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關於北鬥歌詞《枕夢》的評論工作,可以說是一個將詩詞本身的書寫與評論同時進行的特殊工作順序。這種順序方式的運用,在邏輯方面來說有點違背常規,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文學評論的一個主要特徵之一就是歸納評論對象的主題、技巧,包括文字的運用等方面。因為在評論的過程當中,我們對所評論的文學作品必然會添加許多理性方面的評論思考,反過來又讓我們發現寫作中不夠完美的地方,又提醒原作在不停地調整自己。變換寫作的手法,乃至內容的擴充及減少等。總之,關於北鬥《枕夢》的創作過程,其實一直都是一個在不停調整不停糾正的過程,包括關於文化的、文學的、道德的、價值的、情感等領域的議論,我們都力圖實現零失誤,因為,我們將要在這樣的歌詞創作中,準確表達與傳遞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及一種嶄新的倫理觀念。而《枕夢》作為一首篇幅有限的現代歌詞,是否能夠包容這麼一個關於現代中國倫理價值趨向的探索與延伸的重要主題,是北鬥面臨的重大挑戰。但是,思想及文藝的力量是強大的,他以特有的魅力幾乎是推動與啟發了我們所有關於價值觀念的思索。從原則上來說,我們目前的這篇文章,既是文學評論,也是一份呈遞給各位專家老師評審《枕夢》的參考資料。首先感謝各位老師蒞臨指導我們的作品《枕夢》及其關於《枕夢》的評論文稿。我們關於《枕夢》的主題是,無論我們在文章就現代倫理觀念及個人價值作出了如何多層的分析與解構,但始終無法否認的是,你的寬容依然是我前行的動力。
北鬥作為一名獨自在異鄉漂泊多年的遊子,或許在鄉愁與親情概念的層面上,體驗會更加深刻一些,體會的會更加入骨一些。他和那些匆匆奔走於故鄉到異鄉的同胞有所區別的是,對來自這種倫理與親情的思考,他更願意從文化的方面去思考。而除了文化,除了詩詞,他還有音樂。他總是希望把最優秀的作品呈現給那些正在回鄉路上奔波的同胞。正好是他的這首《枕夢》詞曲剛剛脫稿的這天,我恰巧從海口專程來深圳看望他。他的試唱很自然也很真摯,明顯是在心靈中早已醞釀許久的旋律,只不過是今天才把變成具體的歌詞和簡譜展示在我們的面前。而另外,北鬥這首歌詞融入了一個具有特別普遍意義的時間背景,就是將中國最大的節日春節,作為敘述的軸心。但是,這個時間背景是怎麼在詩詞中被明確展示的呢?「漫漫回鄉路,幾人衣錦還,紅塵如有淚,枕夢過年關。」北鬥的這種處理其實很有意思。本來可以在詩詞的一開始就有機會點名這個春節背景的,但是,他並沒這麼寫,而是在後來巧妙地將春節與紅塵對應寫出,增加了漫漫人間遨遊塵世的浪漫主義意境。這個意境在整個詩詞中的出現很重要。不僅是增加了浪漫主義的審美元素,也增加了許多視覺方面的藝術美感。
試唱的時候沒有配樂,但是由於演繹的很真摯,甚至會讓您產生的一種感覺是,原來沒有配樂的歌唱也同樣唱得很好聽,節奏也能跟得上。因為我們用靈魂在演唱,而音樂對於靈魂來說,或許僅僅是靈魂的陪襯而已。關於遊子的鄉愁話題,似乎是自人類誕生以來就沒有終止過。古今中外的詩人留下了浩瀚的無數的思鄉詩篇。這些詩篇所充滿的浪漫主義時常卻不能掩蓋遠離故鄉的深切的惆悵與淡淡的悲劇情感。在原來的評論計劃當中,我們本來是把評論的主要焦點集中在詩歌的倫理主題及傳統的文化主題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價值觀多元時代的來臨,親情或許已經並不是關於倫理討論的主要領域。因為,這種局限於親情之內的道德思考及倫理思考融進了許多很不理性也很不成熟的因素。
親人之間的無條件服從,甚至是沒有原則的遷就,讓親人之間隱藏了許多因利益糾紛而產生的巨大矛盾。而當這種矛盾一旦爆發,不僅僅傷害的是親人身體,還有感情。北鬥的《枕夢》從表面上來看,描寫的是一個非常感性而且讓容易感動並引發群體共鳴的親情故事。因為馬上就要回家過年了,親人們面對漂泊無數個日夜歸來卻一無所有的遊子,到底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決定了親人是否歡迎遊子歸來的熱切程度。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題材的選擇,實際上是為北鬥這首歌曲的主題奠定了一個基礎性很強的前提。而當這種前提一旦被確立,關於歌詞本身及歌曲主題技巧方面的分析就比較容易進行,並且容易被引入其他領域進行相關的主題思考。在北鬥的作品裡,有一個具有探索的關鍵就是,當內疚與寬容遭遇的時候,這種情感的結局被北鬥形容為情何以堪。
一、關於北鬥《枕夢》裡倫理道德與個人價值的辯證思考。很明顯,從這個角度來說,北鬥在創作《枕夢》時,是站在一個比較折中的角度來思考關於親情倫理價值這一命題的。無論是站在文化的角度,抑或是倫理的角度,或者說社會的角度,抑或是文學的角度;無論是人文的角度,抑或是現代倫理價值重構的角度來說,關於現代親情及倫理的思考方向不能簡單局限於從親情到倫理的思考,從倫理返回到親情的循環思考。這種無限的局限於單一親情的思考方針,實際上來說,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忽略了人類主體本身價值領域的思考。按照邏輯來說,親情應該有價值,我們才能進行定向類的思考。如果我們一味拒絕親情的價值說,只能說明我們對於親情的認知是片面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只是在單純的關注著親情及倫理本身及可能包含的價值觀體系,更加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更加深刻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這種親情之外所包含的感動成分。在我們的文化領域當中,我們時常會以比較理想的文學方針去評論或者去肯定這種親情價值的存在。
在這裡面所突出存在的另一個擴列關係就是,我們常常以比較模糊的語言來形容這種嚴肅的現實關係。面對新時期倫理觀念的現狀,我們必須從更加深層的領域去進行必要的思考或重建。當然,這個重建的原則是不能將一切傳統否定,我們的目的是如何思考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今天,使我們中華民族的現代道德規範及倫理實踐更加完善。這既是對倫理方面的要求,也是對當今文化及文學書寫的要求,甚至是文藝方針的執行與衡量的標準方面的實踐與驗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在推動中國歷史輝煌燦爛的歷史進程。而我們目前所遭遇的實際問題是,在社會流動性增加的今天,子女對父母的關心與孝順格局都有所變化。我們的困惑是,我們一方面要關心父母、孝順父母;另一方面我們要有能力才能夠更加完美地孝順父母。但是,我們目前的矛盾就是,社會的發展促使我們每個人到更遠更廣闊的地方去發展,去實現更多的精神及物質上的豐富及自由。
而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不在父母身邊的現實狀況,明確構建了這麼一種新型的社會關係及社會空間。當我們不能守護在父母身邊的時候,當我們不能隨時隨地出現在父母視野的時候,我們就必須重新考慮我們孝順父母的形式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因此,北鬥的《枕夢》其實是從文藝的角度出發,給我們提出了許多現實性的實際問題。當然,這些問題所具有的普遍性也不容忽視。或許從表面上來說,北鬥的《枕夢》似乎是可以引起許多大眾之間比較震撼的共鳴。但是,僅僅有這種共鳴明顯是不夠的。因為,《枕夢》提出了一些內涵比較深刻的問題。就是,當我們以一無所有的面目面對曾經對我們滿懷期待滿懷希望的父母及親朋好友時,我們該如何處理,是否是來年繼續到遠方尋找那個可以收穫更多的聖地與殿堂?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普遍的認可是,親情是維繫中華民族向心力的主要支撐之一,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中華民族這種強烈倫理力量的存在,才維繫了中華傳統價值觀的存在及評論意義。我們不能在失去共鳴概念的基礎上以討論親情於倫理價值存在的領域。至少,我們在崇拜親情的現象思考基礎上值得拓展思考的是,面對來自客觀現實的倫理體驗及道德實踐,我們必須從一個更加深刻的角度去闡述這一系列問題的現實意義。這種主體的討論,或許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比較客觀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這種解脫或許是一種觀念上的革命,但絕對不是讓人們忽略感情的存在及價值。我們的論文在分析北鬥的《枕夢》時,其實遇上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對於一個離鄉外出打工的主體來說,他於家人的通話內容,引起了我們對倫理於社會價值之間的一個辯證思考。而這個思考的過程非常複雜,但卻是我們始終無法迴避的交匯點就是,在我們傳統的倫理觀念中,似乎是與價值本身並沒有什麼關係。這些觀念在很早之前的中國詩歌及音樂領域就有明確的意味就是,不圖你有多大貢獻,只希望常回家看看。而最後的倫理終極價值僅僅只是體現在洗筷子刷碗的具體行為當中。因此,當這種把具體倫理的價值僅僅體現在洗筷子刷碗的勞動過程當中時,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及評估倫理的價值體系。
二、關於北鬥《枕夢》倫理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對應討論。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因為他涉及到的一個關鍵就是,我們傳統的倫理價值槓桿在這裡遭遇到了非常叛逆的挑戰。這或許對於我們來說,是一次觀念上的誤解,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北鬥的作品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給我們的重要啟發就是,或許我們從更加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倫理,親情本身的價值體系,會讓我們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觀念價值的理解更加具有說服力或拓展性。時代在改變,價值觀在改變,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在傳統道德觀念的基礎上,讓我們傳統的美德經受住時代於歷史的考驗而更加發揚光大,這才是北鬥《枕夢》的真正創作用意。北鬥曾經說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並非是遠離了親情,而是變得更加渴望親情的存在,這種親情的存在,會化解我們人生道路上許多的精神壓力及人生的焦慮。這種價值的存在固然令人欣慰,也令人感覺世界的溫暖。但是,隨著多元化時代的來臨,我們既要維繫中華民族價值體系槓桿的平衡,也要考慮及重新評估這一價值平衡的焦點在哪裡。
鄉愁或許是一種焦慮的人生情感,或許是一個普通的情感現象。有時候,是甚至不需要論證的價值及心理體系。但是,問題的複雜之處在於,我們如何在倫理價值與個人價值之間尋求平衡及交匯,這點非常重要。我們既不能因為強調個人價值而忽略倫理價值,也不能以常回家看看而忽略社會成員個體實踐與發展的權力與自由,但是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社會流動機制卻常常被異化或者是被無情消解,當這種消解一旦被認同為合理的存在時,我們就必然會發生價值觀方面的判斷傾斜與失衡,而這些失衡也是某種觀念合法的依據。我們在這些方面的價值判斷時常會非常矛盾的情形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讓我們有時候會左右為難。就如北鬥在他的作品裡所說,沒有責備,沒有抱怨。從表面上來看,這種沒有責備沒有抱怨,但在情感的背後,實際上是有一個客觀前提擺在首位的。北鬥沒有明確點開這個沒有責備的主體是誰。他或者是詩詞中主人公的父母親,也可以是主體以外的任何一個人。
儘管這個人是誰來說並不重要,這裡面的關係我們必須理順的是,詩詞中的我的所有鏗鏘有力的誓言都是客觀上有對應主體的。因為這些鏗鏘有力的誓言既是針對自我,也可以是除了我之外的其他任何人。這個客觀事實我們必須承認他的存在。如果沒有來自第三方的心理期待,這種鏗鏘有力的所謂誓言就失去了對應的其他社會成員。包括家庭成員在內。因此關於北鬥這首歌詞的分析基礎首先就是建立在這個原則基礎之上,他是屬於現實主人的文學議題及社會深層倫理關係的議題。也就是說,關於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價值的衡量過程中一定要有一個價值槓桿在固定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期待是一個客觀存在。而其中的一方也在邏輯上對對方這種期待作出積極的回應。
三、在這方面,被忽略的個人價值與道德之間的矛盾分析。北鬥的《枕夢》實際上書寫的目的就是明確解構了一種社會及倫理價值的對應的關係,也就是說在沒有其他人的期待的信息作為前提的情況之下,我們依然承認這種誓言的合理性與自覺性。因為在個人身上也必然存在著一個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邏輯思維。因為不論來自父母親的期待有多高,主體在呼應這個來自父母期待指令的時候,他首先有一種自我提升的覺悟成分在自己的成長及奮鬥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在這篇評論中將評論的焦點聚集在這點進行祥細而稍有點複雜的論述是因為我們必須從理論或觀念上獲得的答案是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當中,親人的期待及鼓勵應該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最終能不能不辜負親人的期待及希望起作用的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努力。
這點非常關鍵,因為最後一個來自父母及愛人或孩子們的評價信息很重要,他們對你的努力結果到底是否滿意。這個信息其實很奇怪,不是一般的奇怪,而是非常的奇怪。他怪就怪在所謂沒有責備沒有怨言背後的潛臺詞就是無情的暗示你是不成功的那個事實而已。這點非常重要,而北鬥在作品當中也書寫的特別到位。因為這個作品的主人公在放下電話之後並沒有去感謝來自父母或其他任何人的理解與寬容,這點很重要。他直接涉及到我們現代倫理觀念的傳承與拓展的重要方面。當我們漂泊多年,卻只能讓父母親的寬容來成為唯一的歡迎禮物時,我們的內疚是深刻的。卻也是無奈的。面對社會上日趨增強的生存的壓力及挑戰,我們是繼續負重前行還是放棄自己最初的夢想與初心就此墮落自己?而這個問題對於現代青年人來說也是引起高度關注的問題。面對挑戰而不妥協,也是北鬥《枕夢》帶給我們的另一種積極的啟發與啟迪。
因為我們在關於現代中國道德的討論時我們只注重評價內容而很少去考慮被評價對象的感受。所以北鬥在創作這首作品時,用逆反思維給我們展示了這麼一種非常複雜的思維導圖。就是放下電話之後的詩詞主人公並沒有對這個寬容有加的電話而減輕自己的自責心理,對於他來說,那個鏗鏘有力的誓言永遠都是最重要的東西,幾乎是他人生當中不可放棄也不可被替代的東西。因此,北鬥這裡的熱淚盈眶除了對那個沒有責備及怨言的寬容表示接受並感謝之外他所反覆的思考是,那個這次沒有兌現的誓言依舊有效是他前進的指南與鞭策。這點判斷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放下電話的熱淚對於作品的主人公來說,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反思或者是逐漸成熟的明確標誌。我們的闡述對於北鬥作品的理解與分析應該是符合人物心理邏輯發展曲線的。因為對於北鬥個人來說他本身就是性格倔強的男人。在他個人外出拼搏的歷史或經歷當中應該說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落的一面。所以,在他的這首枕夢中,他的個人的影子難免會存在。因此這首作品中的許多意境都添加了他個人主觀方面的思考及人生的哲學思考方針。
我們相信,北鬥在這首歌詞中融入了許多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主觀思考,恰恰,這些也能夠引起大眾的共鳴。因為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無論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我們最終都將化作漫漫紅塵中匆匆而去的過客,因為我們的理想及初心,還有關於夢想追求的毅力都是從古老的祖先那裡得到的啟蒙與鼓舞。我們祖先的身影雖然早就已經消散漫漫的夕陽之中,可是祖先的路我們依然在走,依然在前行,我們會枕著無數的夢想去奮鬥,去迎來永恆的太陽,去擁抱漫漫紅塵中的每一個你!(苗洪,人民網專業評論員。)
附歌詞和詞作者如下:
枕夢
詞/北鬥
沒有一絲責備
沒有半句抱怨
放下電話那瞬間
淚溼眼眶
曾經鏗鏘的誓言
還留在耳邊
曾經滿懷的夢想
是否依然
花開花落那瞬間
我情何以堪
就要迷失在
大街小巷
聽到那聲呼喚
漫漫回鄉路
幾人衣錦還
紅塵如有淚
枕夢過年關
總是莫名的躲閃
那些熟悉的臉龐
總是莫名的張望
人來人往
春去冬來那瞬間
我情何以堪
多少次夢過
那些地方
只記得那聲呼喚
漫漫回鄉路
幾人衣錦還
紅塵如有淚
枕夢過年關
北鬥簡介:
北鬥,本名高勝暢,廣東陸豐人,現居深圳。齋號七星齋,書畫詩詞音樂攝影愛好者。珠江詩社、汕尾詩社、夢筆文學社、中國塵社社員。
(授權見詩如面發布,如需轉載請您聯繫作者)