,參加過辛亥革命的雲南新軍也在積極醞釀起兵討袁。12月下旬,正在中越邊境蒙自、個舊一帶剿匪平亂的滇軍步兵第十團團長朱德,接到了蔡鍔的密令:率部參加討伐袁世凱。
至此,朱德結束了長達兩年的剿匪戰事。
朱德的這次剿匪經歷對他一生的軍事思想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而且對紅軍時期我軍的軍事思想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他從剿匪的過程中,學到了軍事指揮的靈活性,他開始慢慢總結和運用,能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
他經感慨道:「從辛亥革命起,我在川滇同北洋軍打了十年仗,總是能夠以少勝多。」而他獲勝的法寶就是「流動群集作戰」,他還說:「(流動群集作戰)其實就是遊擊戰爭的思想,只是當時沒有這麼定名罷了。」
沒錯,這就是遊擊戰的前身,朱老總早早領悟了遊擊戰的精髓,所以參加我黨領導的革命後,在井岡山時期,他把自己的經驗推而廣之,再加上毛教員的梳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遊擊戰理論,其精髓提煉為紅軍遊擊戰術十六字訣: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朱毛紅軍,紅軍離不開毛和朱老總。朱老總也被稱為「紅軍之父」。他無疑也是我軍第一人,1955年,他被授予元帥軍銜,而且排在十大元帥的首位。
十大元帥中,最和藹仁厚的應該是他朱老總了!朱老總雖為武將,但是並不英氣逼人和霸氣外露,總有一種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覺。
他有長者之風,慈祥仁厚,從不整人鬥人,廬山會議期間他不願意批判彭老總,看到很多人咬牙切齒搞批鬥,他說道:「這哪像曾經在一個鍋裡吃過飯的同志戰友嘛?」然後默默隱退。
時至今日,每懷念朱老總時,無不充滿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